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黄碧丹,女,汉族,(1987.11.-),广西贺州人,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摘要:休谟将因果关系观念的产生归于一种“想象上的习惯”,用他的话说:“我们来不及反省,习惯就已经发生了作用。”.这种因果性批判动摇了推理的必然性;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我们有什么理由从对个别事例的观察中引出普遍性的结论。根据“休谟问题”,本文对社会科学中因果推理的可行性进行了思考,旨在追寻科学的道路上,保持一种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获得知识的跨越和超越。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休谟问题;因果推理
生活中很多事情因为“因果关联”的存在而影响我们,一系列的事情因为因果关联,穿上了“这就是事实”衣裳。譬如说:近年来,在国外,愈来愈多的市民自掏腰包使用昂贵的私家医院,原因是政府缩减对公营医疗机构的拨款,但政府却把愈来愈多市民选择私家医院作为前因,借此推行私营医疗保险计划。我们知道这是倒因为果。如果我们大家都对因果推理认为是对的,那么对整体来说,一种谬误就会产生。那么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什么?我想,是一种思考,对科学的无涯的思考,以抵达认识的跨越性。
一、休谟问题
休谟认为,由因果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但对因果关系,休谟对其逻辑推理的必然性产生了怀疑,或者说,已经超越了逻辑性。休谟将因果关系观念的产生归于一种“想象上的习惯”:“对象之间并没有可以发现的联系,我们之所以根据一个对象的出现推断另一对象的存在,并不是凭着其他的原则,而只是凭着作用于想象的习惯。”①这种因果性批判动摇了推理的必然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思,究竟因果推理,有多少成分,已经在我们还来不及思考的时候,就被“习惯”先行了,我們有什么理由根据当下的知识,超越已有的知识还可以切中未发生的事实呢?但休谟并不怀疑因果关系的普遍性,他所反对的是任何用抽象推理和独断来说明因果普遍必然性的企图。②
休谟在《人性论》中说:“任何一些对象中都没有东西可使我们相信,它们或是永远远隔的、或是永远接近的;当我们根据经验和观察发现它们在这一方面的关系是不变的时候,我们就总是断言,有一种秘密原因在分离它们或结合它们。”③窥视秘密原因的过程,便含有了因果推理的逻辑过程,这好像一个路径,我们照着走下去。因果关系的存在使得事物之间有了一种联系,而且这样的关系存在使得我们相信,在这以后或者之前,有着这样因果关系的关联存在着的事物存在。
因此,就算我们可以发现A与B之间的某种关联,却很难发现A与B的全部关联。休谟认为的“相信”,并非是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或者说:是什么的大门并没有向应该是什么的大门敞开。
二、同样的结果是否总是有其同样的原因
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方面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其特征和相互作用可以被忽略的反映,或类似的其他东西。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常被认为是唯一不能等同和不能颠倒的——即一种只向一个方向运行的因果假定的显现。④
密尔他承认同一结果并不总是来自同一前提,认为它有时由这一原因,有时由另一原因产生。那么,如果说一个结果是由不同的原因所产生的,那么,为了查明这些不同的原因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我们需要对这些作用进行一个一个的实验,但事实上,这几乎是不能做到的,尤其在社会学上更是如此,社会现象如此复杂。漏掉一个现象的可能性要比不放过一切现象的可能性大得多。
“主张原因有很多种的公理,是对因果定律的否定。”⑤假设因果是一种来自事物的本性的关系,那么,同一结果只能是一个原因的产物。按照迪尔凯姆的观点,我们要想以科学的态度,遵照来自科学本身的因果定律来使用比较方法,就必须有一个命题基础:同样的结果总是有其同样的原因。
三、反事实问题
谢宇说:因果关系是所有学科研究的基本目标。通过研究因果关系,我们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为政策干预提供科学根据,还可以验证和丰富认识客观世界的理论知识。⑥因果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反事实问题。所以我们不能通过干预得到我们想要获得的一些如果当下状况不发生而发生其他状况的知识。
由于变量的存在,因未必是因,果也未必是果。我们需要考虑在变量存在的情况下,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比方说同性恋,我们通常会发现,一般大城市的同性恋比率会比平均水平还要高,是否说大城市生活水平比较高所以其比率较高的,如果说存在这样的关系,那么生活水平高是因,同性恋比率高是果。但其实事实呢?我们需要考虑一些变量的因素,比如说观念,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如果观念在这里是一个变量,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需要重新考虑。并且我们还需要计算变量的大小,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这些变量假如很重要的话,那么更需要准确计算出来。
四、小结
在自然科学中的时间是不起效用的,但社会科学则做不到这点。社会现象如此复杂,时间如果不是那个时间,就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5页。)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探索已知而不全面和未知且新奇的科学知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追寻科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积极思考,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获得知识的跨越和超越。(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云松、范晓光:《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测估社会互动的因果效应研究综诉》,《社会》,2010年第4期.
[2]陈云松:《逻辑、想象和诠释:工具变量在社会科学因果推断中的应用》,《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6期.
[3]胡安宁:《倾向值匹配与因果推论:方法论述评》,《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1期.
[4]徐竹:《介入之下的不变性——论可操控性因果概念及其社会哲学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3期.
[5]但昭明:《因果关系的存在论转向——从休谟到怀特海》,《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0期.
[6]王天夫:《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顿新国:《休谟问题是知识接受问题》,《哲学研究》,2006年第6期.
[8]陈向明:《从一个到全体——社会科学中质的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9]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休谟、康德和胡塞尔的想象论探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10]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11]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
注解
①休谟:《人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②但昭明:《因果关系的存在论转向——从休谟到怀特海》,《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0月,第10期。
③休谟:《人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④[南斯拉夫]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加约·彼得洛维奇:《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⑤[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0页。
⑥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摘要:休谟将因果关系观念的产生归于一种“想象上的习惯”,用他的话说:“我们来不及反省,习惯就已经发生了作用。”.这种因果性批判动摇了推理的必然性;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我们有什么理由从对个别事例的观察中引出普遍性的结论。根据“休谟问题”,本文对社会科学中因果推理的可行性进行了思考,旨在追寻科学的道路上,保持一种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获得知识的跨越和超越。
关键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休谟问题;因果推理
生活中很多事情因为“因果关联”的存在而影响我们,一系列的事情因为因果关联,穿上了“这就是事实”衣裳。譬如说:近年来,在国外,愈来愈多的市民自掏腰包使用昂贵的私家医院,原因是政府缩减对公营医疗机构的拨款,但政府却把愈来愈多市民选择私家医院作为前因,借此推行私营医疗保险计划。我们知道这是倒因为果。如果我们大家都对因果推理认为是对的,那么对整体来说,一种谬误就会产生。那么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什么?我想,是一种思考,对科学的无涯的思考,以抵达认识的跨越性。
一、休谟问题
休谟认为,由因果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分知识。但对因果关系,休谟对其逻辑推理的必然性产生了怀疑,或者说,已经超越了逻辑性。休谟将因果关系观念的产生归于一种“想象上的习惯”:“对象之间并没有可以发现的联系,我们之所以根据一个对象的出现推断另一对象的存在,并不是凭着其他的原则,而只是凭着作用于想象的习惯。”①这种因果性批判动摇了推理的必然性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思,究竟因果推理,有多少成分,已经在我们还来不及思考的时候,就被“习惯”先行了,我們有什么理由根据当下的知识,超越已有的知识还可以切中未发生的事实呢?但休谟并不怀疑因果关系的普遍性,他所反对的是任何用抽象推理和独断来说明因果普遍必然性的企图。②
休谟在《人性论》中说:“任何一些对象中都没有东西可使我们相信,它们或是永远远隔的、或是永远接近的;当我们根据经验和观察发现它们在这一方面的关系是不变的时候,我们就总是断言,有一种秘密原因在分离它们或结合它们。”③窥视秘密原因的过程,便含有了因果推理的逻辑过程,这好像一个路径,我们照着走下去。因果关系的存在使得事物之间有了一种联系,而且这样的关系存在使得我们相信,在这以后或者之前,有着这样因果关系的关联存在着的事物存在。
因此,就算我们可以发现A与B之间的某种关联,却很难发现A与B的全部关联。休谟认为的“相信”,并非是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或者说:是什么的大门并没有向应该是什么的大门敞开。
二、同样的结果是否总是有其同样的原因
在社会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方面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其特征和相互作用可以被忽略的反映,或类似的其他东西。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常被认为是唯一不能等同和不能颠倒的——即一种只向一个方向运行的因果假定的显现。④
密尔他承认同一结果并不总是来自同一前提,认为它有时由这一原因,有时由另一原因产生。那么,如果说一个结果是由不同的原因所产生的,那么,为了查明这些不同的原因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我们需要对这些作用进行一个一个的实验,但事实上,这几乎是不能做到的,尤其在社会学上更是如此,社会现象如此复杂。漏掉一个现象的可能性要比不放过一切现象的可能性大得多。
“主张原因有很多种的公理,是对因果定律的否定。”⑤假设因果是一种来自事物的本性的关系,那么,同一结果只能是一个原因的产物。按照迪尔凯姆的观点,我们要想以科学的态度,遵照来自科学本身的因果定律来使用比较方法,就必须有一个命题基础:同样的结果总是有其同样的原因。
三、反事实问题
谢宇说:因果关系是所有学科研究的基本目标。通过研究因果关系,我们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为政策干预提供科学根据,还可以验证和丰富认识客观世界的理论知识。⑥因果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反事实问题。所以我们不能通过干预得到我们想要获得的一些如果当下状况不发生而发生其他状况的知识。
由于变量的存在,因未必是因,果也未必是果。我们需要考虑在变量存在的情况下,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比方说同性恋,我们通常会发现,一般大城市的同性恋比率会比平均水平还要高,是否说大城市生活水平比较高所以其比率较高的,如果说存在这样的关系,那么生活水平高是因,同性恋比率高是果。但其实事实呢?我们需要考虑一些变量的因素,比如说观念,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如果观念在这里是一个变量,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就需要重新考虑。并且我们还需要计算变量的大小,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这些变量假如很重要的话,那么更需要准确计算出来。
四、小结
在自然科学中的时间是不起效用的,但社会科学则做不到这点。社会现象如此复杂,时间如果不是那个时间,就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5页。)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探索已知而不全面和未知且新奇的科学知识。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追寻科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积极思考,发现和提出新问题,获得知识的跨越和超越。(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云松、范晓光:《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测估社会互动的因果效应研究综诉》,《社会》,2010年第4期.
[2]陈云松:《逻辑、想象和诠释:工具变量在社会科学因果推断中的应用》,《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6期.
[3]胡安宁:《倾向值匹配与因果推论:方法论述评》,《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1期.
[4]徐竹:《介入之下的不变性——论可操控性因果概念及其社会哲学意蕴》,《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第3期.
[5]但昭明:《因果关系的存在论转向——从休谟到怀特海》,《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第10期.
[6]王天夫:《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7]顿新国:《休谟问题是知识接受问题》,《哲学研究》,2006年第6期.
[8]陈向明:《从一个到全体——社会科学中质的研究结果的推论问题》,《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
[9]雷德鹏:《走出知识论困境之途——休谟、康德和胡塞尔的想象论探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10]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11]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7月.
注解
①休谟:《人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②但昭明:《因果关系的存在论转向——从休谟到怀特海》,《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0月,第10期。
③休谟:《人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④[南斯拉夫]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加约·彼得洛维奇:《实践-南斯拉夫哲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文集》,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⑤[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0页。
⑥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