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成因及防治对策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ping6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提出并发症防治措施。结果:本组患者治愈率为975%,死亡率25%;40例患者中血肿复发率为75%,颅内积气发生率5%,继发颅内血肿发生率5%,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5%。结论:钻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确切,但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为此需采取积极的预防对策,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并发症;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R7221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107-02
  慢性硬膜下血肿即颅内出血在硬脑膜下腔集聚至少3个星期,表现为头痛、颅内高压等,其发生率在颅内血肿患者中占10%[1],常发病于老年人群中。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常见的治疗手段为钻孔引流术,该方法操作简单,疗效明确,但术后易出现脑脊液漏、颅内积气等多种并发症,不仅加剧患者痛苦,而且不利于预后[2]。为此分析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4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在62~84岁,平均年龄(706±14)岁;有明确外伤史33例,伴有糖尿病6例,伴有高血压13例;临床表现:头痛或头晕24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11例,昏迷1例,偏瘫3例,精神及行为异常13例,单侧肢体麻木12例。
  12 方法 本组4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颅脑CT检查,提示血肿都发生在硬膜下腔,检出双侧血肿14例,单侧血肿26例;脑中线移位超过1cm(包括1cm)者22例,移位不足1cm者18例;不均匀混杂密度13例,一等密度或略低密度2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钻孔引流手术治疗,局部麻醉,常规消毒铺巾, CT提示均一密度患者,行单孔引流;不均匀混杂密度患者,行2点对穿引流。根据颅脑CT检查结果确定钻孔位置:血肿最厚处,距离血肿后缘2厘米处,钻孔直达硬脑膜,硬膜用电凝常规止血,骨缘用骨蜡止血,硬膜呈十字形切开,慢慢进行减压操作,放置8号导管,且尽可能把尿管放到血肿前缘部位,促进排气。留置引流管,将其稳定固定,随后逐层缝合头皮。术后留置引流管3d,术后1星期拆线,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延迟引流管拔除、拆线时间。术后当天给予患者补液(至少2000ml)、生理盐水(至少1000ml)输注处理,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 疗效判定[3] ①评价手术治疗效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头颅 CT 示血肿腔残液量<30ml)、好转(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头颅 CT示 血肿腔残液量>30ml,而<60ml)、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抽出血肿不足 10ml或死亡)。②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 40例患者治疗效果评价 本组40例患者中治愈39例,治愈率975%,其中一期治愈37例(925%),二期治愈2例(5%);死亡1例,死亡率25%,死于继发心力衰竭。
  22 40例患者并发症统计 本组40例患者中血肿复发3例,占75%,并发脑脊液漏1例,占25%,并发颅内积气2例,占5%,并发继发颅内血肿2例,占5%,并发颅内感染1例,占25%,并发癫痫2例,占5%。
  3 讨论
  31 慢性硬膜下血肿成因及治疗对策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硬脑膜和蛛网膜间的出血,多数人认为与Mittenzweig静脉撕裂伤相关,随后相关研究表明硬膜下损伤出血、静脉窦等也可能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且与颅内压降低、脑萎缩、凝血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慢性硬膜下血肿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4]。本组40例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
  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关键在于清除血肿,临床治疗有效方式以手术为主,手术指征为:①患者出现高颅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或大脑半球受压等症状及体征;②颅脑CT检查提示硬膜下血肿厚度(双侧或单侧)在10mm以上,单侧血肿引发的中线移位在10mm以上[5]。随着微创技术、CT技术的深入研发和利用,微创钻孔引流术因其操作简单、治愈率高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受患者年龄、操作技术等影响,术后可能出现血肿复发、颅内积气、继发颅内血肿等诸多并发症,不利于患者康复。
  32 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321 血肿复发 本组血肿复发发生率为75%,主要原因是老年患者存在脑萎缩,钻孔引流术后大脑出现膨起困难,而血肿包膜比较坚硬且厚,致使硬膜下腔难以有效闭合,血肿腔内血凝块没有完全清除,从而导致血肿复发。防治对策:①钻孔引流术中必须彻底冲洗硬膜下腔,彻底清除血肿腔内血凝块,同时冲洗时动作轻柔且准确,严格控制冲洗速度,保护被膜免受损伤。②术后及时给予患者止血剂治疗,尤其是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时输血,且延长止血剂应用时间。③术后给予患者等渗液或生理盐水输注等处理,促进脑复张,有利于血肿腔快速闭合。④若患者出现血肿复发并发症,要行二次钻孔冲洗引流术,从原切口入路切开原骨孔行冲洗引流治疗[6]。
  322 颅内积气 本组颅内积气发生率为5%,主要是因为钻孔引流术后患者颅内压降低,而受压脑组织还没有恢复,导致空气进入血肿腔,加上术中引流管留置不当、排气不畅等,从而引发颅内积气并发症。若颅内积气量不多,可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及引流管位置排出气体,同时拔管后2个星期内可自行吸收。若颅内积气量较多,出现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则需头颅CT复查后行再次引流术。预防对策:①于血肿最厚处钻孔,切开硬脑膜后及时置管且用棉片明胶海绵阻塞骨孔,同时用等量盐水充填血肿腔,头皮缝合完整。更换引流袋时先夹闭引流管。②二孔引流。一孔位于血肿最低位,以引流血肿,另一孔位于血肿高位,用于排气。   323 脑脊液漏 本组脑脊液漏发生率为25%,主要表现为术后引流量在150~300ml之间,与脑脊液类似。主要由引流管放置时损伤蛛网膜引起。为此手术操作时保护好蛛网膜,术后5d便可拔出引流管,避免引发颅内感染。
  324 继发性颅内血肿 本组继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为5%,均为硬膜外血肿,主要原因包括:①清除血肿时速度过快,受颅内压骤降、硬脑膜塌陷影响,造成硬脑膜和颅骨间小血管撕裂;②手术操作失误,人为造成硬脑膜剥离出血。防治对策:①彻底止血,颅骨钻孔直径约15cm,同时骨蜡止血时规范操作,以免造成硬脑膜剥离。②严格控制术中硬膜下血肿引流速度,避免颅内压骤降引发颅内出血。同时血肿清除后给予缓慢降压处理。③根据手术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引流管(软硬度、直径适宜)[7]。
  综上所述,钻孔引流术疗效确切,是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受手术操作不当、患者年龄等影响,术后可能出现血肿复发、颅内积气等并发症,为此需提高手术操作技术,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肖德勇,郑广顺,栾晓祖,等.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手术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34):124-125.
  [2]刘序斌.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及相关因素分析[J].北方药学,2013(07):131-132,74.
  [3] 马军,张建国,马慧荣,等.微创治疗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 88 例[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8,21(4):294 .
  [4]White M,Mathieson C S,Campbell E.Treatment of chronic subdural haerma -tomas -a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mini-craniectomy versus burrhole drainage [J].British Journal of Neu-rosurgery,2010(3):356-358.
  [5]梁宇迪,邓景阳,曾志明.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医学创新,2014(04):122-124.
  [6]张丰进,谭天林,付顺强,等.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防治体会[J].西南军医,2010(05):921-922.
  [7]董传乙.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术后并发症的成因和防治[J].中国医学创新,2011(07):74-75.
  (收稿日期:20141201)
其他文献
摘要:青栗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以自交系P1O2-1-1-3-2-5为母本,J96-1-3-1-1为父本配制的早熟南瓜一代杂种。生长势较旺,前期节间短,第1雌花节位5~6节,连续坐果性好,第2雌花坐瓜后主蔓快速生长,单株可结瓜2~3个,平均单瓜重1.7 kg,果实发育期34d。果实扁圆形,果皮墨绿色,老瓜粉甜清香,品质优良,耐储运。667m2产量1700kg。适宜山西省及气候相似地区种植。2
刘君璞,男,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农业部蔬菜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西瓜甜瓜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
黑素是皮肤呈褐色的主要色素,它由酪氨酸在酪氨酸酶作用下产生,在黑素细胞的黑素小体中生成。个体和种族之间的肤色差异与黑素小体的数目及它们在表皮黑素单位中的分布有关。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根据其发病原因可分为以下七类:①色素痣及肿瘤;②先天性疾病;③物理、化学因素;④皮肤炎症性疾病;⑤内分泌紊乱及其他内部疾患;⑥异物性色素沉着;⑦浅部真菌性疾病引起的色素增加。由于其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不相同,现列述如
目的:探讨一种微创治疗眼睑部桥赘状瘢痕的有效方法。方法:首先,在无张力情况下,顺皮纹切除部分眼睑瘢痕,采用微创缝合技术缝合切口。然后对不易手术切除的瘢痕选用CHR型多功能美
目的:研究应用加强眶隔及重叠缝合眼轮匝肌缘的方法治疗睑袋。方法:38例睑袋患者,应用加强眶隔及重叠缝合眼轮匝肌缘的手术方法去除睑袋,术后随访六个月。结果:术后27例得到1~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