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介绍了中本贯通的概念和实施中本贯通的背景。基于课程有效衔接是实施中本贯通的关键因素,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讨。
【關键词】中本贯通;英语;课程衔接
1 引言
所谓“中本贯通”,是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简称,即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3+4”分段衔接、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专门人才的简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中、高、本、硕内部的系统衔接,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随着中央政策的出台,上海等地的职业教育进入了改革阶段。 2014年首批“中本贯通”试点院校在沪招生人数仅仅在200以内。短短2年后,上海市中本贯通招生计划总数增加到1000名,较上一年增加58.7%,招生喜人。
2 中本贯通英语课程衔接的意义
毋庸置疑,中本贯通确实为需要更高学历的中职学生提供宽广的成才之路。上海试点中职生直升应用本科,试点中职学校的招生状况大有改观,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新的困惑和挑战。为了保证中本贯通教学的有效实施,课程衔接非常重要。“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是“中本贯通项目的血肉灵魂,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英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几乎占据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半壁江山,中本贯通英语课程衔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中本贯通英语课程衔接的探讨
3.1 明确中本贯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衔接。有了明确的培养标准,才能保证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既“贯”又“通”。中高职贯通英语课程首先就要有课程标准。鉴于这样的纲领性文件目前上海市还没有正式下发,因此,要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技能与技术人才培养路线,英语学科在中本贯通学制中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及相关企业调研,三方共同研制统一的英语课程标准。但是由于中职和高职是分段实施,所以各个阶段还要有所侧重。例如,中职接段的英语学习不能是终结性教育,而是学生具备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过渡。所以其培养目标不能等同于普通中职英语课程目标。中本贯通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达到普高学段必需的学业文化水平,而且中职阶段英语课还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上海市各个试点院校中职阶段都非常重视学生英语、语文以及数学这些基本文化课的学习,都规定必须通过上海市教委统一组织的转段考试,才能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
3.2 重构中本贯通英语教学内容
由于目前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选用,绝大多数上海试点院校直接选用了高中英语教材作为主干教材。高中英语教材基于普高英语课程标准编写。可想而知,围绕这样一套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对于中本贯通学生而言,其不合理性可想而知。
实际上,应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中本贯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具体操作中要基于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需求、适应转段审核需求、适应专业学习需求以及后续本科阶段的发展需求,对现有的中职英语、高中英语以及本科英语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梳理,选准衔接关键点,重新排序与呈现。柔和原来中职、高中以及本科的优势,按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纵横拓展、进阶合理、模块优化,分段实施。同时要听取相关企业专家提供的建议,三方共同研究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教性与职业化互补,满足中本贯通学生的需要,才能实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所希望的“中学毕业后,学生无论是走学术型道路,还是技能发展型道路,都能继续完成本科、硕士乃至更高学历的深造。”
3.3 探讨中本贯通英语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必定不能适应中本贯通学生的需求。这就要在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借鉴当下中职英语、高中英语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秉承“理实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实施“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实践学习”三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中心,要强调课程的基础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突出学生的参与性。
要为学生搭建英语自主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设备,进行人机互动、个性化自主学习。
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之成为实践教学的核心。要鼓励学生参加多层次、多元化的英语实践活动,如讲座报告、科研、创新创业、英语竞赛、社会活动、国内外交流,使学生在做中学,扩宽视野,培养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就是要建设优良的中本贯通英语学习环境,设计出“课堂教学掌握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自主学习巩固知识发展能力,课外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输入/输出兼顾、课内外整合、实行过程监控。
4 结语
中本贯通教育不是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简单叠加,与以往的中职,高中或者本科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要在中职和本科之间实现课程无缝衔接,既“贯”又“通”,其难度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本文基于中本贯通英语一年来的实际教学探索,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能给同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克松,亚南.“中本贯通”政策的逻辑、隐忧及理性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03).
[2]徐国庆.课程衔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3]孙露.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实然与应然[J].中国职业技育,2016(08).
[4]“双轨制”高考或扭转职教困局.[J].新华每日电讯6版,2014(04)-1509:19:0.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 上海市虹口区 200437
【關键词】中本贯通;英语;课程衔接
1 引言
所谓“中本贯通”,是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的简称,即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院校“3+4”分段衔接、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专门人才的简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成中、高、本、硕内部的系统衔接,进一步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随着中央政策的出台,上海等地的职业教育进入了改革阶段。 2014年首批“中本贯通”试点院校在沪招生人数仅仅在200以内。短短2年后,上海市中本贯通招生计划总数增加到1000名,较上一年增加58.7%,招生喜人。
2 中本贯通英语课程衔接的意义
毋庸置疑,中本贯通确实为需要更高学历的中职学生提供宽广的成才之路。上海试点中职生直升应用本科,试点中职学校的招生状况大有改观,生源质量显著提高。然而,伴随而来的是新的困惑和挑战。为了保证中本贯通教学的有效实施,课程衔接非常重要。“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是“中本贯通项目的血肉灵魂,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英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与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几乎占据了文化基础课程的半壁江山,中本贯通英语课程衔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 中本贯通英语课程衔接的探讨
3.1 明确中本贯通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衔接的关键是培养目标的衔接。有了明确的培养标准,才能保证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既“贯”又“通”。中高职贯通英语课程首先就要有课程标准。鉴于这样的纲领性文件目前上海市还没有正式下发,因此,要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职业技能与技术人才培养路线,英语学科在中本贯通学制中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及相关企业调研,三方共同研制统一的英语课程标准。但是由于中职和高职是分段实施,所以各个阶段还要有所侧重。例如,中职接段的英语学习不能是终结性教育,而是学生具备进入高等院校继续学习的过渡。所以其培养目标不能等同于普通中职英语课程目标。中本贯通英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达到普高学段必需的学业文化水平,而且中职阶段英语课还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上海市各个试点院校中职阶段都非常重视学生英语、语文以及数学这些基本文化课的学习,都规定必须通过上海市教委统一组织的转段考试,才能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
3.2 重构中本贯通英语教学内容
由于目前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选用,绝大多数上海试点院校直接选用了高中英语教材作为主干教材。高中英语教材基于普高英语课程标准编写。可想而知,围绕这样一套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对于中本贯通学生而言,其不合理性可想而知。
实际上,应该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中本贯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具体操作中要基于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水平需求、适应转段审核需求、适应专业学习需求以及后续本科阶段的发展需求,对现有的中职英语、高中英语以及本科英语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梳理,选准衔接关键点,重新排序与呈现。柔和原来中职、高中以及本科的优势,按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纵横拓展、进阶合理、模块优化,分段实施。同时要听取相关企业专家提供的建议,三方共同研究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高教性与职业化互补,满足中本贯通学生的需要,才能实现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印杰所希望的“中学毕业后,学生无论是走学术型道路,还是技能发展型道路,都能继续完成本科、硕士乃至更高学历的深造。”
3.3 探讨中本贯通英语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必定不能适应中本贯通学生的需求。这就要在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借鉴当下中职英语、高中英语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秉承“理实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实施“课堂学习+自主学习+实践学习”三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中心,要强调课程的基础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活动的实践性,突出学生的参与性。
要为学生搭建英语自主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设备,进行人机互动、个性化自主学习。
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之成为实践教学的核心。要鼓励学生参加多层次、多元化的英语实践活动,如讲座报告、科研、创新创业、英语竞赛、社会活动、国内外交流,使学生在做中学,扩宽视野,培养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就是要建设优良的中本贯通英语学习环境,设计出“课堂教学掌握语言和文化基础知识,自主学习巩固知识发展能力,课外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输入/输出兼顾、课内外整合、实行过程监控。
4 结语
中本贯通教育不是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简单叠加,与以往的中职,高中或者本科教育有很大的不同。要在中职和本科之间实现课程无缝衔接,既“贯”又“通”,其难度和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本文基于中本贯通英语一年来的实际教学探索,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希望能给同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克松,亚南.“中本贯通”政策的逻辑、隐忧及理性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03).
[2]徐国庆.课程衔接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
[3]孙露.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的实然与应然[J].中国职业技育,2016(08).
[4]“双轨制”高考或扭转职教困局.[J].新华每日电讯6版,2014(04)-1509:19:0.
作者单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 上海市虹口区 20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