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010年西南旱灾看适足饮水权的保护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vfg4gf3f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年前西南五省区长达几个月的旱灾,使我国在灾害面前的人权保护受到严峻的考验。适足饮水权作为一个新兴人权,是否得到充分的保障关系到我国国家义务的实现。为了更好地保障适足饮水权,我们应完善立法,科学执法,从而战胜自然灾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适足饮水权;旱灾;保护
  2009年末至2010年初,我国西南五省区遭遇严重的旱情,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大面积枯死。温家宝总理曾经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但是,在旱灾时期人们的日常饮水得不到保障,公民的适足饮水权严重受到威胁,无法实现温家宝总理对人们的承诺:让人们活的更有尊严。本文拟以2010年西南五省区的旱灾为例,对自然灾害下如何更好的保护公民的适足饮水权这一新兴人权进行深入探讨,同时提出肤浅的解决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一、何为适足饮水权
  根据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第二十九届会议(2002年)通过的《第15号一般性意见:水权(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十一条和第十二条)》(下文称第15号一般性意见)第二条"水权保证人人能为个人和家庭生活得到充足、安全、可接受、便于汲取、价格合理的供水。足够量的安全水是防止缺水死亡,减少与水有关的疾病,消费、做饭和满足个人与家庭卫生需要所必须。"①因此,本文所介绍的适足饮水权可以概括为:人之所以作为人所应该享有的,用于个人和家庭生活得到充足、安全、可接受、便于汲取、价格合理的饮用水的权利。
  二、我国公民饮用水所处的现状
  联合国第15号一般性意见中,指出了适足饮水权是饮用水供给人们日常生活、水质安全、便于人们汲取的一种权利。根据国际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在非旱情的情况下我国仍然存在部分地区饮水困难,饮用水的供水设施和供水设备存在隐患,仍需要政府和社会进一步的努力(饮用水情况见表一)。
  表一.饮用水情况②
  单位:%
  在非旱情时期,我国部分地区就存在饮水困难的隐患,那么,在干旱时期人们的饮水状况处于什么状态?表二是以2010年西南旱灾为例,西南地区的旱灾时期人们饮用水情况。
  2010年西南五省区的旱灾时期,灾民旱情严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天灾,但是,旱情恶化与西南地区的饮用水水库、水源地的保护以及饮用水供水设施和设备的不完善也有相当大的干系。
  三、如何保护自然灾害时期公民的适足饮水权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饮用水在非旱灾时期部分地区不仅存在饮水困难的隐患,同时许多地区也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问题(见拙文《适足饮水权初探》);在旱灾时期,受灾地区人们的日常饮用水难以实现,从相关新闻报道可以得知严重旱灾地区公民适足饮水权处于一种"边缘"状态。
  本文认为在旱灾时期保护公民的适足饮水权应注意以下几点,并以此类推到其他自然灾害时期更多人权的保障中去,为我国人权保障实践贡献微小的力量。
  首先,做好相应的立法工作同时制定长远的饮用水战略和计划。虽然我国宪法已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同时国家和政府也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修订)》、《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人畜饮用水解困工作意见》(2002年国家计生委、水利部制定)、《农村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2004年水利部、卫生部制定)、《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等相关的政策条例,但是这些规定和政策要么是一个总的原则缺乏科操作性,要么只是一些政策性的规定,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制定可行的饮用水计划,实现我国公民饮用水的可持续发展,正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我们的后代谋福祉。
  其次,增强社会的重视程度。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到问题发生时我们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时能解决的只能是权利受损后的救济,已经被侵害的权利是无法弥补的。饮用水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空间分布不均匀性要求我们在常态时期,政府和社会要做好宣传工作,提倡人们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从而使整个社会达成共识,在旱灾来临之际尽可能的将人民的受损利益减少到最小化,使公民的适足饮水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总而言之,干旱灾情时期公民适足饮水权的保护,不仅要有国家和政府的相关立法作为法律保障,同时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杨宇冠主编:《联合国人权公约机构与要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144页。
  ②表格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③数据来源于环球网,参见http://www.huanqiu.com/zhuanti/china/drought2010/。
  作者简介:武艳艳(1988--),山东济宁人,女,贵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法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