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区青年与中老年胃癌患者内窥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nshui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福州地区青年和中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内窥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2 357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和中老年组(>40岁),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病理类型、病变部位、镜下大体分型等。

结果

2 357例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71∶1。青年组120例(5.09%),男女比例为1∶1.07;中老年组2 237例(94.91%),男女比例为2.90∶1。青年组胃中部(胃体)癌所占比例高于中老年组[43.33%(52/120)比25.75%(576/2 237),χ2=18.018,P=0.000],而中老年组胃上部(贲门、胃底)癌所占比例高于青年组[27.58%(617/2 237)比6.67%(8/120),χ2=25.568,P=0.000]。两组患者均以Borrmann Ⅲ型多见,但中老年组中Borrmann Ⅰ型比例高于青年组[20.79%(465/2 237)比11.67%(14/120),χ2=5.850,P=0.016],青年组中Borrmann Ⅳ型比例高于中老年组[23.33%(28/120)比11.27%(252/2 237),χ2=15.845,P=0.000]。组织学上青年组较中老年组分化程度更差,恶性度更高(P<0.01)。青年组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老年组中,男性患者中胃上部癌所占比例高于女性[29.03%(483/1 664)比23.39%(134/573),χ2=6.790,P=0.009],女性患者中胃中部癌所占比例高于男性[31.06%(178/573)比23.92%(398/1 664),χ2=9.415,P=0.002]。中老年组中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分化程度更差(P<0.01)。

结论

福州地区青年与中老年进展期胃癌患者内窥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青年患者中胃中部(胃体)癌所占比例高,而中老年患者中胃上部(贲门、胃底)癌所占比例高;青年患者较中老年患者分化程度更差,恶性度更高。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常规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侧脑室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汾市尧都区第二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7年10月2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患者的资料,对其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位于左侧脑室11例,右侧脑室10例;位于侧脑室三角区14例,后角5例,体部1例,颞角1例,18例有不同程度同侧颞角扩大。瘤体边界清楚,密度(信号)较均匀,较大病灶多有分叶。增强扫描肿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山西省肿瘤医院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的PTC患者265例,包括经典型226例,滤泡型29例,高细胞型3例,弥漫硬化型2例,嗜酸细胞型2例,囊性型3例。全部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采用Pearsonχ2检验和Fisher确
目的研究参芪扶正注射液(参芪液)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STAT3)通路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以人胃癌细胞SGC7901为研究对象,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不同浓度参芪液对SGC7901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上清液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和IL-11的含量;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中Janus
目的探讨胸中上段食管癌手术中喉返神经探测仪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可切除的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术中采用喉返神经探测仪协助喉返神经探查分离,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试验组术中双侧喉返神经确认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侧:1.50 min(1.00,
外泌体是一种由不同类型的细胞主动分泌的纳米级的囊泡,被视为一种新的细胞通讯方式。外泌体可在细胞间运载各种蛋白质、脂质、miRNA和mRNA等物质,从而引起细胞间遗传信息的交换和受体细胞的重新编程。许多证据表明,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的外泌体,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肿瘤的进展、转移、免疫逃逸、耐药等诸多方面。在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在肿瘤细胞、免疫细胞以及基质细胞之间相互传递,可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文章综述
目的明确野生型(BRAF WT)及BRAF V600E突变型结直肠癌中磷酸化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p-Erk)与单极纺锤体蛋白激酶1(Mps1)表达的相关性,以及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提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288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标本DNA进行Sanger测序,Kaplan-Meier法分析BRAF V600E突变与结直肠癌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免疫
目的探讨乳腺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PAS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乳腺PAS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42、50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乳腺无痛性结节,活动尚可,界限较清,镜下见乳腺间质内出现大量复杂的、相互吻合的裂隙样假血管腔隙,内衬梭形内皮样细胞,呈小圆形、短梭形,无明显核异型性,无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表型:VIM、CD34、SMA、bcl
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为机制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阿帕替尼是口服生物可利用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剂。2017年发布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把阿帕替尼列为胃癌三线治疗的唯一推荐靶向药物。现就阿帕替尼的作用机制、逆转化疗药物耐药性、对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生物标志物等最新研究进
目的观察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以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慢病毒载体(Lenti-GFP)作为对照,用含有MFN2编码序列的慢病毒载体(Lenti-MFN2)感染前列腺癌细胞株DU-145和LNCa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感染后细胞中MFN2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
目的探讨原发肝淋巴瘤(PHL)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5年9月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例PH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因上腹痛,1例因发热和消瘦就诊,经超声和CT检查发现肝占位。3例手术切除肝病灶,2例经肝穿刺后病理学检查确诊。诊断后患者均接受化疗。生存2例,死亡2例,失访1例。结论PHL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依据病理学检查。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