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之管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ng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生源对象也逐渐从“80后”转向“90后”的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相对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减少了面对挫折与克服困难的机会,以致对挫折的承受力普遍较弱。加强挫折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成为各类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 必要性 实施方法
  
  “横逆困穷是锻炼豪杰的一副炉锤。能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益;不受其锻炼者,则身心交损”。(《菜根谭》)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可以免受挫折之痛而轻易成功,故重要的不是逃避挫折,而应学会正确面对。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已经登上历史舞台并受到社会关注。他们成长的条件优越,受挫较少,形成了敏感、脆弱、孤独、易被蛊惑、易冲动的思想特点,稍有不顺就会无所适从、怨天尤人,甚至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如何提高“90后”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在逆境中崛起,最终能够成长成才,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挫折教育的内涵
  1.挫折的构成。挫折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行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验。挫折的形成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挫折情境、情境认知、挫折反应。挫折认知是三因素中关键性的因素,挫折反应与挫折情境没有直接的联系,挫折反应是否产生或产生的强度大小,主要由挫折认知的状况决定,挫折反应随着挫折认知的变化而变化。对挫折情境认知不正确,即使是轻度的挫折情境障碍,也会引起强烈的挫折反应;即使是严重的挫折情境,如个人能正确地认知和对待,其反应也是微弱的。
  2.挫折的作用。挫折的作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可能使人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内心痛苦,挫伤前进的积极性,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阻碍人的成长,甚至使人失去心理平衡,引起身心疾病,导致行为失常,以致在绝望中轻生。另一方面,它具有砥砺机制,使人得到锻炼,培养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增长经验和才干,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在逆境中的适应能力。它使意志薄弱者消极、妥协;让意志坚强者接受教训,在逆境中奋起。
  3.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通过知识、技能和心理的训练,使受教育者正确认知和处理挫折,增强承受挫折、应对挫折能力的教育。[1]由于挫折对人造成的影响,并不直接取决于挫折情境本身,而是取决于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水平,因此挫折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青少年的挫折认知能力,学会正确使用心理防卫机制和心理调节机制,增强对挫折的排解能力。具体来说,一是要提高他们的挫折认知能力,正确认识和对待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分清真实和虚假的挫折情境;二是提高他们主动积极地对待和处理挫折的能力,尽可能地减少、避免挫折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和提高它对人的砥砺功能,使他们能在挫折磨炼中成人、成才;三是要使他们学会正确地使用心理防卫机制,切实提高对付挫折的心理调节能力,正确地判断挫折情境,及时地调整主体心态,主动采取直接的、理智的、切实有效的方法或行动,改善和消除挫折情境中的障碍因素,最终战胜挫折。
  二、对“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90后”大学生面临的挫折类型。“90后”进入大学之后,主要会面临学业、经济、交往、就业等方面的挫折。在学业上,不少“90后”高考志愿的填报是由家长和老师代替完成的。进入大学后,如果是按照个人兴趣选择的专业,他们就会学习热情饱满,劲头十足;如果违背了个人志愿,就会动力不足,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内心充满抵触,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容易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学习上的挫败又会使他们产生质疑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可能会因此否定自己,甚至自我放弃。另外,由于不适应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忙于其他而忽视学习,以及农村贫困生无法在物质上与城市学生相比较,便过度看重考试成绩,结果事与愿违,都会给原本就很脆弱的“90后”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个别人因此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形成恶性循环,必然会酿成不良后果,加剧挫败的情绪。
  除此之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往往将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相互攀比的心理给落后地区的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从“80后”大学生身上看到的潜在的就业压力,使得“90后”大学生从入学起就担心自己将来的就业问题,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父母万事包办的家庭环境使得“90后”养成了脆弱、娇惯、任性的性格特点,缺乏独立性,承受不起丝毫的委屈与挫折,性格类似的“90后”在一起生活时,摩擦不断、互不相让,从而因为内心需要得不到认可而产生人际交往挫折感。[2]
  2.“90后”大学生的挫折反应及影响因素。“90后”大学生在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面临挫折时的反应有两种:心理素质好的同学的反应是积极进取、越挫越勇,而心理素质差的同学则表现出消极避让、萎靡退缩。前一种反应可使人遇到挫折时,能够冷静面对、分析原因、积极寻找对策,用乐观、豁达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不如意;持后一种反应的人则由于心理素质差,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力量,一遇到挫折便垂头丧气,抱怨时运不济,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解决问题,最后成为挫折的奴隶,接二连三遭遇失败。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90后”的父母们都经历过时代的巨变,吃过很多苦。一些家长便认为对孩子最大的爱护就是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盲目溺爱孩子,没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会对社会与他人的爱护和尊敬。在被隔离保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自然心理承受力差,无法应对困难与挫折。同时,市场经济校园教学环境的污染和冲击,也对“90后”产生了不良影响。除此之外,“90后”相对简单的社会经历、贫乏的内心世界,也使他们很难一下子接受千姿百态的生活。步入高校前后的生活差别很大,这些也会增加“90后”的质疑和担忧。
  3.对“90后”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90后”大学生由于以前受到过度保护而缺乏生活挫折的经历,因此才会在进入高校后面对问题和变化时显得束手无策,造成学业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被动,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就是在人为的控制和帮助下,弥补以前的缺失,指导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避免和解决生活中的挫折问题。大学是进入社会的前哨,培养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养、增强社会竞争力和生存力,有利于营造和谐完整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实施挫折教育的方法
  1.渗透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渗透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挫折情境,经常性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使之得到磨炼,增强抗挫能力。这种挫折教育过程自然、真实,易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效果稳定而持久。集中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预订的计划,创设困难情境,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受教育者进行集中“训练”,从而提高受教育者排除挫折的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3]例如在刚入大学校门之时的适应阶段和即将毕业的求职阶段,就是一个比较集中的阶段,宜实行集中性教育;而对于其他时候所面对的不同挫折情境则应以渗透性教育为主。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实行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90后”大学生增强对抗挫折的免疫力。必须重视受教育者在挫折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并主动接受挫折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挫折经验,提高对挫折的认知水平,慢慢学会正确归因挫折,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来消除受挫折后的不良情绪,逐渐转化成自我教育的力量,实现挫折教育的内化。
  3.提高认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挫折教育是一个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过程,它使受教育者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对抗挫折的方法。要使方法变成对抗挫折的武器,还需要在实际对抗挫折的过程中多多磨炼。教育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磨炼机会,引导受教育者正视挫折、克服挫折、避开挫折,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提高受教育者抵抗挫折的实际能力。只有真正做到掌握知识与实际磨炼的有机结合,才能增强实际磨炼的科学性、系统性,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生华,张鹏程.对“90后”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与感恩教育的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2):259-260.
  [2]杜庆梅.“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3]魏青.论挫折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3):112-116.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从选拔学生干部;以责任为导向,提高学生干部的素质;改进学生干部队伍工作方式;加强学生干部管理,增强工作实效等方面论述了大专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培养。  关键词: 大专院校 学生干部 队伍建设 培养方法    学生干部,顾名思义,前者表明身份,是学生;而后者则表明地位,是干部。学生干部在学校当中,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要求,发挥着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维系着师生、生生
摘 要: 本文针对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高校与毕业生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使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正确择业,充分发挥人生价值。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心理教育 心理调适    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8年的559万到2009年的611万,2010年达630万,而2011年远远超出这个数字,达到660万。我国高校在世纪之交开始大规模地扩招,引发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
创业心理是指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高校的扩招,大学生身不由己地被推向了创业的浪潮,然而创业是艰难的,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创业能否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身素质的高低,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创业心理。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现状分析  1.信念中缺乏坚定和理性认识。调查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实际进行创业的不到2%。绝大多数大学生之所以未进入创业
摘 要: 作者针对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以提高独立学院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公选课 现状 管理建议    20世纪90年代末,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推动下,国家教育部提倡各高校应加大选修课程,因此开设公共选修课(以下简称公选课)是实现“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公选课却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处在发展中的独立学院,不但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引起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就如何改善高校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人际交往 改善措施    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比例很高。大多数贫困生,特别是农村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心理负担重,不能较好地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与人相处时具有较强的自卑、怀疑、嫉妒、羞愧甚至虚荣心理,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为此,对于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