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目前有各级各类教师1200多万人,最近某机构对教师这个特殊行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收入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的态势,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收入两极分化是最大的苦恼。如果说高校中真的有“高收入者”,便是一些博导、学者、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相比他们,更多的高校教师的收入属于中等收入或许更为确切。
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症结
◆薪酬与实际贡献不相适
我国高校大都实行的是岗位津贴制,不同的岗位实行的是不同的津贴档次。这种分配制度尽管对不同岗位人员的津贴进行了区分,拉开了差距,但是许多高校岗位设置依据仍源于现有的职称状况,有些高校将现有职称等级作为岗位津贴等级,确定岗位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岗位津贴制转变为平均主义大锅饭。另外,新的岗位津贴制度解决了不同岗位人员的薪酬差异,但是却无法解决同一岗位上不同贡献和业绩水平的人员的差异,形成了同岗位、同职称人员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对个体激励性不足
目前一部分高校以公开发表论文数、课时数、专著数及科研经费等可量化指标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依据,这对于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来说很不公平;另外,还有不少高校采取了“消极薪酬政策”,不重视对教师的激励,绩效薪酬所占份额过少,甚至根本没有。
◆忽视内在薪酬激励作用
外在薪酬是指基本工资、福利、奖金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回报;而内在薪酬则涵盖培训、沟通、管理,甚至是工作环境等间接的软性回报。内在薪酬对高校教师的激励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很多高校为了吸引人才竞相提高物质条件,但是却忽视了内在薪酬,导致教师积极性受挫甚至人才流失。
构建高校薪酬制度的几点建议
第一,高校应该提高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中所占的比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可以引进宽带薪酬做法,即把在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分为几个甚至十几个级别的层次划分到同一级别中,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这样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与管理者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
第二,高校薪酬制度的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薪酬制度改革而言,实施岗位聘任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等措施将是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
1.实施岗位聘任制。
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将对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其次,确定岗位薪酬。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
2.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第一,实施分类考核。高校教师的工作即使在相同的岗位也会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产生一定差别,比如,在高校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出成果相对容易,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理工科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相对较多,而文科类的专业相对较少,分类考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以适应高校教师复杂的工作,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
第二,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校内薪酬的重要依据。高校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除了使教师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之外,还应该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酬挂钩。有了这种挂钩,才能体现优劳优酬,真正使教师感受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公平感,从而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并且提高工作质量。
第三,健全福利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福利是教师收入的间接组成部分,通常以非货币化形式支付,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教师更具价值。教师福利从构成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法定福利和校定福利。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高校必须向教师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制度。而校定福利则是高校在自愿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的一些符合本校情况的福利。此类福利内容可以包括:购房资助计划、购车资助计划、节日奖金、旅游资助等。
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时期所需福利有所差异,而传统的福利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向所有教师提供单一固定的福利内容,势必无法达到既定的激励效果。因此应该实行个性化的福利制度。高校可以根据每个教师的薪酬层次设立相应金额的福利账户,每一时期拨入一定金额,列出各种有特点的福利供教师选择。这种弹性福利具有个性化特点,使教师实实在在感觉到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第四,重视内在薪酬激励机制。首先,通过营造自主的工作环境,授予教师自主工作的权利、弹性的工作时间等手段,满足教师自主教学和科研的内在要求。其次,根据教师个性化要求提供各种培训、进修机会,这样他们的工作更具有目标性,也更有动力。再次,要创造学校民主气氛,授予教师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权利,增强教师责任感,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激励”。
(作者杨晓薇、王明丽,系东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栏编辑/洪彬
高校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症结
◆薪酬与实际贡献不相适
我国高校大都实行的是岗位津贴制,不同的岗位实行的是不同的津贴档次。这种分配制度尽管对不同岗位人员的津贴进行了区分,拉开了差距,但是许多高校岗位设置依据仍源于现有的职称状况,有些高校将现有职称等级作为岗位津贴等级,确定岗位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岗位津贴制转变为平均主义大锅饭。另外,新的岗位津贴制度解决了不同岗位人员的薪酬差异,但是却无法解决同一岗位上不同贡献和业绩水平的人员的差异,形成了同岗位、同职称人员在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对个体激励性不足
目前一部分高校以公开发表论文数、课时数、专著数及科研经费等可量化指标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依据,这对于工作时间不长的教师来说很不公平;另外,还有不少高校采取了“消极薪酬政策”,不重视对教师的激励,绩效薪酬所占份额过少,甚至根本没有。
◆忽视内在薪酬激励作用
外在薪酬是指基本工资、福利、奖金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回报;而内在薪酬则涵盖培训、沟通、管理,甚至是工作环境等间接的软性回报。内在薪酬对高校教师的激励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很多高校为了吸引人才竞相提高物质条件,但是却忽视了内在薪酬,导致教师积极性受挫甚至人才流失。
构建高校薪酬制度的几点建议
第一,高校应该提高绩效薪酬在整体薪酬中所占的比重,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可以引进宽带薪酬做法,即把在传统的薪酬结构中分为几个甚至十几个级别的层次划分到同一级别中,同时拉大每一个薪酬级别内部薪酬浮动的范围,这样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与管理者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
第二,高校薪酬制度的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薪酬制度改革而言,实施岗位聘任制、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等措施将是薪酬制度改革工作的基础。
1.实施岗位聘任制。
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学校与教师签订岗位聘任合同后,将对岗位职责进行详细说明,岗位聘任制对教师起着激励和约束的双重作用;其次,确定岗位薪酬。根据岗位聘任合同,不同岗位设定不同薪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破高校薪酬制度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
2.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
第一,实施分类考核。高校教师的工作即使在相同的岗位也会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产生一定差别,比如,在高校从事应用型专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出成果相对容易,而基础学科的教师就相对难一些;理工科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相对较多,而文科类的专业相对较少,分类考核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考核指标作更细的分类,以适应高校教师复杂的工作,从而提高考核的科学度。
第二,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教师校内薪酬的重要依据。高校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除了使教师从考核结果中找到自身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之外,还应该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薪酬挂钩。有了这种挂钩,才能体现优劳优酬,真正使教师感受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公平感,从而从根本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并且提高工作质量。
第三,健全福利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福利是教师收入的间接组成部分,通常以非货币化形式支付,福利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教师更具价值。教师福利从构成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法定福利和校定福利。法定福利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高校必须向教师提供的福利,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政府明文规定的福利制度。而校定福利则是高校在自愿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的一些符合本校情况的福利。此类福利内容可以包括:购房资助计划、购车资助计划、节日奖金、旅游资助等。
不同的教师在不同时期所需福利有所差异,而传统的福利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向所有教师提供单一固定的福利内容,势必无法达到既定的激励效果。因此应该实行个性化的福利制度。高校可以根据每个教师的薪酬层次设立相应金额的福利账户,每一时期拨入一定金额,列出各种有特点的福利供教师选择。这种弹性福利具有个性化特点,使教师实实在在感觉到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第四,重视内在薪酬激励机制。首先,通过营造自主的工作环境,授予教师自主工作的权利、弹性的工作时间等手段,满足教师自主教学和科研的内在要求。其次,根据教师个性化要求提供各种培训、进修机会,这样他们的工作更具有目标性,也更有动力。再次,要创造学校民主气氛,授予教师参与学校事务决策的权利,增强教师责任感,从而实现教师的“自我激励”。
(作者杨晓薇、王明丽,系东北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栏编辑/洪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