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一种教育现象学视角的观点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现象学中的“关心”是一种最初源的关心体验。教育现象学认为关心意味着“担忧”。关心具有非互惠性。在教育现象学看来,关心品质主要包括教育爱、教育责任和教育希望等类型。
  关键词:关心;教育现象学;关心品质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08-0012-03
  
  “关心”教育是当今学校德育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拟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对“关心”的内涵与类型做一初步的解析,以利于对关心教育的深入理解。
  
  一、关心的涵义
  
  无疑,“关心”概念是教育现象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教育现象学所讨论的“关心”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关心概念,不是关于“关心”的一套理论化的标准、体系,而是一种最源初的关心体验。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的他者哲学是教育现象学“关心”概念的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的主体观:“我”担负着关心他者的重任。当“我”面对他者的时候,他者总是向“我”发出伦理的命令,命令“我”担负起为他者所应承担的责任。“我”总是处于聆听与服从的地位,“我”承担责任就是要作出回应。
  在列维纳斯的他者哲学的理论基础上,教育现象学区分了两种关心:作为“纯粹道德”的关心和作为“普遍道德”的关心。[1](32)关于“纯粹道德”的关心,教育现象学家指出,当教师面对受到伤害或处于困境之中的儿童时,就会体验到儿童向自己发出的求助并不由自主地作出反应,这种道德体验就是最本源的关心体验,即“纯粹道德”意义上的关心。“纯粹道德”的关心是先于思考的,是与儿童的一种直接的、非媒介的际遇。在教师意图感到对儿童的责任感之前,就已经感到了一种责任感。而作为“普遍道德”的关心是指教师把儿童视为外在于自己的个体存在,通过缜密的逻辑思考,理性地施予儿童的情感或行动的支持。
  (一)关心意味着“担忧”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关心”一词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忧虑、麻烦、焦虑、悲伤等,另一方面指慈善、爱、关注、利益等。范梅南指出,由于英语语言中的“关心”一词在社会服务、医疗、法律、咨询等领域被滥用,“关心”失去了它的本真意义,但是,在荷兰语、德语等国家的语言中,“关心”与“担忧”的意义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2](73)
  对于许多父母和教师来说,关心通常意味着“担忧”,或者说,关心被体验为一种担忧的责任心。教师在“担忧”的意义上关心儿童,儿童不再是外在于教师的生活的存在,而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儿童就是教师的生活。担忧成为教师和儿童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担忧的体验把教师与他们所关心的儿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范梅南认为,“担忧”是使教师与儿童的生活紧密联系的精神上的粘合剂。
  教育现象学家认为,内含着“担忧”的关心唯一地指向在场的教师。当教师与儿童相遇,儿童向教师发出召唤;教师不需要再去四处张望,去证实是否在召唤自己,关键是自己已经体验到一种责任感——在教师能够思考之前,就已经体验到一种责任感。用范梅南的话说,“我们就是被召唤的人”,“我们与儿童相遇时,我们成为弱小的儿童的‘人质’”。[3] (12)
  (二)关心具有非互惠性
  根据上文的论述,教师之所以践履“关心”是因为不得不如此。换句话说,教师是“被动的”,是儿童“命令”教师、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具有“关心”品质的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非对称的。因此,教育现象学家范梅南教授指出,关心具有一种非互惠性。[4]教师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儿童,而儿童的存在不是主要为了教师;教师要对儿童的发展负有责任,而儿童不必对教师负有责任。
  在关心的道德体验中,教师并不把自己“际遇”的儿童视为与自己有着互惠关系的他者,相反,教师忽略自身,全身心地投注于儿童的幸福。教师对儿童付出的关心越多,担忧的情绪就会变得越强烈;反过来,这种担忧的情绪又会激发更强烈的关心的愿望。这种表达关心的强烈愿望与想得到物品的愿望不同。想得到某件物品的愿望一旦实现就会随即中止,但是,关心的愿望与此不同,内含着“担忧”的关心并不自我呈现,它仅在教师实施关心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教育现象学家认为,强调教师关心的非互惠性并没有消解教师自身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之间根本上是一种道德关系,教师为儿童的发展负责,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特的、值得尊重的主体来对待,由此反证出教师自身的主体性。[5](93)教师的主体性不是那种孤立存在的主体性,它是通过儿童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教师的主体性不是事先就已经存在的,它一定是在教师与儿童的道德关系中才展开其内涵的,一定是在教师践履“关心”的行为中建构起来的。
  
  二、关心品质的种类
  
  在教育现象学家看来,关心品质主要包括教育爱、教育责任和教育希望等主要类型。
  (一)教育爱
  教育现象学家认为,教育爱先于教育关系而产生。不是教育关系孕育了教育爱,而是先有了教育爱,才形成教育关系。教育爱是如何产生的呢?教育现象学家认为,当教师出现在教室里与学生相见时,这种相见就蕴含了某种教育爱的可能性——“当学校的教师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时候,他看到他们都在那儿,随意地,一组一组地坐在课桌间:他看到了表情阴沉的和气宇轩昂的,身材匀称的和身体畸形的——好像他们是创造的代表,”“而且,他的眼神,教育者的眼神,拥抱了他们所有的人,并把他们看到眼里。”[6](89)在这个眼神里就包含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教育爱就产生于教师与学生相遇的一瞬间。因此,范梅南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爱是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
  教育爱与朋友间的友爱、恋人间的情爱不同,朋友、恋人爱的是对方现在的样子,某一方的变化常常会导致友谊和爱情的破裂。而教师是将学生看作一个正在成长变化过程中的人来爱的。儿童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正是这种自我发展的可能性隐藏着教育学的真正含义。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爱,就是在一个更广泛的背景下以他们的成长和变化的价值为前提的,以这种价值对发展学生的自我人格和个性所起的作用为前提的。
  (二)教育希望
  教师对学生有两种希望:作为行为的希望和作为面对学生的方式的希望。日常生活中,教师往往从自我感受出发表达自己的希望,如:我希望学生学习好;我希望他们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我希望他们会远离烟草和毒品……这些希望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来去的希望,是作为一种行为的希望。而教育希望是一种面对孩子的方式的希望,是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希望使得教师可以超越自我,找到希望与他们的基本生活体验的最初关系。教育希望能够使教师生活在希望中,教师的生活使他们体验到孩子就是希望。教师的希望明确传达给学生这样的信息:“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7](91)因此,教育希望的体验能够将教育生活与非教育生活区别开来。
  教育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信任。耐心,能够沉着平静地等待。当学生好像不知道怎样做时,或者开始做得不对时,或者做事慢得要命时,需要教师有耐心,给予孩子们成长中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范梅南认为,如果此时教师去干预、“帮助”或直接代替他们做,结果孩子得到的只能是失败和自尊心受挫的滋味。信任就是教师的自信,就是不管教师的自信可能会受到多少次失望的检验,始终相信孩子会向教师展示他将如何生活。体验到教师的信任的孩子会受到激励,对自己也充满信任。信任能够激发孩子,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充满信心。
  (三)教育责任
  在教育现象学家看来,“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他者’。他者实际上或者潜在地都是脆弱的。他者的存在并不是自动地表现为我们对他者的被伤害和痛苦的怜悯和同情。我们将他者体验为一种声音、一种向我们的呼唤。”[8](188)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当教师与学生一块儿生活所体验到的使命感和召唤感。学生的柔弱性呼唤着教师去关心他们,这种被呼唤的体验就是使普通人成为教师的那种本质的东西。
  教育现象学认为,学生的出现会变成教师的一种体验,教师面对的仿佛是一种恳求,恳求他们做出教育性的回应。这样,学生的脆弱就变成了一种奇怪的驾驭教师的力量。教育责任就是教师体验到学生的脆弱性后做出的道德和道义上的反应,教育责任在教师身上表现为教育学的权威。因此,无论从本体论的角度上看(从教师的角度上看)还是从个人的意义上来说(从学生的方面来说),“教育学的权威是学生给予老师的责任”,[9](94)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的权威是在学生那里,而不是在教师这里。通过孩子的给予而具有教育学的权威(即教育责任)的教师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学生的需要,对他们的需要必须作批判性的自我反思,使自身的行为符合教育的价值。
  教育现象学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体系中“实践智慧考虑的是对于整个善良而幸福的生活有益的事情”和“善总是具体的个别的”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汲取了当代现象学伦理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加以创造性的改造,形成了自己的关心思想。范梅南的关心思想具有多重理论意蕴。首先,近代以来,受到“经验——分析”科学的影响,教育领域中事实与价值分离,教育实践活动以“有用”为旨趣而远离了“善”,教师教育实践变成了技术性实践活动。因此,把关心品质作为教育智慧的核心,重新恢复了教育实践的道德性本质。其次,基于对关心的独特理解,教育现象学提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观: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替代父母关系,教师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原本属于父母的责任,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以“替代父母”的角色关爱学生。
  
  参考文献:
  [1] Van Manen, Max. Moral Language and Pedagogical Experiece[J]. Th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2000(2).
  [2][加]马克斯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得信息的一项重要的活动,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社会活动的运行都离不开阅读活动。而在教学活动中,阅读更是英语学习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听说写等其他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基于此,通过阅读以及阅读问题设置,来帮助学生高效开展英语写作,就成了许多教师关注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八年级;英语阅读;问题设置;英语写作  【作者简介】曹开胜,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顺河镇顺河初级中学。  在初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只有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才能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在《网络连接你我他》一课的三次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教学目标的慎重选择和准确定位,才能让品德课充满活力,从而有效达成育人的目标。  【目标比较】    【课堂片段】  第一次教学  镜头一:“网络陷阱就是黄色网页、不法网友利用网络骗人!”  教学进行到第二个板块时,活动主题是“了
编者按:  对学生道德发展水平的衡量,薄薄的一张中考试卷,的确难以承载其“重”。可没有了考试,德育就会更加“边缘化”。“两害相权取其轻”,考试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但是,一名有责任心的德育工作者不会怨天尤人,面对现实,同样可以作为。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各地的思想品德试卷,正力图以学生的道德成长为旨归,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准确把握这一变化,不仅对学生考出好成绩有所帮助,更对其道德发展的有效引导
1999年,陈庆雯出任铁一中学校长。上任伊始,一直倡导人文情怀的她即提出,铁一中培养的学生要收获这些东西:理想和信念,科学思想和创新素养,完善人格和强健体魄。  这是看似平凡却超越平庸的目标。事实上,铁一中学的生源,在广州市并不是最好的。尽管如此,陈庆雯并不让教师带着学生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  她向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师的真正职责是什么?”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个性张
【活动背景】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升上中学,陌生的人际关系、陡然增大的知识难度、青春期发育带来的身心变化让他们感到焦虑恐慌,甚至形成孤僻、自卑、厌学等负面心理。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小学到初中学习生活的变化,是心理教师在开学时首要选择的主题。  【活动目标】  1. 通过问卷调查、自创情景剧、手绘压力图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压力;  2. 通过现场压力游戏让学生认识压力的实质;  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作为一门学科,语文向来肩负着超出知识教学之外的任务。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属性,使其承载着比其他学科更为显要的教化责任。说到语文,我们就会说到爱国爱乡教育,说到民族精神培养,说到集体观念树立。事实也是,一个学生如果语文成绩不好,我们还可以有其未掌握方法的托辞;但如果一个学生不懂得爱己、爱人、爱家、爱国,我们就再找不出搪塞的理由。所以,语文教师身上的责任是沉重而艰巨的。  语文学科外延宽广。除了知识
案例描述:  达豪是德国的一个城市。二战时期,曾是纳粹德国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战争给这座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创伤,战后勤劳的达豪人民恢复重建,使新旧达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对孩子们进行爱国爱乡爱人民的教育,一位老师很好地利用了这部典型的“乡土教材”,上了一节题为《达豪的昨天、今天、明天》的课。课一开始,老师就出示了两幅图,一幅是二战时期的达豪景象:整个城市满目疮痍,狼籍破败,关押犹太人和战犯的
张怀志,原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一小学校长,现香洲区景园小学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科研先进校长,广东省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校长培养对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论文20余篇;实施的学校教育质量监控模式在珠海全市小学推广,倡导的学校家庭社区共建共育办学模式在珠海全市中小学推行。  海上云天,天下珠海。作为浪漫之城、百岛
启动德育“亮点”工程,以“亮点”为突破口,带动德育的全面发展。要求各学校在抓好日常工作同时突出“亮点”建设,做到主题明确,有推进方案,重开展过程,有工作成效。已初具特色的学校要不断深化内涵,尚未建立“亮点”的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抓准工作中心,尽快取得成效,在全区中形成“处处有德育,校校有亮点”的工作态势。  ——摘自花都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  特色文化的建构,不能为
品德课教学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旨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品德诸要素的协调发展。道德情感不仅是品德课的培养目标,也是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因此,适时地融入音乐,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音乐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情感体验,促进道德践行,有着不可言喻的作用,它更是营造和谐、灵动、有效的品德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课始音乐——先声夺人奠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