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受美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选编了鲁彦的《听潮》。文章通过艺术手法,描绘了涨潮前大海波澜不惊和涨潮时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这些描写文字优美、情感丰富,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激发兴趣感知美
  学生都有一种迫切的探索未知世界的需要,就是希望从自己的视角来探索发现和研究自己想要的东西。美无疑是学生想要发现的东西,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心理需求,通过多种方式调动他们感知美的兴趣。
  教学《听潮》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风光旖旎的大海图片——湛蓝的天空飘着洁白的云朵,天空下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海边的沙滩闪着金光,休闲的人们惬意地躺在椅子上,静静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潮声舒缓,使人内心充满宁静;随后,涨潮的画面和声音同时出现,汹涌澎湃、波澜壮阔的涨潮情景强烈震撼着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感知了大海的魅力;最后,朗诵声响起,声音和画面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很快进入文本之中,初步感受到了语言文字和通过文字营造出的意境之美。
  品读文本鉴赏美
  文章之美是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所以品读文字是鉴赏美的重要途径。
  课文中,作者对海潮的描写非常细腻生动。如:“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描写了大海平静时可亲可爱的神态,让人对神秘的大海充满向往之情。“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身上,湿润着房中的一切。”用听觉描写潮声,用视觉描写潮的形态,用嗅觉、味觉描写潮的腥气和咸味,用触觉描写潮的动作。作者调动各种感官细腻地描写潮初起时给人的感受,即使没有见过大海的人,也感到海潮仿佛就在眼前。此外,还有描写海潮愤怒时的各种声音:“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如此浩大壮阔的场面,仿佛真有千军万马扑面而来,让人震撼、战栗。
  课文中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阅读、品味,他们就能深切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初步揣摩出作者表现美的方式与技巧。
  个性阅读想象美
  在描述涨潮前的情景时,作者写了这样几段话:“海睡熟了。大小的岛拥抱著,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教师问学生:“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大部分学生认为“睡了”体现出周围一片寂静,是为下文写潮醒、潮怒作铺垫和蓄势的,并没有反映出情感变化。有一名学生不同意大家的看法,认为作者“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是他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重要阶段。此前,作者因为报道“五卅惨案”真相而被南京国民政府撤去宣传部世界语翻译之职,内心充满矛盾与痛苦。此时,面对波澜不惊的大海,作者深受感染,内心渐渐平静下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心境,在涨潮的时候,他才内心澎湃,感受到了“欣幸”。
  这样的认识已经比较准确地贴近了作者的内心,而学生在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感知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中,也就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文本之美、情感之美。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第一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姜楚华
其他文献
摘要:概述切削力和切削热的定义及其对机具的影响,详细分析车削加工中形成切削力与切削热的主要原因,掌握其变化规律,为减少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动能消耗和刀具损耗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切削力;切削热;车削加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TG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1-0089-02  车削过程中,车刀、工件都会发热;当吃刀量过大时,机床卡具、工件和工具易发生强烈震
让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找到中华文化自信是“LCC”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为达成这个目标,江汉区红领巾学校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文道岐黄》,并依托它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研学活动。  一、《文道岐黄》的结构与内容  《文道岐黄》中的“岐黄”代指中医药知识,“文道”代指中医药知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医药知识)。之所以想到编写这样的校本教材,是因为红领巾学校距离武汉科技馆、武汉中医药学基地不远,便于学
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探讨的一个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文本解读本身就是一个特别需要借助个人经验的过程,而每一篇用来作为例子的文本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值得挖掘、咀嚼的点。下面,笔者以自己三次执教《汉家寨》的过程为例,试图展示在文本解读基础上的教学内容选择问题。  《汉家寨》是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当代散文,作者张承志。作为一篇选修课文,可供参考的资料很少
SMART课程是大兴一实小围绕学校育人目标理性选择和合理建构的学校课程体系。它聚焦“生命”,包含“心智”“阳光”两个关键词。“心智”指向生命的内核,侧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凸显人的综合能力培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能根据场景识别判断;二是能根据条件解决问题;三是能根据体验感悟生命。“阳光”勾勒生命的外显状态,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内涵主要有五个具体要素:乐观积极的情绪;专注负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库的瑰宝。成语内涵丰富,表达精炼,意义深远。从成语中,我们可以学到知识,增长智慧,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实用的教学方法。  一、通权达变——激发探究欲望  以王江老师执教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为例。  【课堂实录】  师:从图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信息有5条。1.一共有25个小组;2.每组里有4人负责挖坑、种
《图形中的规律》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实践课,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融入数学思维训练;在讨论交流中掌握数学思维方法;在归纳对比中提升数学思维品质。具体设计如下:  一、情境简约导入,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根据三角形的个数和所需小棒根数摆出图形,为学生列出抽象关系式提供直接的经验。再让学生从图形入手,想一想怎样摆可以把所需的小棒根数写成与三角形个数有关的关系式,从而顺
结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恰到好处的结课,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一个充满艺术的结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概括、画龙点睛或提炼升华,而且能拓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教师应如何结课,使“课断思不断,语停意不停”呢?  本期,就让我们共同探讨结课的艺术。  如果把语文课比作一首歌曲
“顺生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让教育有温度。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出彩;关心教师职业幸福,催生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让每个教师都出彩的教育;关注家长的合理期待,尽力让学校教育成为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公平教育。  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出彩  每个生命都具备发展的潜能,都具有发展的强烈愿望,小学生尤其如此。我们抓住学生发展的正常期待,采取多种方式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必要补充和延续,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练习课目标缺位,比较典型的现象是练习随意性大、练习内容脱离教学目标、目标制订不科学不明确、缺少目标拓展的方法。现结合个人实践与认识谈谈新授课后的练习课目标的拓展策略。  一、厘清练习课与新授课在目标上的逻辑关系  虽然在每个新授课内容之后,必有对应的练习课,但根据新授课的类型和容量,练习课的编排所承载的功能各有不同,其与新授课在教学目标上的
本节课主要是学生从喜欢的网络语言切入,通过几次习作,将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代沟”写清楚,最后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整个写作过程环环紧扣,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表达,作文真正在生活中活了起来,是一节扎扎实实的作文课。  唤醒生活  师:有一些语言我们大人不懂(板书:不懂),除此之外,我想我们生活中可能还有一些事情,大人也不太理解你们,(学生点头)谁来跟大家交流一下?这样吧,我们用“我想……可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