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青春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ctussp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这几年的生活满意吗?
  现在觉得是满意的,觉得买衣服、做饭、谈恋爱,这些一样都没落下。到青春结束的关卡上,我把所有的选项都填满了,觉得还挺满意的。
  负责任写作者
  我在豆瓣上看到有人评价:《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的简历里写着9岁出书,23岁成为《新周刊》副主编。那你9岁出书,9岁是天才,15岁是才女,25岁就是普通人了。说实话,看到这个评价的时候我心里松了一口气,有一点如释重负的感觉。
  说到所谓天才或者是天才梦这件事,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小时候自己因为写东西的关系,所以在邻里之间变得有一些名气,有很多亲戚或者我父母的朋友来串门的时候,他们就说你表演一个写作给我看,我就只好搬了一个小凳子,愁眉苦脸地开始写作。这种情况到现在还没有改变,前两天有纪录片的导演来拍我的生活,也是让我表演写作,让我表演文思泉涌时候满脸欣喜。我就在想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意识到,现在写作可能有点像民国戏或者古装剧一样,变成一个有点表演性质的东西。我这本书里一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写作家、写文化、写文学。我现在看来其实变得有点像关注弱势群体一样,因为它现在变成这么小众而且这么失落的一件事。
  前两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新闻,最新的国际布克奖的得主是一个85后,28岁,得奖的作品写了800多页。我觉得很惭愧,微博上有很多人在说这件事,大家说:你看国外的写作环境多好,国内的写作环境多么恶劣。当我看到这一类评论的时候,我会觉得挺可悲的,我觉得可悲并不是说他评论的内容是属实的,而是我不喜欢他评论的语气,我不喜欢这种冷嘲的语气。
  很久之前,我在沈从文给汪曾祺的信当中看到一句话叫做“千万不要冷嘲”。这句话出现在1946年的时候,当时汪曾祺失业在上海,他对自己非常失望,对时局也非常失望,他想到轻生和抱怨。沈从文给他写了一封信,把他大骂了一顿,他在信中就提到千万不要冷嘲,横在许多人面前的固然是痛苦,骤然而来的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可能把很多人高尚的梦想瞬间摧残卷扫,可是尽管如此,一个人对于前途的热诚,对于工作的前进也是不应该放弃的,而且这些对于后来者也是很大的鼓励。所以我就在想,可能大多数时候我们把自己的懒惰归为时代的不幸,把自己的失职归于环境没有给你制造条件,而一个负责任的写作者,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会找到手段去尽自己的责任。所以在书里面,在文化那一部分,我始终要传达的是这样一种信息。
  记录即反抗
  因为是80后女作家,所以谈女性作家的时候要找我出来说一下,谈80后作家的时候找我出来说几句,90后作家我也具有代表性,所以我身上可能很多的标签都是重复的。
  这本书的另外一个部分叫做:更好的青春。样书的封面有“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已经忘记写它的写作环境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我也一直在想,我到底要反抗什么东西?是要反抗时代、反抗体制、反抗社会,还是到底要反抗什么东西?后来我想到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也许是笼统的,就是要反抗“使我们不像我们”或者“使我们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当然这样说有一点抽象。
  这本书的前言里,我有写过,刚刚开始上微博或者看很多社会事件的时候,我每天很愤怒,觉得自己很想当一个意见领袖,每天都要做“杜鹃啼血”状。但是“杜鹃啼血”是很累的事,而且很快意识到从小看文学的审美告诉你,你这样其实是不美的。就像我特别喜欢东欧的一个作家,他在文章里面说不要矮化自己和意识形态做斗争。因为可能在文学化的语言里,他不喜欢这样战斗檄文式的东西。所以那时候发现自己原来不能做一个公知,或者不喜欢意见领袖的角色。包括现在很多媒体问我的新闻理想是什么,我说就把这期刊物做好,没有什么大的新闻理想。如果说这几年在文化圈子里到处出台或者跟人交往也好,其实得到的最简单的结论,同时也是最粗暴的,可能就是“他人即地狱”这句话,这可能是这几年大学生活得到的一个总结。
  关于“更好的青春”,其实这是一个问号。首先更好的青春存在吗?它指的是什么?很多人问我该怎么做,给一个答案。但是我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你是不能给出答案的。比如,我的同事和熟人,现在住在半地下室的房间,每天两个小时的车程上班,三四年都不敢谈恋爱,因为怕花钱,而且生活状况不能发生太大的改变,你说一定会有更好的人生存在,或者说其实你拥有的就已经足够了。这种心灵鸡汤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所以定这个题目,我也想问问你们:更好的青春存在吗?我觉得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其实你反抗不了任何东西,你不能阻挡时代和周围人的变化,但是这点记录就像是阿拉斯加犬在雪上留下的痕迹一样,它一点点留下变化的轨道,有一天你看到轨道的时候,你会提醒自己:我已经偏离这么多,于是要迅速地偏离回来。所以这是记录自己的意义,让自己不要成为“不像自己的人”,或者是成为“不是自己的人”。
  审判童年
  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审判童年”,是我对于童年的一个告别。其实整本书都是一个告别,告别天才,告别少女作家,或者是告别清华学子等种种标签。
  为什么要写审判童年呢?可能很多人出于对现在的不满,所以把过去的人生阶段都美化,无论是青春也好,或者是童年也好。我记得自己做了一个小的沙龙,讲到一半的时候有一位妇女同志愤怒地站起身来,她说,你怎么能这样说?怎么能把童年说成这样?把父亲和母亲说成这样,童年多么无私无邪啊!所以,我在想:是谁在说谎,是我还是这位妇女同志?到底是谁对童年做了虚构?我想,可能是文艺这件事害了文艺工作者,他喜欢把一个已经顺理成章的,或者是已经铁板钉钉的、法定你必须快乐的事情,给拧巴了。
  在审判童年的部分里,我写了一些不好好学习上网的年轻人,写了那些争当人大代表的年轻人,以及其他的青春。我试图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个答案,但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厚道的事情。就像是我觉得自己很小的时候被装进了一个试验的器皿里,大家都在这个器皿外打量,看你怎么样,或者是能不能解剖一下,或者有没有什么惊人之语,就是把你作为试验对象来观察。但是另外一个层面,你也在观察其他人,比如观察你的同学、你的朋友,观察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人。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他每天去网吧上网,后来老师发动全班去网吧捉拿他,他被捉拿落案了。他的父母参加一个葬礼的时候翻车,父母受了重伤在医院。当时这个同学就站在我们班的讲台上,老师发动大家一起批判他,并且不停地让他自我反省。这个事情给我很深的印象和震撼,我现在说不清是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场景,他的父亲、母亲都在医院,我们全班同学批评他不好好学习,用一些中学生守则里的词语放在他的身上。那个场景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恐怖的,给我很深的印象。对于我来说就是把它记下来,至于它能代表什么或者日后代表什么,我不知道。
  这里面我还记录了他人的青春,包括记录竞选人大代表的学生,包括在南方有一个新教育的试验田,我去采访了第一批加入这个大学的同学,我还写过我高中的师兄,他大学在北大数学系,拒绝麻省理工全额奖学金去出家。其实我想试图通过他们找到一个……不能说答案,但是他们都做出了选择。我想知道这些选择是对的还是错的,或者说到底是为什么。我觉得观察他们或者观察他们对于生活迈出的那一步,比停留在原地去纠结、去彷徨、去抱怨、去愤慨、去诅咒要更有意义一些,所以我会写他人的青春。
  (根据蒋方舟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沙龙活动整理,有删节)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未来的电影什么样?  我认为未来的电影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诞生数字明星,就是虚拟明星。不是现实的,不是范冰冰、李冰冰、姜文这样的,而是诸如卡梅隆的《阿凡达》中的“明星”,《功夫熊猫》中的阿宝等。1930年代的白雪公主可以说是虚拟明星,《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是。但是,今后我们提到数字虚拟明星,跟这些还不一样。以前的、传统的虚拟明星是通过大量的手工作业完成的,未来的数字虚拟明星大量依赖计算机技术。另一
话说,天气热了,什么招都想得出。我特地探究大学生在暑天的生存状态,终发现:无空调在舍的大学生们在与高温的作战中,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避暑英雄,他们以高超的智慧、卓越的勇气和大无畏的避暑精神,谱写了大学生避暑史上的新篇章。特此总结流传的避暑攻略,以赞颂讴歌这些避暑达人和惊天地、泣鬼神的绝杀高招。更有热心同学以身试招,传回第一手真实感受。  第一计:水床的诱惑  绝杀指数★★★★★  将装满水的塑料
一个朋友的自我剖析:When I say “I like doing X” a lot of times I really mean “I like to do X and be appreciated for doing X.”(当我说“我喜欢做某件事”的时候,大多时候我真实想法是“我喜欢做这件事并且被别人欣赏做这个。”)  森森的感觉,我刷一门高数全团都要疯掉了。那天我猛地推开团部办公室大门:
作为预备警官,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上学的我常会有种迫不及待的热情,想要早些走上工作岗位,像前辈那样奋战在公安战线上。因此,在课余时间,我跟随北京市双榆树派出所的民警张惠领便衣巡逻,从他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警务技能,更体会到扎根基层,奉献百姓的情怀。    出探    我是在微博上关注了“双榆树派出所便衣老张”后知道了张惠领警官的。在微博上私信了“老张”,我跑到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双榆树派出所去找他了。
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下简称盖茨基金会)于2011年启动了“全球厕所创新大赛”,  如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资助了非洲、亚洲、欧洲以及北美洲在内的16个生态卫生设施研发项目。  疯狂的来源  据王焕升老师介绍,在此之前也有人提出过“便便变油”的概念,但只是针对污泥或畜禽粪便的,提出将人类粪便变油尚属首次。“便便变油”的灵感归功于“厕所大挑战”的宗旨和王焕升多年的研究成果。  盖茨基金会在对全
无论是名牌高校毕业,还是普通大学背景,无论是拿奖拿到手软的“牲口”,还是学业一般但喜欢折腾的“行动派”,在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的眼里,刚毕业的学生都拥有统一的标签——“新人”。  当很多毕业生求职时习惯于“等通知”,投完简历等笔试通知,笔试完等面试通知,面试完等终面通知,等录用通知……其实这一“等”也许等掉了很多机会。你有没有认真想过,用人单位如何从成百上千份求职简历中“发现”你?  “孙叔叔”  十
上大学后知道这叫Vintage  李昀择的工作室位于一个小区的地下室里。我们过去探访的时候,地下室的门口摆放着杂物,一旁的衣架上还晾着几件刚洗过的白色衬衫,哪里有艺术家工作室的半点气息。没想到地下室却别有洞天,刚刚装修过的工作室干净整洁,木质家居和简洁的装饰都让人很放松。两排衣架挂满了TACITURNLI各种款式的衣服,舒缓的萨克斯乐曲和淡雅的熏香味道弥漫着整间屋子,好像这里不是一间工作室而是咖啡
十月桂花飘香,是秋收大忙碌的季节。每年十月份,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二年级本科学生都会停课一周,生产实践开始了。  师兄师姐帮忙  看!黄澄澄的稻田里,有一群攒动的身影,几个男生正拿着铁锨翻土,厚厚的泥土铲下去很费力,不一会儿,头顶都冒出汗珠。10月24号,农学院的学生进行劳动大联盟,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男生分成若干小组,散落在不同的田地里,早上八点他们就跟着师兄师姐们一起干农活——整顿土地。 
畅销书《大数据图景》和《大数据潮流》作者大卫·芬雷布(David Feinleib),是Big Data Group 公司创始人之一。有别于关注大数据的技术和理论,大卫·芬雷布更注重大数据的实际应用,它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如何帮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做出决定。大卫·芬雷布制作并不断更新的大数据产业全景图在业界颇受关注,在他的新书《Big Data Demystified: How Big Data
我是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已经在动物园里当饲养员实习一年了。我从小就喜欢动物,但是来到动物园却发现饲养员可没那么好当。对此,好多人都非常惊讶,为什么饲养员要求硕士学历,这也太夸张了吧?其实,要做一名好的饲养员,除了照顾动物的日常起居,还要对他们做研究,这其中可是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哟。  安能辨你是雌雄?  在动物园实习的开始阶段,我和带我的饲养员老周师傅负责动物园禽类的投食、防疫、清理、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