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Wine:闻香识美酒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r.Wine的产品创意诞生于旅途中。
  创业前,辛华是一名在葡萄酒投资、拍卖和收藏领域的从业者。每年往来于全球知名酒庄和葡萄酒拍卖行,在遍尝各种美酒之外,他还喜欢研究如何为美酒搭配食物。
  2012年,一次去香港买酒后,在返回上海的飞机上,辛华和他的好朋友、媒体人熊三木聊起了当下逐渐火热起来的移动互联网。突然,他脑子里闪过一个想法:能不能做一款应用,通过扫描即可识别酒的基本信息,甚至获知与之搭配的食物?两人一拍即合,在飞机上就讨论起了产品方向。
  辛华称,飞机上的灵光一现,很大程度上是受美国大片的影响,他以为各种扫描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但事实远非如此。真正实施起来他才发现,由于贴在瓶身上的酒标是立体的,需要使用三维向量识别技术,但该技术还没有被大规模地应用于市场。目前,丹麦企业Vivino的全球酒标识别技术是行业标杆,它还因此获得了1000多万美元的风投。为了达到像Vivino一样的技术水准,辛华找到一家美国技术公司合作,不久又建立了独立的技术团队自主研发。
  2013年3月,Dr.Wine正式上线,第一批用户是辛华在葡萄酒界和美食圈的朋友。在获得不错的反馈后,辛华对这款应用的使命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葡萄酒是舶来品,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是有知识和文化门槛的,Dr.Wine做的就是帮助大家消除这个门槛。”
  如今,在酒标扫描领域,Dr.Wine并非唯一应用。辛华认为,与同类应用相比,Dr.Wine的最大特点在于,从诞生起,它就带有鲜明的社交基因。葡萄酒爱好者从“小白”成长为达人,仅靠封闭工具是不够的,还要有开放的交流环境。“简言之,Dr.Wine的功能就是识酒、聊酒和约酒。通过扫描获取酒的基本信息,对好友发布的酒进行打分和评价,撰写自己的评酒笔记,甚至可以在线下约醉Dr.Wine里的好友。”
  Dr.Wine的另一大杀手锏是已拥有近80万条数据的酒标库。早在从事葡萄酒投资和收藏工作时,辛华就创建过一个数据库,后来它成为Dr.Wine的基础数据库。随着用户的增加,UGC也成为该酒标库数据来源之一。
  今年5月,Dr.Wine获得了800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人均为葡萄酒发烧友,也是这款应用的使用者。
  目前,辛华并不急于把Dr.Wine变现盈利。在他眼里,Dr.Wine还处于初级形态,接下来还要进一步优化产品的使用流畅度和酒标识别的准确率。虽然上线半年左右时,就已有广告商找上门来,但辛华以用户数量不够理想为由,推掉了这些广告。“我不想因为一点蝇头小利影响到用户体验,未来的商业机会还有很多。”
  辛华的计划是,待用户数量达到50万,Dr.Wine已基本成为国内葡萄酒第一大社交应用时,再考虑变现问题。比如,可适当投放高端旅游、奢侈品等广告,可向企业用户开放,成为酒柜、经销商或进口商的产品信息平台等。届时,Dr.Wine还将加入LBS功能,用以显示用户附近的酒窖以及相关信息。
其他文献
“纽扣”也好,“钮扣”也罢,说的都是衣服上的扣子,长期以来,这两种用法纠缠不清。老舍在《四世同堂》里用的是金字旁的“钮”:“瑞宣淡淡的一笑,随手又系上了个钮扣”;邓友梅在《那五》中用的是绞丝旁的“纽”:“除去会看病,连钉个纽扣也钉不上去。”《人民日报》多次载文谈环境保护,说“一个扣子大小的电池,可使600吨水受到污染”。同样是这家报纸,同样是这种电池,前面一篇文章用的是“钮扣电池”,后面一篇文章用
有那么多的时候,我觉得我真的很孤独。但正因为我在这段时间找不到人去倾诉,我就自己说给自己听,自己问自己,自己思考,自己寻找答案。然后我发现我慢慢明了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了。  假期过去一半了,这一个多月来,我一直是一个人。一个人去做兼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泡图书馆,一个人吃饭。然后常常一个人感觉被巨大的孤独感包围,或是陷入深深的泥潭,越陷越深。  暑假不回家留在学校找份兼职是我自己的要求。或许在很
5岁那年,她上幼儿园。小朋友们喜欢聚在一起嬉戏,她却总是一声不响坐在角落里。有时,仅仅是一张小纸片,也可以被她折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一副乐此不疲的模样。  9岁时,她读小学三年级,成绩一塌糊涂,唯一能考及格的,只有手工课。老师来家访,忧心忡忡地说:“也许孩子的智力有问题。”她的父亲坚决地摇着头说:“能在手工课上做这么漂亮的环保袋和笔筒,证明她非常聪明。”  看到老师失望地离开,她难过得掉下眼泪。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