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童话的创作实践却在多个方面超出了唯美主义理论。少年国王作为他童话的代表作,在新批评细读法的解读之下,才会呈现出更符合作品实际情况的面貌。
关键词 少年国王 新批评 唯美主义
新批评是二十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文学理论流派,这个流派因重视文本作用与形式因素,提倡文学的内部研究而名噪一时。少年国王这部童话作品的除了唯美主义性质外,在诸多方面已超出了唯美主义理论所能限定的范围,显出更加多元与复杂的文本格局,而要说明这点,不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是很难清晰说明的。
一、作品情节简介
少年国王是王尔德的代表童话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王子因母亲与外族人相恋而遭到遗弃,流落民间,成为一名牧羊少年。后老国王死去,少年被寻回继任大统,成为国王。他天生就喜欢各式各样美的事物,喜爱他们胜过一切。在加冕前,他要穿上金丝织成的袍子,带上镶嵌红宝石的王冠并手拿串有珍珠的王节。而在那一天晚上,他却做了三个奇怪的梦,这三个梦改变了他的想法。第一个梦是他看见贫穷的织工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织着金丝做成的袍子,第二个梦是他看见在一艘船上,黑奴们潜入水中为少年国王寻找嵌在王节上的珍珠,有一个黑奴还为此毙命,第三个梦是他站在一片幽暗的森林中,人们为了他王冠上的红宝石而忙碌着,死亡差遣他的各类使者,夺走了许多劳作之人的生命。少年国王做完这三个梦,深为震惊。他没有想到,自己对美的迷恋竟造成了那么多灾难。于是他在加冕那天拒绝穿戴象征他身份的王冠、王节及袍子。
新批评对文本的细读是词开始的,既然是用新批评的方法解读,那么我们也要从词句入手。在文本的意义表达中,王尔德倾向于用何种特性的词?由这种倾向的词组成的句子又呈现出何种叙述语调?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少年国王所用的词一如王尔德其他作品,带有浓烈的唯美主义色彩,这些词使人体会到“beauty”的感觉。然而在美之外,贯穿其中的更多是一种哀伤的气氛,这种哀伤的气氛是由词语所构成的句子造成的。文本的叙述语气既是童话式的,也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用悲伤而凄美来概括最为精确。当我们阅读文本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一种哀伤而凄婉的情绪在弥漫,这种气氛可以超出故事本身。如作品中介叙述少年国王对珠宝与美的事物的喜爱,光就表面意义而言并无任何感动之处。而即便是这种与情感关系较远的段落,也能给予人哀婉的感受。这就是新批评代表人物兰色姆所说的肌质,它与意义没有过多的关联。但这并不能说由叙述语调所营造的文本气氛是完全无关的东西,事实上,作者要讲述的故事是神圣的救赎故事。在这种美的气氛中,还附带着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情感色彩,这就是宗教式的救赎之爱。耶稣基督式的对人类境况的怜悯与同情在文本的后半段体现的极为明显。因此,前段故事讲述了国王喜欢美的事物,词中体现出的哀婉情感与内容存在一定的分隔,但从整体而言却与文本的主题和传达出的气氛相适应。后半段美的言语过度到了宗教式的情感之中,但这种宗教式的情感并不干瘪,反而相当充沛和动人。
二、文本意象中的圣经元素
首先,主人公表现出了圣徒特点。这与圣经中的圣徒保罗极为类似。保罗原名扫罗,是一个迫害基督徒的行家里手,有一天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了耶稣而双目失眠,在耶稣的其他门徒将他治好之后便皈依了基督教并改名为保罗。从此,他积极传播福音,正是由于她的行动,基督教才在罗马帝国发展壮大。少年国王从前热爱美与奢侈的事物,从不关心民生疾苦,但是加冕前的三个梦正如扫罗在大马士革的路上遇上耶稣,这使得他由一个渴望财富与享乐的纨绔子弟一跃而成有受难精神的圣徒。所以他拒绝了加冕所必须的王冠、王节和王袍,他拒绝这一切,不仅因为他们是财富与世俗享乐的象征,更因为他们沾满了人民的痛苦与不幸,用他人的痛苦荣耀自己,这当然是为一个有宗教的博爱情怀的人所不齿。
其次,这部童话既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哀叹与同情,也表达了对唯美主义中“为艺术而艺术”思想的否弃和对天主教的皈依。少年国王前期对美的事物具有很高的热情。活脱脱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但是当他做了三个可被称为神启的梦之后,便认识到了他追求奢华与浮夸的美给人民带来的悲哀与不幸。他便毅然抛弃这一切,如耶稣一般怜悯世人的疾苦。在结局处,他得以被上帝加冕,全身上下都充满了神性的光辉。这种推崇美到推崇爱的转变也正是王尔德的真实写照。在艺术生涯的早期,他曾高调宣扬“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快乐。”等到他被人罗织罪名、不幸入狱之后。他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最终扬弃了纯粹而无关现实的美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
综上所述,少年国王这部童话作品,在言语上和文本叙述语气上无疑都是唯美主义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唯美主义文本,讲述的故事却感人至深,基督教中关怀世人的拯救意识特别鲜明。因而这部作品与王尔德创作的其他八篇童话,可以说突破了唯美主义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由于宗教情感的介入,我们还可以发现他在童话形式上的革新。“王尔德童话中圣经原型的应用、由宗教情感引发的博爱和人道主义倾向,以及所表达的社会关怀,使其比一般童话多了一种崇高感和严肃性。”这也是王尔德童话的特点及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少年国王 新批评 唯美主义
新批评是二十世纪三十到五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文学理论流派,这个流派因重视文本作用与形式因素,提倡文学的内部研究而名噪一时。少年国王这部童话作品的除了唯美主义性质外,在诸多方面已超出了唯美主义理论所能限定的范围,显出更加多元与复杂的文本格局,而要说明这点,不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是很难清晰说明的。
一、作品情节简介
少年国王是王尔德的代表童话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王子因母亲与外族人相恋而遭到遗弃,流落民间,成为一名牧羊少年。后老国王死去,少年被寻回继任大统,成为国王。他天生就喜欢各式各样美的事物,喜爱他们胜过一切。在加冕前,他要穿上金丝织成的袍子,带上镶嵌红宝石的王冠并手拿串有珍珠的王节。而在那一天晚上,他却做了三个奇怪的梦,这三个梦改变了他的想法。第一个梦是他看见贫穷的织工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织着金丝做成的袍子,第二个梦是他看见在一艘船上,黑奴们潜入水中为少年国王寻找嵌在王节上的珍珠,有一个黑奴还为此毙命,第三个梦是他站在一片幽暗的森林中,人们为了他王冠上的红宝石而忙碌着,死亡差遣他的各类使者,夺走了许多劳作之人的生命。少年国王做完这三个梦,深为震惊。他没有想到,自己对美的迷恋竟造成了那么多灾难。于是他在加冕那天拒绝穿戴象征他身份的王冠、王节及袍子。
新批评对文本的细读是词开始的,既然是用新批评的方法解读,那么我们也要从词句入手。在文本的意义表达中,王尔德倾向于用何种特性的词?由这种倾向的词组成的句子又呈现出何种叙述语调?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少年国王所用的词一如王尔德其他作品,带有浓烈的唯美主义色彩,这些词使人体会到“beauty”的感觉。然而在美之外,贯穿其中的更多是一种哀伤的气氛,这种哀伤的气氛是由词语所构成的句子造成的。文本的叙述语气既是童话式的,也带有唯美主义色彩,用悲伤而凄美来概括最为精确。当我们阅读文本的时候,能够感觉到一种哀伤而凄婉的情绪在弥漫,这种气氛可以超出故事本身。如作品中介叙述少年国王对珠宝与美的事物的喜爱,光就表面意义而言并无任何感动之处。而即便是这种与情感关系较远的段落,也能给予人哀婉的感受。这就是新批评代表人物兰色姆所说的肌质,它与意义没有过多的关联。但这并不能说由叙述语调所营造的文本气氛是完全无关的东西,事实上,作者要讲述的故事是神圣的救赎故事。在这种美的气氛中,还附带着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情感色彩,这就是宗教式的救赎之爱。耶稣基督式的对人类境况的怜悯与同情在文本的后半段体现的极为明显。因此,前段故事讲述了国王喜欢美的事物,词中体现出的哀婉情感与内容存在一定的分隔,但从整体而言却与文本的主题和传达出的气氛相适应。后半段美的言语过度到了宗教式的情感之中,但这种宗教式的情感并不干瘪,反而相当充沛和动人。
二、文本意象中的圣经元素
首先,主人公表现出了圣徒特点。这与圣经中的圣徒保罗极为类似。保罗原名扫罗,是一个迫害基督徒的行家里手,有一天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见了耶稣而双目失眠,在耶稣的其他门徒将他治好之后便皈依了基督教并改名为保罗。从此,他积极传播福音,正是由于她的行动,基督教才在罗马帝国发展壮大。少年国王从前热爱美与奢侈的事物,从不关心民生疾苦,但是加冕前的三个梦正如扫罗在大马士革的路上遇上耶稣,这使得他由一个渴望财富与享乐的纨绔子弟一跃而成有受难精神的圣徒。所以他拒绝了加冕所必须的王冠、王节和王袍,他拒绝这一切,不仅因为他们是财富与世俗享乐的象征,更因为他们沾满了人民的痛苦与不幸,用他人的痛苦荣耀自己,这当然是为一个有宗教的博爱情怀的人所不齿。
其次,这部童话既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哀叹与同情,也表达了对唯美主义中“为艺术而艺术”思想的否弃和对天主教的皈依。少年国王前期对美的事物具有很高的热情。活脱脱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但是当他做了三个可被称为神启的梦之后,便认识到了他追求奢华与浮夸的美给人民带来的悲哀与不幸。他便毅然抛弃这一切,如耶稣一般怜悯世人的疾苦。在结局处,他得以被上帝加冕,全身上下都充满了神性的光辉。这种推崇美到推崇爱的转变也正是王尔德的真实写照。在艺术生涯的早期,他曾高调宣扬“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快乐。”等到他被人罗织罪名、不幸入狱之后。他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并最终扬弃了纯粹而无关现实的美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
综上所述,少年国王这部童话作品,在言语上和文本叙述语气上无疑都是唯美主义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唯美主义文本,讲述的故事却感人至深,基督教中关怀世人的拯救意识特别鲜明。因而这部作品与王尔德创作的其他八篇童话,可以说突破了唯美主义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除此之外,由于宗教情感的介入,我们还可以发现他在童话形式上的革新。“王尔德童话中圣经原型的应用、由宗教情感引发的博爱和人道主义倾向,以及所表达的社会关怀,使其比一般童话多了一种崇高感和严肃性。”这也是王尔德童话的特点及魅力所在。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