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的最后一题,以车间中工件传送的实例为背景进行命题,在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道成功的压轴题.但试题提供解析过程过于复杂,不能体现物理的简洁性和思想性.本文提供一种巧选参考系的解题方法,并由此对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运动特征进行了一点拓展,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1 原题再现及解析 2 巧解 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江苏高考物理试卷的最后一题,以车间中工件传送的实例为背景进行命题,在充分体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有效地考查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道成功的压轴题.但试题提供解析过程过于复杂,不能体现物理的简洁性和思想性.本文提供一种巧选参考系的解题方法,并由此对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运动特征进行了一点拓展,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1 原题再现及解析
2 巧解
选择乙传送带为参考系,则工件从甲传送带滑上乙传送带瞬间,工件相对于乙传送带的速度是确定的(如图2所示).又因为物体的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所以工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相对乙传送带的速度方向相反.即,工件相对于传送带乙的初速度方向和受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又因为工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f=μFN=μmg不变,所以传送带乙匀速转动时,无论转动速度大小多少,工件一定相对于传送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工件相对于传送带的速度减小到零时,没有相对运动,故摩擦力为零,即,最终工件相对于乙传送带静止.
3 拓展
通过上面的问题分析,对于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运动基本特征:只在摩擦力作用下,物体滑上静止或匀速直线的传送带时,不论初速度如何,以传送带为参考系,物体一定相对传送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且末速度为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运动特征有了上述的认识,在类似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物理学中函数图象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表达形式之一,它能直观表现相关物理量间的依存关系,形象地表达各种现象的过程和规律,它也是定量分析和计算的工具.运用图象探究物理规律和解决物理问题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必需撑握的一种方法或能力.与图象相关的试题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图象所涉及的问题类型有识图和用图. 1 识图 识图是指从给定的物理图象中获得信息(包括与图象直接相关的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图象间接相关
高中地理是一门极具情境性的学科,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注重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能让学生全方位感受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情境是周边环境、氛围的总称,情境
小船渡河问题是考察运动合成和分解规律实际运用的好素材,目前主流的解题方法是利用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和位移方向相同的几何关系求解的.由于几何方法求解此类问题,特别是流速大于船速的情况,会造成学生理解上一定的困难.对此,笔者通过求导的方法对渡河问题的极值进行求解,以期给大家的理解能带来一定帮助.下面给出推导过程,题目如下: 已知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1,小船要度过宽为L的小河到对岸,河水的流速处处相
“任务驱动”是指教师依据课标、教材、教学任务,将教学知识转化为教学问题,通过任务单的形式显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检测的方法。 “科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遵循课程标准,强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落实问题是载体,能力是导向,探究是手段,思维是核心的教学理念。变教师的“教学”为“导学”,变学生的“学会”为“会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从而大面积提高教
在解读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时,“探究”两字出现多次,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探究性学习模式里,“开放”是教师必须直面的,只有让封闭的课堂走向开放,学生才能自主发现物理知识,突破教材束缚,从而让思想变得自由、主动和多元化。本文结合实践就如何构建开放式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进行阐述。 1开放教学内容,让探究内容更丰富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纵观苏科
1 “蚂蚱”模型 一头的小物体通过定滑轮竖直下垂,另一头的小物体被水平传送带向右驱动 例1 (2014年大纲卷第7题)如图1所示,水平传送带以速度v1匀速运动,小物体P、Q由通过定滑轮且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t=0时刻P在传送带左端具有速度v2,P与定滑轮间的绳水平,t=t0时刻P离开传送带.不计定滑轮质量和摩擦,绳足够长.正确描述小物体P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可能是如图2所示的 解析 题设情境
题目 为了研究人们用绳索跨越山谷过程中绳索拉力的变化规律,同学们设计了如题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将不可伸长轻绳的两端通过测力计(不计质量及长度)固定在相距为D的两立柱上,固定点分别为P和Q,P低于Q,绳长为L(L>PQ).他们首先在绳上距离P点10 cm处(标记为C)系上质量为m的重物(不滑动),由测力计读出PC、QC的拉力大小TP、TQ.随后,改变重物悬挂点C的位置,每次将P到C的距离增加10
心理学认为,思维定势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比如在老师讲解例题之后,学生解决类似的新问题时,思维定势有其积极作用。但是思维定势也有其消极作用,它会使人模式化,在遇到形似质异的新问题时还沿用老方法解决,这样往往解决不了问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研究思维定势负效应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教学对策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
众多周知,在初中物理中,大多数的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而且这些概念间又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这时,若是能将概念图引入到教学实践中,必将能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所谓“概念图”指的就是“一种用于表现并揭示知识结构意义联系的图表,是一种以视觉再现认知结构、外化感念与命题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知识结构,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当然初中物理教学也不例外,而概念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
在高考中,我们经常遇到对叠加场知识的考查,比如重力场和磁场的叠加,电场与磁场的叠加问题,这类问题既可能充分考查了运动和能量的知识,也可能会巧妙的考查场的基本特性,把教学大纲中的能力与基础,过程与方法等等要求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在这些问题中有一类是明确场的信息比如大小方向等,要求解运动学方面的物理量,另外一类是告诉运动学方面的条件,要求解场的信息比如大小或方向.在这里我重点针对第二类问题,即已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