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做过一个对思想品德学科学习兴趣程度的调查,在调查中我发现,在新入学的学生中,明确回答对思想品德感兴趣的学生连10%都达不到,更多的学生表现出了对它的冷漠甚至反感。当然究其原因来讲,一方面源于思想品德学科课本自身:理论的枯燥无味,与时代、现实的落差太大,及编写形式的呆板;另一方面,也与教师落后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那么作为一个思想品德课教师,怎么样才能改变这种局面,激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紧紧抓住学生,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呢?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因
(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今天,提倡创新、参加实践已成为我国乃至于世界的潮流!然而创新离不开创造性的主体——人,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常讲“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就象拍一部电影,教师所担当的角色是导演,而学生的角色则才是演员。这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人人都是演员,是没有观众的;同时虽然人人都是演员,却又是没有主配角之分的。
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失去了表现机会,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动不动就“题海战术”,尤其在大型考试中,学生往往沦陷于题海中不能自拔,学生失去了自由和时间,又怎么去创新?教育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我们的企业就没有了自主创新能力,也就谈不上国际竞争力问题,这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战略的重要目的和原因。
(二)教师教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要想办法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对教学的实施和发展大有裨益。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应该讲,这句名言对我们的现代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该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可以想象,一堂课如果不注意吸收学生的参与,那必然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是不成功的。
(三)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是一种不单纯是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学能力,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需要“两脚书橱”。
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本学科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这既锻炼了思维,又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心理素质,从而较全面的提升了学生自身的能力。
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做法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
课堂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渠道,教师与学生接触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法的综合运用:
对于难度较大的框题,我往往是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对学生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中间穿插设疑、讨论、启发诱导等方式方法。
对于相对简单的框题,我采用了“三自一导”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学生自己读书,通过诵读掌握基础知识点,并初步形成本框题的知识框架体系;第二,学生自己质疑,在诵读中边读边质疑,并对疑点作好标记;第三,学生自己求索,对学生质疑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探讨;第四,教师要会导。教师要在学生的三自活动中起到穿针引线、巧妙设疑、适时点拨的作用。
另外,近来,青岛市教研室提倡的“小先生”教学法,我也有所尝试,试着变“学生”为“先生”,具体步骤如下:思想动员——典型引路——安排授课计划——指导备课——“小先生”讲课——教师点评——深化指导,这种教学法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法:首先,他对“小先生”的要求很高,这既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收集并提取有效信息、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表达、演讲等多方面的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经过多年的探索,奋斗在教育战线的老教师已经找到了很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手段,比如:上台进行演讲形式的新闻播报、师生共议热点话题、新闻发布暨答记者问、小品导学、辩论赛、小组讨论与争议、同桌合作学习、学生间相互纠正等多种多样的手段,这也大受学生欢迎。
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用“小品”的方式来表述一些时事问题及进行德育教育。首先师生一起准备小品的剧本,这主要由学生准备,教师主要起导向与把关作用,道具也由学生临时拼凑,演员由学生自愿报名。用这种方式我曾表演了一些影片的片段,以此辅助课本关于思想品德的教育。这既丰富了课堂,又增长了学生见识,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各尽其能,各有所得
这种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用武之地,既不会使差生“哑口无言”,又不会使优秀生感到“轻而易举”,从而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首先我根据每位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排队,然后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的操作是:在课堂提问中分难中易三等问题给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学生,使他们各尽其能;布置作业时强调基础题人人都要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尽量使不饱的能吃饱,使饱的能消化的了。
(四)搞好社会调查,写好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学生放假时间,也应是思想品德学科的天地,在这些时间里我常给他们布置一些社会调查之类的作业,并让学生形成报告或小论文,选出优秀的论文或报告予以展览或推荐,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与时俱进。能否使未来的人才更具有创造力,关键看我们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与条件,多一些有创造力的学生,少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充分展现教育事业的价值。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因
(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今天,提倡创新、参加实践已成为我国乃至于世界的潮流!然而创新离不开创造性的主体——人,离不开教师,更离不开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常讲“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就象拍一部电影,教师所担当的角色是导演,而学生的角色则才是演员。这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人人都是演员,是没有观众的;同时虽然人人都是演员,却又是没有主配角之分的。
教师在追求升学率的压力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失去了表现机会,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动不动就“题海战术”,尤其在大型考试中,学生往往沦陷于题海中不能自拔,学生失去了自由和时间,又怎么去创新?教育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然我们的企业就没有了自主创新能力,也就谈不上国际竞争力问题,这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战略的重要目的和原因。
(二)教师教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就是要想办法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等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中产生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对教学的实施和发展大有裨益。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应该讲,这句名言对我们的现代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应该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可以想象,一堂课如果不注意吸收学生的参与,那必然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可言,是不成功的。
(三)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是一种不单纯是具有广博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自学能力,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需要“两脚书橱”。
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本学科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这既锻炼了思维,又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心理素质,从而较全面的提升了学生自身的能力。
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做法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
课堂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渠道,教师与学生接触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上,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法的综合运用:
对于难度较大的框题,我往往是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对学生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中间穿插设疑、讨论、启发诱导等方式方法。
对于相对简单的框题,我采用了“三自一导”的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学生自己读书,通过诵读掌握基础知识点,并初步形成本框题的知识框架体系;第二,学生自己质疑,在诵读中边读边质疑,并对疑点作好标记;第三,学生自己求索,对学生质疑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探讨;第四,教师要会导。教师要在学生的三自活动中起到穿针引线、巧妙设疑、适时点拨的作用。
另外,近来,青岛市教研室提倡的“小先生”教学法,我也有所尝试,试着变“学生”为“先生”,具体步骤如下:思想动员——典型引路——安排授课计划——指导备课——“小先生”讲课——教师点评——深化指导,这种教学法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法:首先,他对“小先生”的要求很高,这既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收集并提取有效信息、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表达、演讲等多方面的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经过多年的探索,奋斗在教育战线的老教师已经找到了很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手段,比如:上台进行演讲形式的新闻播报、师生共议热点话题、新闻发布暨答记者问、小品导学、辩论赛、小组讨论与争议、同桌合作学习、学生间相互纠正等多种多样的手段,这也大受学生欢迎。
我在教学中曾尝试过用“小品”的方式来表述一些时事问题及进行德育教育。首先师生一起准备小品的剧本,这主要由学生准备,教师主要起导向与把关作用,道具也由学生临时拼凑,演员由学生自愿报名。用这种方式我曾表演了一些影片的片段,以此辅助课本关于思想品德的教育。这既丰富了课堂,又增长了学生见识,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各尽其能,各有所得
这种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用武之地,既不会使差生“哑口无言”,又不会使优秀生感到“轻而易举”,从而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
首先我根据每位学生实际知识水平排队,然后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具体的操作是:在课堂提问中分难中易三等问题给高中低三个档次的学生,使他们各尽其能;布置作业时强调基础题人人都要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尽量使不饱的能吃饱,使饱的能消化的了。
(四)搞好社会调查,写好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学生放假时间,也应是思想品德学科的天地,在这些时间里我常给他们布置一些社会调查之类的作业,并让学生形成报告或小论文,选出优秀的论文或报告予以展览或推荐,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上与时俱进。能否使未来的人才更具有创造力,关键看我们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实践的机会与条件,多一些有创造力的学生,少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充分展现教育事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