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可溶性(sB7-H4)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测定102例NSCLC患者、6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和9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sB7-H4水平,并用t检验分析其与NSCLC患者不同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NSCLC组血清sB7-H4水平高达(45.61±5.67) μg/L,良性肺部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0.14±3.51)、(28.52±4.7
【机 构】
:
210029南京市胸科医院呼吸科,210029南京市胸科医院呼吸科,南京市第二医院呼吸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中可溶性(sB7-H4)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ELISA测定102例NSCLC患者、60例良性肺部疾病患者和9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sB7-H4水平,并用t检验分析其与NSCLC患者不同病理分期的关系。
结果NSCLC组血清sB7-H4水平高达(45.61±5.67) μg/L,良性肺部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0.14±3.51)、(28.52±4.76) μg/L,NSCLC组明显高于良性肺部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2.59和3.61,P均<0.05)。TNM分期Ⅲ/Ⅳ期NSCLC组血清sB7-H4水平高达(63.93±4.76) μg/L,明显高于Ⅰ/Ⅱ期组[(35.12±3.88) μg/L, t=6.78,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sB7-H4水平[(61.73±3.97) μg/L]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0.26±5.39) μg/L, t=5.73,P<0.05];手术前患者sB7-H4水平[(63.29±6.19) μg/L]高于手术后患者[(40.51±4.08) μg/L, t=3.67,P<0.05]。
结论NSCLC患者血清 sB7-H4水平显著增高,且与临床分期、治疗情况相关,检测 sB7-H4对NSCLC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有一定意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604-606)
其他文献
例1 患者男,18岁。因“头痛,左侧肢体无力10余天,发热3 d”于2010年3月29日入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患者4年前曾在屠羊厂工作,曾因“发热,头痛”于外院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予四联抗结核(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治疗1年半,症状缓解。患者在本次发病10余天前活动时出现头痛,以胀痛为主,无放射痛,于当地诊所诊治,具体方案不详。随后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于另一家医院拟“脑
目的对1例异常血红蛋白合并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增多症(HPFH)患者进行基因分析。方法患者男,26岁,2010年9月到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进行体检,经血液学分析、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渗透脆性分析后,疑为异常血红蛋白合并HPFH病患者。应用常规血液学检查、碱性琼脂糖凝胶血红蛋白电泳对先证者进行表型分析;通过对HBB基因直接测序检测异常血红蛋白的突变类型;应用多重连接酶依赖探针扩增技术(MLPA)
目的探讨与张力蛋白同源的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e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gene,PTEN)及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方法收集2007至2009年保定市第一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30例,其中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近年来,检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的状态已经成为乳腺癌确诊后指导治疗策略的必要环节。目前大量研究证实,原癌基因HER2扩增和(或)其产物,即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糖蛋白(p185)过表达是乳腺癌的一个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同时HER2表达状态也是指导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临床使用的惟一标准[1]。研究
目的探讨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β-珠蛋白基因(AC)n(AT)xTy多态性与其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0年7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89例已知基因突变类型的轻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和110名中国汉族人群健康对照者。抽取所有个体外周静脉血,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序列,经DNA测序确定(AC)n(AT)xTy序列的多
轮状病毒是1973年由澳大利亚的Bishop等[1]首先发现的人类胃肠炎相关病毒病原。目前已经确定它是引起婴幼儿腹泻最重要的病原,以A组轮状病毒为主,占儿科秋冬季感染性腹泻的40%以上[2-3]。早期快速地发现儿童A组轮状病毒感染,对于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免疫胶体金技术是一种快捷灵敏、准确稳定的免疫标记新技术,且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近年来在临床检验方面开始逐渐得到
细菌耐药问题自青霉素临床应用不久就引起了医学界的重视。已经可以肯定的是,新抗菌药物的开发无法跟上细菌耐药进化的步伐。因此,合理使用现有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的传播就成为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关键[1]。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有效控制耐药菌传播,就要求临床医师、院感控制部门以及医药行政卫生单位掌握本国或本地区的细菌耐药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常见临床分离细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耐药谱及耐药机制,及时发现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颅内动脉瘤破裂是SAH最常见原因[1]。为此,2013年欧洲卒中组织在回顾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制定了欧洲颅内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指南[2]。与2012年美国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aemo
WHO报道2005年全球有880万结核病新发病例,死亡病例160万[1],而且,这种情况随着艾滋病和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流行而日趋严峻[1-3]。监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是控制耐多药菌株流行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目前所用方法受到检测费用高和检测时间长等不利因素的限制,因此,急需发展快速价廉的检测方法。近年来,国外学者报道用硝酸盐还原试验(nitrate reductase assay,NRA)在固体
测定人血清免疫球蛋白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该方法基于抗原抗体反应,其缺陷是若标本中免疫球蛋白含量过高,易因抗原过量而导致假性低值(后带现象)。倘若出现此种情况,而检测者未发现,则会发出错误报告,从而延误患者疾病诊断和治疗。2011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发现1例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 IgA)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标本因后带现象引起IgA假性低值,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