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为了开发本地资源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我们在4年的研究中,针对不同年级应该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我们探索出了以下活动模式:
(一)低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创设情景,生成课题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着种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根据学生学情分析、学科特点,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课题。
二、造题策划,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根据自身优势及兴趣爱好进行造题策划,填写计划表,形成小组或个体活动方案。
三、自主探究,分组活动
学生分小组按研究专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上网搜集、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访调查身边的人,并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整理,合作完成组内任务。
四、成果展示,动态评价
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汇报形式分组展示汇报探究成果。程序是:各组推荐一名主汇报人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讲解,同时进行师生评价。
五、反思提高,有机延伸
根据汇报评价情况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善、拓展延伸。
(二)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制定活动计划,设计活动方案。
在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活动的随意性大,这就要求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并遵照执行。设计主题活动,顺利开展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说,教师的有效指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活动实效性。在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应该考虑到学生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活动方案应该包括的内容: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确立、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小组成员的详细分工等。
二、划分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及老师的适当调整,分为几个小组。各组推荐组长、分配工作,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组完成任务,由组长负责,教师作适当的辅导。小组成立后,各组根据实际情况,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详细的小组活动计划,明确日程安排,确定查找资料的日期、查阅书籍报刊以及采访他人的日期、做社会调查的日期等。
三、学生全员参与,开展活动。
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分工开展活动。收集好资料。
四、教师筛选,整理资料。
教师根据学生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核查、筛选和汇总统计筛选、整理。以便学生交流汇报。
五、展示交流评价并作总结。
1、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明确本节课汇报的要求,使学生汇报时更有方向。
3、成果展示,分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评价。
4、总结经验。
积累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5、拓展延伸。
由课内到课外,升华主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高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明确活动目的,确定活动主题。
2.组建活动小组,确定调查对象以及调查的方式。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的教师要全盘考虑活动实施的实际性,发挥教师的“舵手”作用,先行组建好活动小组,确定好自己的调查对象,是家长、同学、书籍还是网络。调查的方式不拘一格,可走访、访谈、询问、上图书馆、上网等。
3.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以便开展活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照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访问、拍摄、收集实物等),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的实践体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教师须跟踪指导。如:
(1)组成小组,走进商店,走上大街,走进公园或自己家里进行调查和采访。
(2)调查采访时,指导学生可采用表格或其它形式及时记录调查和采访的时间地点和数据等,以便课内交流。
(3)注意收集实物、图片、录像等各种感观材料,丰富学生的积累。
第三阶段:成果交流,展示评价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提出想法或建议,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通过相互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谈话激趣,激发学生汇报交流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确定汇报形式,组内汇报。
1、读活动要求,明确汇报形式。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汇报形式,如:讲故事、朗诵、唱歌,先分小组商量打算采取哪种形式,并进行排练,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形式不一。
2、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汇报。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有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汇报交流,师生共评。
1、由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可从汇报的内容,汇报的形式,汇报时的表现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各小组汇报,教师适时指导和点拨,及时出示相关补充资料。
(四)总结方法,提升能力。
这个环节主要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体会,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为下次活动做准备。
(五)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教师及时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同时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可布置学生继续阅读相关书籍,或是动笔书写活动总结,实现读写的迁移。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探究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园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获得亲身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的融汇贯通,通过活动模式的实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低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创设情景,生成课题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着种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根据学生学情分析、学科特点,从不同视角生成适合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课题。
二、造题策划,制定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根据自身优势及兴趣爱好进行造题策划,填写计划表,形成小组或个体活动方案。
三、自主探究,分组活动
学生分小组按研究专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上网搜集、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访调查身边的人,并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整理,合作完成组内任务。
四、成果展示,动态评价
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汇报形式分组展示汇报探究成果。程序是:各组推荐一名主汇报人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讲解,同时进行师生评价。
五、反思提高,有机延伸
根据汇报评价情况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善、拓展延伸。
(二)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制定活动计划,设计活动方案。
在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活动的随意性大,这就要求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并遵照执行。设计主题活动,顺利开展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可以说,教师的有效指导,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活动实效性。在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应该考虑到学生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活动方案应该包括的内容:活动主题具体目标的确立、活动的具体方法及其实施、活动主题必要的资料和工具准备、小组成员的详细分工等。
二、划分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
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及老师的适当调整,分为几个小组。各组推荐组长、分配工作,学生根据自己所在的小组完成任务,由组长负责,教师作适当的辅导。小组成立后,各组根据实际情况,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详细的小组活动计划,明确日程安排,确定查找资料的日期、查阅书籍报刊以及采访他人的日期、做社会调查的日期等。
三、学生全员参与,开展活动。
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分工开展活动。收集好资料。
四、教师筛选,整理资料。
教师根据学生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类、核查、筛选和汇总统计筛选、整理。以便学生交流汇报。
五、展示交流评价并作总结。
1、激趣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明确本节课汇报的要求,使学生汇报时更有方向。
3、成果展示,分小组汇报,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评价。
4、总结经验。
积累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5、拓展延伸。
由课内到课外,升华主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高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明确活动目的,确定活动主题。
2.组建活动小组,确定调查对象以及调查的方式。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的教师要全盘考虑活动实施的实际性,发挥教师的“舵手”作用,先行组建好活动小组,确定好自己的调查对象,是家长、同学、书籍还是网络。调查的方式不拘一格,可走访、访谈、询问、上图书馆、上网等。
3.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制定活动方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以便开展活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按照制定好的活动方案,运用一定的方法(调查、访问、拍摄、收集实物等),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的实践体验。这是整个课程实施中最核心、最活跃、同时也是最艰难的阶段,教师须跟踪指导。如:
(1)组成小组,走进商店,走上大街,走进公园或自己家里进行调查和采访。
(2)调查采访时,指导学生可采用表格或其它形式及时记录调查和采访的时间地点和数据等,以便课内交流。
(3)注意收集实物、图片、录像等各种感观材料,丰富学生的积累。
第三阶段:成果交流,展示评价
这一阶段的基本任务: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提出想法或建议,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一阶段,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通过相互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谈话激趣,激发学生汇报交流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确定汇报形式,组内汇报。
1、读活动要求,明确汇报形式。
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汇报形式,如:讲故事、朗诵、唱歌,先分小组商量打算采取哪种形式,并进行排练,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形式不一。
2、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汇报。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有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三)汇报交流,师生共评。
1、由师生共同制定评价标准。可从汇报的内容,汇报的形式,汇报时的表现等多个角度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各小组汇报,教师适时指导和点拨,及时出示相关补充资料。
(四)总结方法,提升能力。
这个环节主要交流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体会,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为下次活动做准备。
(五)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教师及时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同时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可布置学生继续阅读相关书籍,或是动笔书写活动总结,实现读写的迁移。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探究为学生创设广阔的实践园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获得亲身体验、感受和领悟,达到对知识的融汇贯通,通过活动模式的实践,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