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教师对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区别究竟在哪里的问题认识模糊,甚至存在误区,影响着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误区之一是认识僵化。有些教师认为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不就是破题激趣、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吗?认识上的片面性,八股式的教法,直接造成了教学的僵化,不利于创新,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误区之二是目标满化。一些教师在第一课时抓的重点太多,时而字词教学,时而听说读写训练,时而重点句品析,时而拓展延伸……如此安排,忽视了“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区别,安排的目标过满,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这样的教学是有温度,缺效度!
误区之三是朗读淡化。走进第一课时的一些课堂,我们惊讶的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读书不超过10分钟的约占70%,不超过5分钟的约占30%。更有甚者,一堂课教师只安排学生读生字词,课文一遍不读,随后就是师生一问一答地对话。
以上误区的存在,制约着第一课时的教学再上新台阶,更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出彩策略之一,重视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及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准、读顺,短文至少读4~5遍,长文读2~3遍,教师要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为此,首先要确保读的时间。教师要根据各年级的学情、学生身心特点把握好阅读的时间,尤其是保证个体自由读的时间,以确保每位学生读好,决不能流于形式。其次,注意读的层次性。学生认识事物有规律可循,超越了就会受阻。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经历“粗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时,就注意了读的层次性:① 借助拼音反复读生字词,扫清障碍,让学生能正确读;②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放音乐,看黄山录像片,听教师范读;③ 想象黄山美景,学生入情读。
出彩策略之二,力求变。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弹性的、多元的,它随教学对象年级的高低、课文类型等因素而变化。
1 流程上变。第一课时究竟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呢?我认为有的课文比较深奥,生字词较多,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字词教学上,然后再通过多种方式读,进行文本对话,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有的课文完全可以只教课文重点段落,如《秋姑娘的信》第一课时,可以完成第2~5四个自然段中的生字教学,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课文根本就没有词句障碍,应该重点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某些词语的内涵;有的课文还可以将字词教学直接寓于阅读教学之中。如一位教师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初读并未出现疑问,但在深入阅读后出现疑惑:“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真的吗?”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境去体味、去涵泳,学生不言自明:这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西沙群岛的鱼多。
2 目标上变。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不但要体现课程目标和课文的学习特征,处理好“课标”、文本、学生水平之间的关系,还要遵循学生阅读规律,抓住年级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合理地制订学习内容,确定适宜的学习任务。
① 因对象变。依据班级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的差异,灵活确定教学目标。如遇到该班学生整体水平比较高,自学能力较强,学生预习时遇到的词句障碍较少,就不要把字词教学作为主要目标。反之,则以字词教学为主。
② 因年级变。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随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范围狭窄,认知能力有限,故字词教学为第一课时的重中之重,中高年级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提升,视野不断拓宽,故花在字词教学上的时间则相对减少,重点应放在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教学,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最后整合全文,归纳拓展,提升认识。如一位老师执教《猫》的第一课时,其流程为:解析“猫”字,引出新课→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品评词句,感悟“古怪”→整合全文,比较阅读,领会表达方法。这样的教学安排,正是彰显了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③ 因教材变。同样的年级,同样的学习对象,课型不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如人教版教材中文本分为“讲读课文”“略读课文”,因此,讲读课文,字词教学的任务一定要在第一课时花精力落实;而对于略读课文,浏览扫视则是主要的阅读方式,第一课时不宜在字词上花费较多的时间。
④ 因学情变。预设和生成是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学生的文化和智慧往往在预设和生成中获得积淀发展,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第一课时,理应随课堂偶然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如一位教师教《这儿真好》时,想将“绿树成阴”作为重点词语讲解,谁知学生对该词早就熟悉,因为体育老师经常在夏天带领他们去树阴下做各种有趣的游戏。因此,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将“荒岛、孤零零、漫山遍野”等词语的理解作为重点。
出彩策略之三,教学细节上的变。“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有诸多细节,如导入的艺术,教法的运用,过渡语的设计,生成的把握,课堂的调控等,它们演绎着课堂的精彩。
1. 教法求变。无论是以字词教学为主,还是以阅读教学为主,还是兼而有之,只要在教法上求变,教学效果就会好。如教师在教《成吉思汗与鹰》中,疏通生字词后,以两个重点词语“气急败坏”“懊悔不已”为突破口,先讨论理解,再让学生找出成吉思汗心情变化的段落,借助合作探究、细读推论、多元朗读等手段,让学生潜心会文,领会文章主旨。
2. 导入方式求变。能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导入的方式尤为重要。教师要依据学情、课文的类型等多种因素灵活启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故事导入、资料呈现、课件展示、音乐渲染、话题设置、激情演讲、猜谜激趣、辩论赛……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悦耳动听的音乐声中、激情四溢的蓄势语中、与时俱进的生活场景中、趣味盎然的竞猜中,情感得到震撼,思维得到发展,由此萌生浓烈的阅读期待。如教师执教《荷花》,课始可让学生猜两则谜语(荷花与莲藕)导入;教师教《这儿真好》可出示小熊图,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熊找朋友的情境,产生动画效果。
3. 重难点突破求变。尤其是高年级的第一课时教学,应侧重于对文本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体味感悟,而理解、感悟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上教师对重难点的突破所采取的策略上。
① 抓关键词。如教学《猫》的一个片段:先让学生把“小梅花”换成“小脚印”,接着让学生探究两者的区别,最后让学生想象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和谐画面。如此设计,文章的主旨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得以表现。
② 多元朗读。有些课文情感性较浓,趣味性强,生活气息浓郁,可采取让学生用自由表现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通过多元朗读,读出情、悟出意。
③ 活化字词教学。运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强化字词教学,有助于化解教学重难点。常见的字词教学策略有:借助图片、实物演示、情景再现、表演法、体验法、游戏法、猜谜法等等,让学生具体可感、主动体验,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
④ 温度深度相融。新课程实验以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有的课堂,还具备思维的力度即深度与厚度。温度深度相融,不失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奇招之一。例如于永正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时,把文中发生的背景与《中国通史》上的“鸦片战争”一节巧妙相联,让学生不再对这个故事有陌生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⑤ 妙设图表。有的课文篇幅较长且不难理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合作,完成老师所精心预设的图表,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一位教师教《美丽的非洲》时,先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接着让学生按照设计的表格,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填表,联系文章内容,进一步概括分类。这样的教学运用了图表式,为化解教学重难点提供了具体高效的指导。
⑥ 语言动态分析法。有些文章的重点句子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却有丰富的内蕴,仅凭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体味其中的奥妙,我们便可以采取语言动态分析法即比较分析法。此法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浓缩法,即省略原句、原段中的某些词句再与原句、原段比较;一种是替换法,即其他词句替换原文的词句再与原文比较。这样让学生联系实际还原生活,引领学生感悟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从而突出教学重难点。
⑦ 围绕重点段“读、思、议”法。凭借文章的重点语段“读、思、议”,如今已成为突破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
⑧ 再现情境法。教师教《称象》一文,抓住课文重点——称象过程,通过实验演示情境法,吸引学生亲历称象过程,让学生如临其境,更体会到曹冲称象的合理性。
⑨ 自主探究法。有的课文主旨很明显,不妨以“中心句”为抓手,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自主探究。如教师执教《观潮》,就是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循序自主探究,从而由不同层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景色的瑰丽,让教学难点突破无痕。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城北小学)
误区之一是认识僵化。有些教师认为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不就是破题激趣、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吗?认识上的片面性,八股式的教法,直接造成了教学的僵化,不利于创新,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误区之二是目标满化。一些教师在第一课时抓的重点太多,时而字词教学,时而听说读写训练,时而重点句品析,时而拓展延伸……如此安排,忽视了“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区别,安排的目标过满,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这样的教学是有温度,缺效度!
误区之三是朗读淡化。走进第一课时的一些课堂,我们惊讶的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读书不超过10分钟的约占70%,不超过5分钟的约占30%。更有甚者,一堂课教师只安排学生读生字词,课文一遍不读,随后就是师生一问一答地对话。
以上误区的存在,制约着第一课时的教学再上新台阶,更难以提高教学质量。
出彩策略之一,重视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及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准、读顺,短文至少读4~5遍,长文读2~3遍,教师要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为此,首先要确保读的时间。教师要根据各年级的学情、学生身心特点把握好阅读的时间,尤其是保证个体自由读的时间,以确保每位学生读好,决不能流于形式。其次,注意读的层次性。学生认识事物有规律可循,超越了就会受阻。因此,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经历“粗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时,就注意了读的层次性:① 借助拼音反复读生字词,扫清障碍,让学生能正确读;②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放音乐,看黄山录像片,听教师范读;③ 想象黄山美景,学生入情读。
出彩策略之二,力求变。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弹性的、多元的,它随教学对象年级的高低、课文类型等因素而变化。
1 流程上变。第一课时究竟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设计教学流程呢?我认为有的课文比较深奥,生字词较多,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字词教学上,然后再通过多种方式读,进行文本对话,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有的课文完全可以只教课文重点段落,如《秋姑娘的信》第一课时,可以完成第2~5四个自然段中的生字教学,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课文根本就没有词句障碍,应该重点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某些词语的内涵;有的课文还可以将字词教学直接寓于阅读教学之中。如一位教师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学生初读并未出现疑问,但在深入阅读后出现疑惑:“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真的吗?”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境去体味、去涵泳,学生不言自明:这是运用夸张手法,说明西沙群岛的鱼多。
2 目标上变。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不但要体现课程目标和课文的学习特征,处理好“课标”、文本、学生水平之间的关系,还要遵循学生阅读规律,抓住年级目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合理地制订学习内容,确定适宜的学习任务。
① 因对象变。依据班级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的差异,灵活确定教学目标。如遇到该班学生整体水平比较高,自学能力较强,学生预习时遇到的词句障碍较少,就不要把字词教学作为主要目标。反之,则以字词教学为主。
② 因年级变。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随年级不同要求也不尽相同。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范围狭窄,认知能力有限,故字词教学为第一课时的重中之重,中高年级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提升,视野不断拓宽,故花在字词教学上的时间则相对减少,重点应放在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在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篇章教学,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最后整合全文,归纳拓展,提升认识。如一位老师执教《猫》的第一课时,其流程为:解析“猫”字,引出新课→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品评词句,感悟“古怪”→整合全文,比较阅读,领会表达方法。这样的教学安排,正是彰显了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③ 因教材变。同样的年级,同样的学习对象,课型不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如人教版教材中文本分为“讲读课文”“略读课文”,因此,讲读课文,字词教学的任务一定要在第一课时花精力落实;而对于略读课文,浏览扫视则是主要的阅读方式,第一课时不宜在字词上花费较多的时间。
④ 因学情变。预设和生成是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学生的文化和智慧往往在预设和生成中获得积淀发展,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第一课时,理应随课堂偶然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如一位教师教《这儿真好》时,想将“绿树成阴”作为重点词语讲解,谁知学生对该词早就熟悉,因为体育老师经常在夏天带领他们去树阴下做各种有趣的游戏。因此,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将“荒岛、孤零零、漫山遍野”等词语的理解作为重点。
出彩策略之三,教学细节上的变。“细节决定成败”。一堂课有诸多细节,如导入的艺术,教法的运用,过渡语的设计,生成的把握,课堂的调控等,它们演绎着课堂的精彩。
1. 教法求变。无论是以字词教学为主,还是以阅读教学为主,还是兼而有之,只要在教法上求变,教学效果就会好。如教师在教《成吉思汗与鹰》中,疏通生字词后,以两个重点词语“气急败坏”“懊悔不已”为突破口,先讨论理解,再让学生找出成吉思汗心情变化的段落,借助合作探究、细读推论、多元朗读等手段,让学生潜心会文,领会文章主旨。
2. 导入方式求变。能否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导入的方式尤为重要。教师要依据学情、课文的类型等多种因素灵活启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如故事导入、资料呈现、课件展示、音乐渲染、话题设置、激情演讲、猜谜激趣、辩论赛……让学生在栩栩如生的画面中、悦耳动听的音乐声中、激情四溢的蓄势语中、与时俱进的生活场景中、趣味盎然的竞猜中,情感得到震撼,思维得到发展,由此萌生浓烈的阅读期待。如教师执教《荷花》,课始可让学生猜两则谜语(荷花与莲藕)导入;教师教《这儿真好》可出示小熊图,再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小熊找朋友的情境,产生动画效果。
3. 重难点突破求变。尤其是高年级的第一课时教学,应侧重于对文本的理解、对思想感情的体味感悟,而理解、感悟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上教师对重难点的突破所采取的策略上。
① 抓关键词。如教学《猫》的一个片段:先让学生把“小梅花”换成“小脚印”,接着让学生探究两者的区别,最后让学生想象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和谐画面。如此设计,文章的主旨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得以表现。
② 多元朗读。有些课文情感性较浓,趣味性强,生活气息浓郁,可采取让学生用自由表现的方式选择自己认可的语气,通过多元朗读,读出情、悟出意。
③ 活化字词教学。运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强化字词教学,有助于化解教学重难点。常见的字词教学策略有:借助图片、实物演示、情景再现、表演法、体验法、游戏法、猜谜法等等,让学生具体可感、主动体验,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
④ 温度深度相融。新课程实验以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有的课堂,还具备思维的力度即深度与厚度。温度深度相融,不失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奇招之一。例如于永正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时,把文中发生的背景与《中国通史》上的“鸦片战争”一节巧妙相联,让学生不再对这个故事有陌生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
⑤ 妙设图表。有的课文篇幅较长且不难理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合作,完成老师所精心预设的图表,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一位教师教《美丽的非洲》时,先让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接着让学生按照设计的表格,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填表,联系文章内容,进一步概括分类。这样的教学运用了图表式,为化解教学重难点提供了具体高效的指导。
⑥ 语言动态分析法。有些文章的重点句子看似普普通通,实际上却有丰富的内蕴,仅凭读一读、想一想是难以体味其中的奥妙,我们便可以采取语言动态分析法即比较分析法。此法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浓缩法,即省略原句、原段中的某些词句再与原句、原段比较;一种是替换法,即其他词句替换原文的词句再与原文比较。这样让学生联系实际还原生活,引领学生感悟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从而突出教学重难点。
⑦ 围绕重点段“读、思、议”法。凭借文章的重点语段“读、思、议”,如今已成为突破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
⑧ 再现情境法。教师教《称象》一文,抓住课文重点——称象过程,通过实验演示情境法,吸引学生亲历称象过程,让学生如临其境,更体会到曹冲称象的合理性。
⑨ 自主探究法。有的课文主旨很明显,不妨以“中心句”为抓手,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自主探究。如教师执教《观潮》,就是围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个中心句,让学生循序自主探究,从而由不同层面感受钱塘江大潮景色的瑰丽,让教学难点突破无痕。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