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芥子之微筑强国之梦

来源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a19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整体科技水平发展迅速,某些领域甚至已经能够和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一较高下了。但在信息领域,仍然因主要核心技术的欠缺,经常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钳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隐患,而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自力更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
  无数国人致力于此,为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殚心竭力。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韦云凯也是其中一员,目前他已经在这个领域潜心研究多年,为我国在无线通信与网络中通信协议、编码机制及其衍生应用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放眼无线探索新知
  信息的无线传播离不开电磁波,这种由同相且互相垂直的电场与磁场在空间中衍生发射的震荡粒子波,正如佛家说的芥子之微。然而正是这种微不可见的存在,连接起大千世界,让我们摆脱了线缆的束缚,在无限的空间中尽享信息畅通的便利。
  无线通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但由于缺乏高效的协议、纠错、编码、调制等基础技术的支撑,其发展极为缓慢。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长期的技术积累终于实现了量变到质变的突破,无线通信犹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开始在接入侧大量取代有线通信,形成了“主干网络用有线,接入网络用无线”的应用架构。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后,通信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在通信过程中不再受到线缆的束缚,可以自由走动,使用网络时也不必再考虑网络接口的布线位置,在任意一个角落都可以自由上网。
  为进一步推动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用户在各类数据传输体量、速率、时延、可靠性等方面不断提高的需求,韦云凯与团队在无线通信与网络领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他们结合先进技术,在移动通信、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方向展开研究,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几十项国际国内发明专利授权,在国际通信标准制定中积极发声,还在无线通信与网络领域承办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积极促进国内外同行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拨云见日推动发展
  在探索无线通信领域奥秘、推动无线通信技术应用的道路上,韦云凯与团队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他们在无线通信与网络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形成了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并重的研究特色。
  2008年,四川汶川县8.0级的强烈地震为全国上下带来一片阴霾,在悲痛之余,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不容忽视。据统计,地震发生一年后由于次生地质灾害导致灾区人员伤亡人数达上百人,经济损失数十亿元,2010年后死亡人数达到2892人,直接经济损失62.6亿元,然而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看着这一切,韦云凯决心把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次生灾害的预警预测,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2011年,韦云凯开始了“龙门山地震带小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研究,重点对汶川地震发生的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展开研究与示范。他与团队通过在灾害易发区域部署多种环境感知设施,综合监测区域降雨量、孔隙压力、河流水位、地表震动、视频数据等多种信息,多维分析综合处理,对灾害进行预测预警。该系统需要突破山区通信条件恶劣的限制,提供可靠的通信;同时要克服设备供能受限的问题,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项目组对复杂通信环境下的可靠通信、高效传输、节能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
  此后,韦云凯又开始寻求新的研究突破。他提出了实时流在信道中的最大传输能力模型——RST容量,设计了可达到容量上限的编码机制。在将SDN、NFV与网络编码结合后,他提出了网控编码技术并成功突破了此前网络编码的应用局限性。他还提出“中间节点参与、多点协作”进行差错控制的新思路,运用该思路仅在较低能耗下,就可提供合理的数据传输可靠性,可广泛应用于无线网络,尤其是物联网、车联网、移動社交网络等多种网络场景。此外,韦云凯通过研究费马点理论建立了r-费马域,基于r-费马域的联合路由算法,在显著提升报文转发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系统能耗。
  尽管已经取得多项成果,韦云凯仍然丝毫没有松懈。在今年年初刚刚结题的“面向电子制造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服务集成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他对充分兼容有线、无线用户需求的数据中心网络关键技术和电子产品搜索技术展开了系统研究。他提到,如今电子行业中各企业发展良莠不齐,仅凭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难以推动我国整个电子行业的前进,如能探索出一套成熟高效的、服务于广大电子制造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集成技术与模式,与企业力量汇聚在一起,共同发展,我国的电子行业势必会有巨大改变。
  为此,韦云凯团队对基于SDN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了基于SDN的虚拟数据中心资源动态调度分配策略,以及基于SDN的数据中心网络可靠性保障技术。他们首先充分考虑了各种类型数据流的时间与空间特性,重新进行了动态的、自适应的资源调配,从而保证资源分配的动态性与灵活性。其次,韦云凯团队通过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备和协议的配合,成功提高了网络可靠性。在业务动态变化导致流量分布变化、甚至部分网络失效的极端情况下,团队通过SDN的动态控制,实现了数据中心网络的重构,进一步提高了数据中心网络的可靠性。此外,为了提高用户搜索体验,团队还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研究设计了更高效的、面向电子制造产业集群的电子产品专业搜索技术,并形成了相关报告和技术专利。
  在完成国家项目、实现国家技术发展需求的同时,韦云凯还与同领域知名企业如中国移动、华为、中兴、兰迪科技、知道创宇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在教育部和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联合支持的项目“智能制造专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原型系统开发”中,韦云凯团队分别针对智能制造专网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制造专网数据采集调度系统原型研究与开发两方面展开研究。目前,项目研究还在进行中,据介绍,预计取得的成果可解决智能制造需求下的弹性组网架构、信息访问安全控制以及资源管理与调度等一系列问题,还会提出针对未来智能制造专网的设计方案。
  教研结合征程万里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外,韦云凯还承担了一部分教学工作。谈到学生,韦云凯不禁露出了微笑,在他看来,他和学生亲如一家人,这与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理念是分不开的。他认为,老师和学生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互相学习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灵活、敢于挑战的思维也会感染老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效果。
  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十几年,韦云凯一直都兢兢业业,带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科研上不断开拓,在技术上不断创新。面对未来,韦云凯直言:“我们一方面要抬头看天,力争在核心技术上再获突破,为国家、人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低头走路,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新时代,新发展,韦云凯已经准备好担起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再度启程。
其他文献
晚上九点半,卷帘门哗的一声拉下来,再咔嚓一下落上锁,这里就属于陈良宝一个人。他就似非洲某个部落里的国王或酋长,可以为所欲为。   那是一幢五层高的购物大楼,虽然这幢有着三十多年历史的建筑物早已过气,与周边那些新建的高楼大厦相比显出了老迈与土气,但在这个仅有十来万人口的小城里,却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地标性建筑与购物天堂。商厦原来属于国有性质,在改革开放后改为民营。新主人是小城里的首富,他除了拥有大量
天灰蒙蒙的,如一口大锅扣在头顶,空气沉闷闷的,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土腥味儿。春生开着拖拉机,突突突,突突突,在田野里撒着欢儿……   俗话说,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春生起个大早,就开着拖拉机下地了,后庄这户人家今年才接的活,要赶在下雨前把地耕好,可不敢误了人家的事。   两个小时没到,三亩地耕完了。雨淅淅沥沥,清凉凉地飘起来,山风轻轻,清凉凉的世界,清凉凉的心。自从有了拖拉机,春
把冷板凳坐“热”  不管是高铁还是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里驶过都会留下轰鸣声。华东交通大学教授雷晓燕格外关注这种声音,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甚至会专门前去感受一番,仔细听一听不同线路、不同区段列車运行引起的噪声,感受乘客在车内所受到的振动。从事轨道交通环境振动与噪声研究多年,雷晓燕这种关注专业问题的习惯已经成为一种本能。在本能的驱使下,他认为,仅是感受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轨道交通引起环境振动、噪
万先生不是教书育人的先生,他是万昌药店的创办人。  万昌药店在蒿子口镇的东头,与张三爹的张记粮油行正对门,也是两间门面。从卸掉的门板往里看,左边一间和右边的一间相隔处,从门前一直到后头是一道长长的柜台,柜台上放着一个锃亮的紫铜舂筒和一杆称药用的戥子。还有一沓永远用不完的包药用的白纸——颜色有些灰暗。  右边的一间是诊脉室,神龛稍前一些放着一张方桌,方桌的上方有一把太师椅,是万先生坐着为病人诊脉的。
“这个老太太,还真有意思!鼻子比狗都灵,每次我刚一到家,她保准马上过来敲门。”  米菲摇着头,一手抓紧身上的睡袍,一手推开卧室的门进来,用脚后跟顶上门,然后一屁股坐在床边的塑料圆凳上。  老太太是米菲租的这套单身公寓的房东。其实也不能怪老太太盯着米菲回家就赶过来收房租,说到底,是当初米菲租下这套公寓时,对老太太千叮万嘱:房租只能向她收取,对孔和那是提都不能提房租的事!“否则,我可是会生气骂人哦!”
我每次直呼张四都觉得不礼貌,他近八十岁了,“张四”听上去就像是个别号,为此我问过他,但他说张四挺好。最初是一个朋友介绍,说他会画,且在周边很有名气。那是三年前的某一天,我邀朋友一起去找他讨画。车子在朋友的指引下左拐右拐,奔一个叫长敏的地方去寻他。   一路上村庄很少,穿梭在模型一般的田野里,我甚至迷失了方向。我很稀奇:离我不足百里竟然有这么人迹罕至的地方?费了大半天工夫,除了绕道还有陷坑,一番波折
这些日子,庆祥的心里总是发慌,常常搅成一团麻似的。他想去村南头的黑虎山了。  现在,黑虎山连同它四周的二百多亩地都失去自由,除了断崖处,差不多都被长长的院墙圈住了。即使它真的是一只老虎,也被彻底地关进了笼子。那里已经不再属于柳河村的庄稼人,被本地最大的私营企业顺兴总公司征去,建起了一个大型的白灰厂。每家村民都领了一笔占地款,从此失去了曾经的权利。很多人穿上顺兴的工作服,当上了工人。庆祥的儿子天亮原
一九七四年的冬天,雪下得比现在张扬,肆无忌惮。山里,野地里,及膝深的雪随处可见,倘若遇见洼地,积雪变成“雪窝子”,踏进去很可能没了顶,好在雪窝子也没有太大的危险,挣扎一番大多都能爬出来。  大雪封山,连打柴也受了阻碍,男人们终于卸下这一年的小夹板,在家“猫冬”——每年的腊月和正月就是人们的假期,此时最重要的活就是扫雪、劈柴、烧炕、准备年货,等待大年的到来。  腊月十八那天早上,老王头吃力地推开房门
树林背着行囊一连找了几家建筑工地,都没有找到一份工做。人一疲乏,饥饿感就强烈了。树林还是在家里吃过早餐的,原想着一有人雇,就有饭吃了,哪想到跑了半天肚子还得靠自己去填。他是中午到达这个城市的,刚走出站口,路旁就是一家挨一家的快餐店,店主大多微笑着站在门口招揽顾客,要是兜里带的钱多,他肯定走进去了,那时他就感觉有点饿了。  也不知多漫长的路,树林总算走到了。一位老板娘看出他是来吃饭的,很热情地邀请他
晓芒的家在菜场的东南方向,地铁则在菜场的西北方向,所以去地铁站一定要穿过菜场,以及它周边的一片待拆迁区。晓芒一般都选择走大路,哪怕远一点,她害怕那一片区域里三五成群的野狗,以及小路两侧的碎砖乱瓦,特别是在这样的夜晚,虽然时间不过九点,但对于深居简出的晓芒来说,那几乎是半夜了,至于她为什么这个时间还破天荒地在外面,原因很简单,她本该在家里练字的,突然想起公交卡上只有一块钱了,这个假期太漫长,一直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