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图书馆与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tsb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
  
  心理素质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较为特殊的发展阶段中。因此,他们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1 个体适应能力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相对优越。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为了让他们专心读书,父母们排除了一切困扰,以至家长“陪读、陪考”的现象屡见不鲜。过度的保护,使他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中学生到大学生,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这种身份的转换和环境的转变会使他们感到困惑,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他们就像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洗礼,在生活中受到一点点挫折,也感觉像天塌了一样的无助。
  
  2 学业的问题
  从紧张的高考学习中走来的大学生,面对大学自由的学习方式,会变得慵懒、松散,进而失去学习目标。某些学生则是因未能实现高考志愿,或对所选专业不敢兴趣而烦躁、情绪低落。这种种因素都是导致大学生失去自信心,产生失落感和厌学情绪的导火索。
  
  3 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社会之纷繁幻化使高校不再是一方净士。社会生活日趋现实化、功利化,使大学生具有了太强的功利性。在他们眼中,理想主义近于空想,现实的才是有力量的,能实现的才是有价值的,金钱的获取才是生命价值的体现。这种价值观念导致某些大学生丢弃了奋斗的理想,丧失了前进的目标,迷失了个体生命追求方向。没有了理想和目标,如同一个人没有了归属,会淡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这种淡忘令大学生容易觉得自己的价值无法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而滋生对社会的怨恨和不满,从而产生心理异变。
  
  4 人际关系问题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显得有些任性、敏感、自私、冷漠和缺乏社会责任感。因此,与人分享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相对较差。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当回应的不再是顺从和溺爱时,他们会对人际关系不适应,内心的失落感也会肆意蔓延。如果再因日常生活的琐事引发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又不愿进行沟通的话,必然会更加孤独,进而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依赖,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他们心理健康出现危机。而作为网络宠儿的当代大学生,网瘾、网聊都会令他们在社交场合缺乏自信,产生自卑感,进而性格孤僻,甚至自闭。
  
  5 情感问题
  某些社会关系和家庭拆散重组的现象和膨胀的信息量,导致当代大学生普遍早熟。单亲或重组家庭的大学生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刨痕,使会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亲情的缺失,或是背井离乡的寂寞都会造成大学生精神上的空虚和情感的压抑,形成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但由于缺乏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他们常为感情纠结而焦虑、紧张、偏执、愤怒。因失恋而出现抑郁和失眠问题的学生为数不少,严重者还会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
  
  6 就业问题
  当前社会上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们逐渐由对理想的憧憬转向对就业的忧虑。学长们的就业困境,再加上自己毕业后的职业选择,都需综合考虑。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经常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困扰。
  总之,由以上问题引起的大学生心理上的冲突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甚至令他们漠视生命和尊严。
  
  二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
  
  “散布知识”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知识是用来完善个体存在的最好装备,高校图书馆无疑是丰富个体生命的最佳课堂。“散布生命”则是图书馆的价值理念的核心,指珍视生命和自由,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无疑这也是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心理素质教育不同于德育教育,它以“价值中心”为立场,侧重于个体的健康发展,注重于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品质和个人潜能的发挥。高校图书馆可以从四个方面人手,以优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1 建立“仁爱”之心
  “首孝悌,次见闻”。“孝悌”涵养“仁心”,“仁心”化生出“忠、恕、理、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好的品质。“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起码的尊重生命的意识,漠视生命就是为违“孝悌”,更不用说生“仁爱”之心。一个人只有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才会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和谐邻里,才会具有社会责任感,也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贡献于社会。
  
  2 重构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大多将人生价值定位于自我价值实现上,导致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和分离,这种价值取向是建立在利己主义基础上的,它必将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在利益上的冲突,最终引起价值观的裂变。而社会生活的功利化,使当代大学生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他们甚至将金钱作为衡量人生成功的基本和主要价值尺度。长此以往,他们必将沦为金钱的奴隶,迷失生命追求的方向。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构,在于引导他们学会在多元的世界里寻求“共享价值”和“普遍价值”,让他们从自私、浅薄和浮躁中走出来。
  
  3 树立人生目标
  有目标人生才有希望,有希望才会出成绩。目标的树立可以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令他们有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动力,从而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
  
  4 激发个人潜能
  一是正确的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的能力。即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学会欣赏自己和他人。学会对情绪、意志、行为的自我控制,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二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成功创造机会的能力。三是心理发展能力,也就是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社会性发展能力,主要是人际关系的调解能力。除了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更要提高自身修养,多一点理解、宽容、关怀和赞美,避免以自我为中心。
  
  三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
  
  为了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有效方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1
  阅读疗法
  西汉学者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病经书卷作良医”。可见书不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也是良医。阅读疗法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目的,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可以解释为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通过阅读心理健康的书籍,是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疏导心理冲突和矛盾的。阅读指导是阅读疗法的工作重心。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普遍和单一性的特点,每个成长阶段会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而且问题发展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阅读书目很重要,书目必须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必须围绕大学生各个时段易发的焦点心理问题,在普遍指导中必须突出个别的指导,这样才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2 社会活动法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图书馆组织开展公益 性、创造性比较强的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发现自身价值。通过社会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文明读者活动、学雷锋义务劳动、图书馆馆微设计、书画展览活动、为贫困山区献爱心活动等等;另一方面是图书馆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对于贫困学生来说是减轻经济压力,对于其他学生来说是一次社会实践。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大学生们能够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更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消除孤独感,激发人的活力。
  
  3 人文教育法
  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处世能力和生活能力,以便于他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解。图书馆采取形式多样的人文知识宣传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关于学业、人际关系、情绪、恋爱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同时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图书馆文献资源本身作为理论化的人文精神资源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不同的书籍对人具有不同的教育作用。好书是人生的无声导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激励了几代人,《去意徘徊》令多少人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
  
  4 环境教育法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人文关怀表现最集中的地方。因此,普遍在馆舍建筑上注意环保,在布局上注重功能的流畅,在设备上强调方便读者。另外,精心布置盆景,灯饰、窗帘、设计公益标语,以便产生一种亲和力,帮助大学生转移注意力,彻底地放松身心,调节和减缓紧张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解。由于现实社会中贫富悬殊、地位高低引发的“不公平”比比皆是,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冷漠,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建立一个充满温馨的平等的、和谐的阅读环境,让大学生能够自由的享受学习。教育家陶行之说:“一种生气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教育职能。”图书馆和谐的人文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同时提高阅读兴趣,它是大学生精神及阅读理疗的休憩所。
  总之,大学生心理受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时代的大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不同状况的心理素质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是高校图书馆一个永恒的课题。
其他文献
一 创新及与创新教育相关的概念    1 创新与创新教育  从字面上来看,创新就是一种新事物的诞生。对个人来说,创新就是自己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提出新的知识、新的想法。对于社会来说,创新就是创造新价值的过程。而我认为:创新是指在继承前人所创造的一切优秀事物的基础上的发现、发明、创造。  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其丰富,基于对创新教育概念的理解,我认为创新教育是以激发和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
一 网络文化的形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因特网的普及,网络正以“无网不入”的触角延伸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当中。“网络最终所能带来的社会变化并不只是建立一个信息市场,而在于形成长久的个体关系与群体关系。”事实表明,人们正在使网络由通信工具发展为交往工具,网络已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通讯手段,而是形成了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网络环境”。网络也由此逐渐具有了文化的意义。网络文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30万人,2011年预计达到660万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供需矛盾突出,选才要求高,热门专业人才需求过剩,薪酬逐年降低,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不甚理想。本文从辅导员的角度来探讨对大一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    一 职业规划的内涵    对于职业的含义,众说纷纭。美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