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贯通,建立组织高效管理机制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管理理念认识的深化和实践效果的现实探索,是所有管理研究者和从业者必须面对的价值准则。但是,从人与组织协同提升和全面发展的高度来理解,建立造就人,成就事的管理机制,则是任何组织都应具有的目标追求。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讲,组织的管理类型可划分为以下三种:(见图1)
  
  从图1中,我们不难理解,在人治管理型组织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属于权力高压型管理。对于被管理者来讲,就是无条件地接受和执行管理者的命令,人的主体地位无从体现,你说我做,工具人的机械行为自然带来气死人的结果。在法治管理型组织中,它所体现的管理特点是制度强制理念居于主导地位。大家都知道,在当今管理昌明的时代都在倡导“以法治国”, “以制度兴企业”。的确,制度就是企业组织的法典,它是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一般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员工必须遵守的硬性规定、强制标准和刚性要求,如员工考勤制度、公司财务管理制度、日常工作流程规范制度等。把企业的制度喻之为“法典”,是因为它在实施过程主要辅之以惩戒为手段的保障措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制度的出台是有针对性的,是要看成效的,正因如此,理应为此付出监督成本。不可否认,制度是企业运行的基础保障因素,也是必备的要素,问题的症结在于,对制度的过分依赖使许多人进入了一个思维认知的误区,即在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必先求助于制度的完善来弥补和解决。因此,制度的有限效力被放大。随着制度规定的越来越多,制度之间的相互纠缠使得管理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员工凡事都要参照和顾忌规则,如同负重前行,最终会导致执行的效率和效果的降低,制度本身的建设性“善意”可能会结下恶果,过分的制度依赖,只能造就规范性的员工,而守规矩本身不是管理的目的。
  在文治的管理阶段,管理理念进入到更高的层面,无疑被人们寄予了更多的管理期望,它为管理注入更深的人文意蕴,管理内涵的深度和广度更为丰富,潜能开发式的管理,使得组织本身更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现和现实活力。
  管理机制的建立重心应该放在如何更好地调动员工的内驱力,开发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把组织制度管理能力、员工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领导能力作为三个台阶,以三阶贯通,作为管理提升的方略(见图2)。
  从图2中,可以看出,台阶的第一阶是组织制度管理,利弊优劣,前面已经分析了,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个台阶和第三个台阶,都属于文化管理的范畴,分别是处于初、中级阶段的员工自主管理和处于高级阶段的员工自我领导。建立组织的高效管理运营机制,从理念层面,应该在此下深功夫。
  先说第二个台阶:员工自主管理。我们现在都是谈“机制”,那么“机制”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呢?通俗概括性的理解,机制就是以员工自主管理为前提,以员工内驱力激发为手段,以高效管理为目标的具有战略内涵的系统化实施方法。制度和机制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如果说制度管理的本质是“要你做”,即必须遵循组织制定的既成规范;机制管理的真谛则是“我要做”,即组织和个体之间建立在心息相融、理念共识基础上,员工主动积极的行为,也就是说良好的机制管理必须完成外律他为到内律自为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带来的管理能量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机制力的能量体现并不像制度那样出现过多的禁地和雷区,它有很强的管理同化力,它的能量源于组织文化理念的前瞻性、包容性和进取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以对员工信任为基础,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找到员工自觉主动参与变革、持续提升及减少错误的有效、现实的管理路径。
  第三个台阶:员工自我领导。自我领导是文化管理的高级阶段,只有在此一台阶上,高效高质的运营管理机制的建立才存在更大的可能性,进而完成向现实性的转化。
  那么,什么是自我领导呢?组织中倡导的自我领导是以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理念协同为基础的,以愿景、使命、有效承诺、责任为导向,通过组织管理行为和员工自我修炼使员工成为业界有影响能力的独立个体。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自我领导者必须具备很好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专业素养),心志方面志存高远,目标宏大,视野开阔;心态方面自信主动,包容开放,达观从容;心性方面善于突破人格局限,淡定自如,这些是要经过良好的个人和团队的修炼和训练来完成的。
  在这里,以一家改制公司为例,从操作和一般性实施策略层面,稍作展开说明(见图3、图4)。 第一步:转型期。并购一家公司,由此步入一个新的行业,新兴行业资讯的积累、了解的程度和行业管理能力等,都对决策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转型期也是融合阶段。对于新的管理者而言,首先是一个对行业和公司的全貌进行观察、了解的阶段,先不要把自己的东西硬装进这部机器里,旧有的管理理念、运营流程、行为规范,也应有些长处,不宜搞新官上任三把火,应自然按其节奏前进一段。转型期也是彼此融合的过程,所以姿态要低,多听少讲,言之有据,有的放矢,大家要形成一个共识:为了做事,走到一起来的。两三个月的观察体验、学习是必须的,建立和完善的内容要求质,适量,适度。
  
  第二步:入轨期。有了第一步能力及理念的认同和信服,为第二步的管理变革和新理念植入打下良好的基础,员工应该有心理准备。做事要有很高的内在标准,这种准则必然会体现在工作要求上,以态度、能力、专业水准、心志追求为新标准的鉴才、选才、用才变革也是必然,而这种自主管理机制的建立,使员工能够在此环境中成长和发展,员工提升和变化的可能性会充分地展现出来。组织能力是建立在员工每天自主能力提升、进步基础上的,企业的发展会得到有效的机制保障。
  第三步:深化期。进入到此一阶段的企业,意味着组织的管理修炼达到对于大局面驾驭自如的能力。家国意识是企业很重要的一笔无形资产,把小家和大家通过责任纽带联系起来,组织的宏大愿景才会体现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当自我超越成为一种个体职业行为习惯时,这样的员工属于自我领导型的员工,造就这样员工的组织机制无疑是卓越的。
其他文献
摘 要:介绍了碳纤维加固技术发展及工艺并结合某宾馆项目加固改造的实例,详细介绍了碳纤维加固技术与加大混凝土截面、粘钢加固、植钢筋补强、裂缝处理等多种加固技术在同一建筑加固工程中的综合应用实例,希望对给位读友在同类复杂工程加固技术应用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碳纤维;加固技术;工程应用  1、碳纤维及其性能概述  碳素纤维又称碳纤维,学名叫“聚丙烯晴基碳纤维。碳纤维还具有有良好的耐疲劳性、轴
职业许可与职业认证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职业资格的要求,在资格与就业之间建立桥梁与纽带,不同的是,认证是通过市场机制建立的桥梁和纽带,是通过市场机制建立就业门槛;许可是通过行政行为建立的桥梁和纽带,是通过法律途径建立就业门槛。    一、职业许可与职业认证的区别    许可(L1censure)是对从业人员从业的依法准入,属于行政许可性质。 “行政许可的设定是指国家机关依照职权和实际需要,在有
患者女,20岁,大学生.因突发性意识障碍1 h伴呼吸、心跳骤停20min来院就诊.就诊前2 d患者曾患"感冒"并伴心悸及左肩背部疼痛.发病当日起床后曾自觉头晕,呕吐一次,20 min后昏迷,未经救治.体格检查:血压、脉搏、呼吸,大动脉搏动均消失,意识丧失,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直径5 mm,对光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及生理反射消失,心电图呈直线反应.
2001年至2007年间,阜新矿业(集团)公司所属平安、东梁、新邱露天、王营、海州露天和高德六个煤炭生产企业经国家批准,陆续启动政策性关闭破产。破产企业移交地方的离退休、工
摘 要:近年来,在世界上蓬勃发展的巴西柔术运动传入我国,全国各大中城市逐渐成立了众多的私人教学机构,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专业体育运动员投身于这项集防身性、健身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体育项目。本文认为将巴西柔术项目设置为高校体育选修课程,对于学生自我防卫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和巩固,是十分有必要的。针对高校开设巴西柔术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从多个方面论述了普通高
2005年11月,前微软公司职员芬·孔蒂尼因非法销售了数百万美元的公司软件,被美国联邦法官判处四年监禁;2006年7月,奇瑞公司内部员工偷盗价值70万元的汽车配件被逮捕;2007年12月,前微软前域名经理利用职务之便窃取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巨款被起诉;2008年3月腾讯网报道了苹果员工自盗价值13万美元的332部1PhOne手机的案例……近年来有关企业内部员工盗窃的新闻屡见不鲜。据英国诺丁汉的零售
我这一辈子也算走过不少地方.最北到过满洲里,最南飞过海南岛,最东看过鸭绿江,最西游过阿尔泰.领略过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辽阔与那醉人的一望无际的绿,以及宝石一般湛蓝天空中的
战略并购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一种产权交易,是运用财务、法律和业务等各项手段的全面品牌经营技术,是战略执行中最具挑战性的实战业务。产业经营是做“加法”,战略并购是做“乘法”。很多企业家看到了“乘法”的高速成长,却忽视了其中隐藏的巨大风险。    “馅饼”:协同效应    对于企业来说,并购的出发点可能是较并购本身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战略并购的本质是以并购双方各自的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出于企业的自身发
摘 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城市建筑物面积与有限的城市用地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不过多地占用耕地面积,大多采用高层建筑少占地、多占空的方式。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其主体结构施工方式也多样多类,本文根据工程案例,就主体结构施工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可供参考。  关键词:高层建筑;住宅楼;主体工程施工  1、引言  某小区A-5楼是一栋高层塔式住宅楼,该工程一层8户,共215户,建筑
在市场化进程的三十年中,中国企业基本上实现了治理结构的第一步: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而下一个阶段,关键点是所有权人对经营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但是,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