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粮食作物“重”、“穋”试释

来源 :自然科学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ch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周代的农业很发达,当时已经种植哪些粮食作物,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诗》三百篇中提到当时八种作物的名称,其中有两种称为"重"和"穋"。它们究竟是什么作物,历代学人多曾论及,但说法既互不相同,解释更多不够具体,无法从中找出确切可信的答案。既不知重、穋为何物,自然就无从了解其历史意义,因此有必要就此问题重新加以研究。本文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试草而成的,希望能够为之作出一个比较接近事实的解释。
其他文献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动画悄然成为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新宠,把传统的民俗文化经过重新设计,编辑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动画作品,在各种移动互联网新媒体上推广广西民俗文化,是一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有一节“数字与编码”的实践活动课。通过对这节课教学设计与课堂效果的反思,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需要采用猜想、合作与实践的
八年抗战期间涌现出无数爱国报业和报人,他们在炮火纷飞中为国家存亡奔走,为人民温饱执言。其中,《新民报》"三张一赵"之一的张友鸾先生,在重庆《新民报》担任主编及主笔,采用"曲线救国,侧面作战"的编辑策略,在抗战胜利前的重庆避开新闻监察制度,在人民群众中持续产生重大影响。由张友鸾主编并主笔的《曲线新闻》专栏正是创立于抗战最为激烈的时代,专栏整体的选题思路主要根据抗战宣传需要和大众兴趣偏好,并在一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