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者的使命,一是文化传承,二是文化创新,具体表现为对学科建设的推进,但学者的使命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在世纪之交,在全球化/本土化,现代性/中华性,民族性/世界性构成我们思考的文化背景和学术关键词的今天,学者的历史使命也表现出新的形态。在我看来,当代文化语境包括以下四个层面。一是百年中国现代性的丰厚遗产。1840年以来,中国割断传统走向现代,对中国文化现代性曲折历程的反思构成今天人文学者看视问题的前见并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性向纵深发展,文化转型之急速与剧烈为百年之最。三是西方后现代思维对西方传统的冲击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四是全球化后殖民文化状况所导致的中/西,传统/现代的张力关系。这四个方面构成了今天人文学者学与思的文化语境。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中如何不失中华文化之根又能够容入世界文化大潮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何在世纪之交行使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看视西方文化,思考中国传统文化,重建中华新文化是今天学人的重要课题。张法教授以美学研究为扭结参与了中国当代学术文化的转型,其对中西文化的系统思考具有时代标志性,本文拟对其近年学术研究的主脉加以述要。
全文查看链接
次看西方文艺美学。西方现代文艺美学是西方现代性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西方古典美学的逻辑延伸。近20年来,20世纪西方美学研究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难点是如何概括20世纪西方美学的基本逻辑和精神要义。有人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主潮概括,有人以语言论、本体论、非理性三大转向概括,各有特色。张法从西方现代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关联以及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演变、思维方式、问题意识的特点出发,对20世纪西方美学做了独特的解读。张法认为,西方古典美学有三大问题即美的本质,审美心理和艺术。从美学命题和思维特征看,20世纪西方美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前五十年,为西方古典美学在现代的演化期,表现为分析美学的美的本质问题,审美心理学学派的美感心理研究和形式、表现、隐喻、荒诞四大艺术范畴的提出。二是1950年—1960年,是重新构造体系的年代,意识/无意识,存在者/存在,语言/言语等构成表层/深层的体系结构,结构主义美学为其顶峰。三是60年代之后的反逻辑反体系的后现代转向,后殖民主义的出现则标志着后现代性走向全球化时代。这种对西方现代美学解读的独特性在于,一是联系西方古典美学的逻辑演化,二是注意历史流变,而不是笼统地把西方现代美学主义化或问题化。三是这种历史概括建立在西方美学的思维方式、艺术表现和美学命题三者结合的基础之上。四是赋予后现代思维以积极意义,即西方思想参与全球对话的可能。20世纪西方美学就在全球文化演进的大背景中,按时代的发展逻辑地整体地呈现出来。
全文查看链接
美学作为一门体系性的知识门类产生于西风东渐,是西学范式输入的结果。1949年以前的中国美学学科在思想资源,写作体例,问题意识,理论范畴等方面都显得很不成熟,只能称为美学学科的草创时期,此后,美学在中国经过了独特的生命历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意外地摆脱了特定时代学术政治化的命运,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争鸣。八十年代的美学热与其说是对于美学理论本身的推进,还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学意义上的学术景观,美学成为文化启蒙冲破主流意识形态牢笼的思想武器。90年代以后的美学论争又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可以说,美学在中国肩负着独特的表达时代精神维护思想自由的使命,成为人文学思想转型和变革的表征。美学一方面联系着哲学的纯粹思辨,一方面联系着具体的感性艺术;一方面是高高漂浮着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是感性的现实生活。所以,美学是一门杂学科或者说是一门交叉学科或综合性学科,这就导致了美学存在状况的似怪不怪的现象,在现行学科分类机制里,中文系、哲学系、心理学系、教育学系、艺术系等都开设美学课程。这一现象的好处是,美学是跨学科的边界性的知识体系,这就有效地避免了从本学科出发的一孔之见,但要使美学研究达到文化学的高度则必须具有深厚的中西学养。张法教授以其贯通中西,打通文史哲的学养担当了如此的思之使命。
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