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前世今生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101newg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是21世纪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
  一、教什么——把握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教课文——指向课文内容理解。“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是就理解课文内容而言的。关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仍以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定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其中,不乏对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繁琐分析。长此以往,一学期下来,学生除了对一本语文书里20多个故事耳熟能详外,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提高,不仅学生不明白,老师也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学生一旦离开这篇课文,并不一定能阅读同类的课文,更谈不上表达运用。
  2、教语文——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语言具有本体地位,只有实际理解并反复玩味作品“如何言”,才能真正体悟和了解其“所言”。(李维鼎先生语)可见,真正实现阅读教学课程内容的转向,就得呈现指向阅读教学表达方法的教学形态。语文老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
  二、怎么教——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那么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看看当下的语文课,即便教学同一篇课文,十位老师就有十种教法:擅长写作的,从写作入手;有语言学积累的,大谈语法修辞;喜好思辩的,则以颠覆批判为己任……这一现象折射出我们教学内容的研究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贫乏,其教学形态往往落入就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窠臼。
  1、依据课文,立足学科本位。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课程中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之外,更要加强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立足语文的学科本位,以语文的学科本位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强化语文的学科特征,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2、关注文体,着眼表达方式。阅读教学中,除了一些“基础性”的教学内容每篇课文都需要落实,教师还要根据每篇课文特定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正确把握选文的解读方法。
  学习神话,就要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神话的表达方式,感受语言的夸张,想象的天马行空;学习散文,就要感受作者用自由的文笔书写切身的感受,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学习寓言,就要了解作者用假托的故事来喻理的方式,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揣摩课文的寓意……
  三、教得怎么样——依据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
  现在的语文课上老师想教的内容太多、太散了,许多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发现有价值的东西都不肯舍弃,什么都想教,结果每个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什么都没有教会。老师还振振有词:“这个我早就教过了!”
  1、“教过”≠“教会”“教过”与“教会”的不同在于:“教过”指静态的陈述性知识,以教师为主体,将静态的知识或概念传授给学会;“教会”指动态的程序知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言语运用中习得能力。“教过”是老师单向的教学行为,而“教会”是通过外在的言语活动转为学生自己的表达。
  阅读教学中,很多老师的教学止于“我已经教过了”,学生“应该听懂了”,以为自己教过一遍,学生听懂了就行了,考试前背一背,可以应付考试了,成为标准的“应试教育”。殊不知,“教过”、“听懂”尚需要深入考察,学生究竟有没有真正听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听懂了,有没有存在似懂非懂、有的人懂了有的人没懂的现象?即便所有的学生都“听懂”了,那他们“记住”了吗?能够“运用”了吗?
  每位教师都须时常问问自己:我教过了,但学生学会了吗?
  2、“认识——实践——运用”的学习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中,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掌握、巩固、提取和运用。学生的学习是一项复杂的劳动,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学生只有拾级而上,方能顺利到达。
  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老师就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通过“认识——实践——迁移”这样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流程。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关注“认识”,这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低要求。在交流、讨论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对知识明了。我们尤其要关注“每个学生”,若发现有似懂非懂、有人没懂的现象都应该及时诊断,及时辅导;其次,在文本的语境中去运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这种阅读方法;再次,出示一个新的语境,用上刚刚学习的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尝试去运用。如果我们每节阅读教学课,都有意识地用“认识——实践——迁移”的学习方法来组织教学,那么阅读课的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十年新课改,阅读教学价值的三次转向,让语文课程的性质日益彰显。对阅读教学的科学审视与理性建构,必须尊重语文的学科特征,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迥异及认知能力的差异作为我们教学过程的现实空间。如能这样,我们对阅读教学的理性自觉,无疑又迈进了一大步。
  【作者单位:太仓市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是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让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小学综合实践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很多人认为,“文学是音乐之母”。而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过:“如果没有音乐,生活就是一个错误。”在幼儿园里,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和音乐发生有机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拼合和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和相互的补充,其共性在于情感。幼儿文学作品,叩响幼儿音乐之门!幼儿音乐活动,奏响幼儿文学作品新篇章!只有准确地把握好文学和音乐的共同之处,才能将他们完美地结合,实现“文以情起,心随音动”的融合。  《纲要》中
当今社会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而忽视了孩子的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精神的培养,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培养跨世纪人才所必须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幼儿的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个体的动机性活动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和阻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抗挫折能力是对挫折的承受力,遇到挫折时能摆脱困境,避
把尚美教育融入小学体育教学之中,是提升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法。本文以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尚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阐述了其渗透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与基本途径,旨在分享于广大行内同事们参考交流,共同为促进培养小学生自小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符合时代主流审美素质的教学目标实现。  一、引言  尚美,顾名思义,就是追求美,尊重美。其本质内涵包括四层意义,即:认识美、发现美和追求美、创造
在当前我们语文课程设置紧(中高年级每周7课时左右),课文容量大(中高年级每册24篇左右)的前提下,我们一般一篇课文的教时安排为2课时。那么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应承载哪些任务,达到怎样效果呢?“浮光掠影”般的过场,抑或“品读感悟”式的深究,都不可取。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尽量做到“到位不越位”。下面,就通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结合笔者平时所积累的教学经验与教训,谈谈第
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播种知识与知识生成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如何激活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与生机?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课堂教学应该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的、交互的动态的发展过程,师生在智力、情感、人际交往活动中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使自己潜在能力不断得以发挥。  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认为科学也是如此。《新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较,幼儿科学教育更注重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幼儿的亲自参与和幼儿动手操作,它主张让幼儿通过自身与周围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   因此,教师如果进行恰当的引导、鼓励、支持,教师
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通过网上查找资料的方式学生非常感兴趣,也是其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笔者挑选了《查找资料》这一课作为公开教学主题。研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经历了山穷水尽,感受了柳暗花明,更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下面是磨课过程中的点滴感受:  研读教材:《查找资料》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在2012年新改版后的一课。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让学生体验提炼从一句话或一段话中提炼出关键词的过程,掌握提炼关键词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要不是活动本身有趣,要不就是教师不断创设情景。如果教师“千堂一个调,万堂一个腔”必然使学生感到平淡无奇,兴趣索然。然而学生一旦对科学课发生兴趣后,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我认为:  一、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都有一条坚信不疑的信条,那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在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