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佛法故事理论在肺癌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8月到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4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2, 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32, 佛法故事理论护理)。对比两组的依从性、对未来生活质量的信心程度、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依从性、未来生活质量信心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睡眠次数较对照组多,睡眠时间较对照组长,入睡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佛法故事理论为肺癌化疗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改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佛法故事理论;肺癌;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0-0270-01
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男性的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第一,女性肺癌发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位居第一[1]。肺癌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早期无明显特征,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表现为咳嗽、痰中带血、胸闷气急、发热等[2]。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化疗的治疗方法,但肺癌预后效果较差,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的依从性差。佛法理论是"内心科学"的精髓,是提升人类精神境界、优化人们道德品性、化解人类矛盾纠纷、消除人们内心苦痛的一盘甘露;也是推动世界和平、持续发展的一剂良方。关于基于佛法故事理论应用模式,在肺癌患者心理护理的相关报道并不多。本文基于佛法故事理论应用模式在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到2018年10月我收治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预计生存期大于六个月;②临床资料完整;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肿瘤患者;②有精神病史患者;③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④合并感染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最终纳入的研究的患者共6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5岁,平均(51.23±3.42)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22±0.31)年。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5~64岁,平均(51.64±4.13)岁;病程4个月至2年,平均(1.34±0.2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佛法故事理论;肺癌;睡眠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识别码】B 【文章编号】1002-8714(2019)10-0270-01
肺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男性的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第一,女性肺癌发病率位居第二,死亡率位居第一[1]。肺癌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早期无明显特征,随着病情的进展,症状表现为咳嗽、痰中带血、胸闷气急、发热等[2]。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化疗的治疗方法,但肺癌预后效果较差,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的依从性差。佛法理论是"内心科学"的精髓,是提升人类精神境界、优化人们道德品性、化解人类矛盾纠纷、消除人们内心苦痛的一盘甘露;也是推动世界和平、持续发展的一剂良方。关于基于佛法故事理论应用模式,在肺癌患者心理护理的相关报道并不多。本文基于佛法故事理论应用模式在肿瘤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到2018年10月我收治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预计生存期大于六个月;②临床资料完整;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肿瘤患者;②有精神病史患者;③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④合并感染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最终纳入的研究的患者共6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6~65岁,平均(51.23±3.42)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22±0.31)年。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5~64岁,平均(51.64±4.13)岁;病程4个月至2年,平均(1.34±0.28)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