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课程实施八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较大的变化:通过课改,学生思维更趋活跃;综合运用知识意识和能力有所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表达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普遍得以加强;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打破“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格局。但是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朗读训练缺乏层次……阅读课堂出现了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等现象。为此今年三月以来万州教育掀起了“变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课改热潮,教师们努力践行着教科所提供的课改模式,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求真务实提质量。我在教学时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性训练,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办法。
一、创设情境、引趣激兴
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下雨前动物的特点;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二、质疑问难,感悟文本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进一步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呢?”以这个中心问题为中心,学生通过读、议结合,加上老师的点拨,很快深入课文,体会到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就是通过岩石来探测出地底蕴含的宝藏,岩石是他们读的“书”。最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读这本‘书’有什么用?”等等。老师再适当抓住契机,对相关科学知识进行拓展性的介绍,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产生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强烈欲望。
三、承袭传统精髓,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传统阅读教学中有一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如比较句子的异同、将句子补充完整、换词训练等。这些教学形式的运用既简单,又能帮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形象,培养敏锐的语感,更好体会出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我出示了三个句子进行比较:
(1)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2)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拿掉括号里的词,句子也是通顺的,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通过比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分辨出添加了括号里的词语会使句子更美。这时再深入引导:用上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渐渐地”让我感受到了花骨朵儿慢慢长大的过程;“静静地”让我想到了小鹿安静地躺在床上养病的情景;“惋惜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弟弟伤感、叹息的表情。这样一比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感的鲜活形象。
在教学《搭石》一课时,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加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
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教师巧妙地进行引读,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协调有序”的內涵,还充分地感受到一行人走搭石时和谐美。琅琅的书声中,语言魅力萦绕在学生心间。
四、注重学法指导,养成读书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不得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他还认为衡量能力和方法最终形成的标准是习惯养成。而习惯的养成,叶老说“需要心知其故”和“经常历练”。少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年龄段,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终生受用的良好读书习惯,如“不动笔墨不读书”;静思默想,正确朗读和感悟课文思想感情的习惯;在阅读和观察中质疑问难的习惯;搜集资料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比如教学《荷花》一课,我把重点定位在抓住文章的语言文字感受荷花的形象美。教学时首先紧扣“如果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的中心句,抓住“活”字,提纲契领,直奔中心。学生先通过自由读,找出描写荷花的词、句,从量、味色、姿多方面感受荷花“活生生”的美。第二步,我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来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身临其境地感受荷花那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时,我再以热情洋溢的语言穿插其间,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接着让他们动情地读,强化了学生对荷花美的感受。第三步,指导学生诵读中心句,强调“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个分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地体验、想象、表演。“朗读三步法”使学生启动了所有的感官,感受到了荷花的神韵,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阿曼达在废墟里会想些什么?(2)阿曼达在废墟里会对同样被掩埋在里面的孩子们说些什么?让学生在课堂里即兴写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利用所有的教学资源,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学习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进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引趣激兴
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下雨前动物的特点;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二、质疑问难,感悟文本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进一步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呢?”以这个中心问题为中心,学生通过读、议结合,加上老师的点拨,很快深入课文,体会到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就是通过岩石来探测出地底蕴含的宝藏,岩石是他们读的“书”。最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些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读这本‘书’有什么用?”等等。老师再适当抓住契机,对相关科学知识进行拓展性的介绍,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并且产生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强烈欲望。
三、承袭传统精髓,强化语言文字训练
传统阅读教学中有一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如比较句子的异同、将句子补充完整、换词训练等。这些教学形式的运用既简单,又能帮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形象,培养敏锐的语感,更好体会出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
如在教学《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我出示了三个句子进行比较:
(1)花骨朵儿(渐渐地)长大了。
(2)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拿掉括号里的词,句子也是通顺的,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通过比较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分辨出添加了括号里的词语会使句子更美。这时再深入引导:用上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很精彩:“渐渐地”让我感受到了花骨朵儿慢慢长大的过程;“静静地”让我想到了小鹿安静地躺在床上养病的情景;“惋惜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弟弟伤感、叹息的表情。这样一比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感的鲜活形象。
在教学《搭石》一课时,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加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三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
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教师巧妙地进行引读,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协调有序”的內涵,还充分地感受到一行人走搭石时和谐美。琅琅的书声中,语言魅力萦绕在学生心间。
四、注重学法指导,养成读书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不得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他还认为衡量能力和方法最终形成的标准是习惯养成。而习惯的养成,叶老说“需要心知其故”和“经常历练”。少儿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年龄段,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终生受用的良好读书习惯,如“不动笔墨不读书”;静思默想,正确朗读和感悟课文思想感情的习惯;在阅读和观察中质疑问难的习惯;搜集资料和探究问题的习惯……
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比如教学《荷花》一课,我把重点定位在抓住文章的语言文字感受荷花的形象美。教学时首先紧扣“如果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的中心句,抓住“活”字,提纲契领,直奔中心。学生先通过自由读,找出描写荷花的词、句,从量、味色、姿多方面感受荷花“活生生”的美。第二步,我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来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身临其境地感受荷花那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时,我再以热情洋溢的语言穿插其间,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接着让他们动情地读,强化了学生对荷花美的感受。第三步,指导学生诵读中心句,强调“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个分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地体验、想象、表演。“朗读三步法”使学生启动了所有的感官,感受到了荷花的神韵,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阿曼达在废墟里会想些什么?(2)阿曼达在废墟里会对同样被掩埋在里面的孩子们说些什么?让学生在课堂里即兴写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利用所有的教学资源,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搭建阅读学习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进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