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是高职类院校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就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确保其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满足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旅游业逐渐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相关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加大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促进该专业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建立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特点,建立具有时代特色且满足院校自身发展实际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从而促进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培养出专业的旅游酒店管理人才。那么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基础+专业+实践”的模式,通过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推动实践能力的发展,切实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特点,积极拓展学生的专业理念和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满足岗位需求。
就当前我国旅游酒店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所需求的是专业性、综合性人才,因此仅仅注重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本专业知识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在坚持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实现本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积极拓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并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从而建立一套满足职业院校教学理念并与社会旅游酒店相关行业运行规律相协调的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水平。
也就是说,在实施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保持教学的专业性,建立并完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针对旅游经营方面,应当加大力度做好人才能力培养工作,而在酒店管理方面,应当侧重于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方面,应当结合专业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明确,侧重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相关企业的实际运行规律,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与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的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理念,并积极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确保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2 把握专业特色,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把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等级层次分明的教学实践体系,促进具有专业特色的且管理、沟通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切实提高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整合,结合学生自身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本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判断能力,确保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不断突破不断创新。
那么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选取以及教学任务的安排上,可以再第一学期开展基础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岗位培训以及职业生涯设计规划讲座等,将岗位职责以及职业理念和目标等融入到学生的思想理念中。在第二学期,应当开设与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经济类公共专业性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法以及财政金融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等,加深学生脑海中关于岗位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岗位的热爱,从而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本专业学习中。
第三、四学期开设专业及专业核心课程,如客房服務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导游基础,旅行社管理,旅游消费心理等,结合酒店和旅行社的淡旺季安排教学实习与实训,实行边实践边学习,安排学生从事企业最基层服务岗位的实习、实训工作,按照体验式、间题探究式教学,使学生逐步由浅人深、由点到面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加深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全过程全方位地锻炼和培养学生,使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自我、推销自我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及应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为就业选择与创业奠定基础。
第五、六学期,针对用人单位和学生个性特点,根据学生、企业双向选择情况,依托所选择的职业岗位,集中进行企业文化与岗位技能的专项培训,使学生能尽快融人企业团队,掌握岗位技能、技巧,通过顶岗实训,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实现零距离就业。
积极鼓励和要求每一位本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多鼓励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大赛,开设专题讲座、演讲口才、商务谈判、人际沟通、创新思维等拓展性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培养多方能力,体现职业素质。
3 校企合作,强化实践
本专业始终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发展为依托,以专业精神为精髓,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本专业教学模式。通过把企业专家请进校园、学生深人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等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而且大大拓宽了他们知识面。另外,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行业人士担任实训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邀请业内专家作各种讲座、报告,定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大大拓宽了人才培养方式。
为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塑造与培养具有专业精神的人才的目标,实现“宽基础、高能力针对性”的教育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去学活知识,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使内在素质转化为外现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动手能力,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中,才能内化为较为稳定的内在素质,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只有具备这些方面的优良素质,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因此强调以“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任教,注重教学实习,有组织地开展酒店、旅行社服务实践。职业岗位专门化训练,实现零距离就业。
4 结束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加强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有助于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岗位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 花菊香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旅游纵览》 - 2010
[2] 郝迎成 -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 2014
[3] 霍艳梅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关键词: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旅游业逐渐得到迅速发展,并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相关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加大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促进该专业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 建立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院校自身的实际特点,建立具有时代特色且满足院校自身发展实际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坚持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目标,从而促进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培养出专业的旅游酒店管理人才。那么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基础+专业+实践”的模式,通过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推动实践能力的发展,切实提高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特点,积极拓展学生的专业理念和综合素质,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满足岗位需求。
就当前我国旅游酒店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所需求的是专业性、综合性人才,因此仅仅注重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本专业知识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在坚持术业有专攻的基础上,实现本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积极拓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并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从而建立一套满足职业院校教学理念并与社会旅游酒店相关行业运行规律相协调的教学模式,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管理水平。
也就是说,在实施个性化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保持教学的专业性,建立并完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针对旅游经营方面,应当加大力度做好人才能力培养工作,而在酒店管理方面,应当侧重于管理与服务能力的培养。那么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方面,应当结合专业特色对教学模式进行明确,侧重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相关企业的实际运行规律,积极调整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与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的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理念,并积极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确保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2 把握专业特色,强化职业素质教育
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把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等级层次分明的教学实践体系,促进具有专业特色的且管理、沟通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切实提高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管理人才。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整合,结合学生自身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本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判断能力,确保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不断突破不断创新。
那么在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选取以及教学任务的安排上,可以再第一学期开展基础类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岗位培训以及职业生涯设计规划讲座等,将岗位职责以及职业理念和目标等融入到学生的思想理念中。在第二学期,应当开设与旅游酒店管理相关的经济类公共专业性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法以及财政金融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责任意识等,加深学生脑海中关于岗位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岗位的热爱,从而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本专业学习中。
第三、四学期开设专业及专业核心课程,如客房服務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导游基础,旅行社管理,旅游消费心理等,结合酒店和旅行社的淡旺季安排教学实习与实训,实行边实践边学习,安排学生从事企业最基层服务岗位的实习、实训工作,按照体验式、间题探究式教学,使学生逐步由浅人深、由点到面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加深对自己专业的了解。全过程全方位地锻炼和培养学生,使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自我、推销自我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交流及应变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为就业选择与创业奠定基础。
第五、六学期,针对用人单位和学生个性特点,根据学生、企业双向选择情况,依托所选择的职业岗位,集中进行企业文化与岗位技能的专项培训,使学生能尽快融人企业团队,掌握岗位技能、技巧,通过顶岗实训,强化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实现零距离就业。
积极鼓励和要求每一位本专业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多鼓励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大赛,开设专题讲座、演讲口才、商务谈判、人际沟通、创新思维等拓展性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培养多方能力,体现职业素质。
3 校企合作,强化实践
本专业始终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发展为依托,以专业精神为精髓,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本专业教学模式。通过把企业专家请进校园、学生深人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等有效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技能,而且大大拓宽了他们知识面。另外,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行业人士担任实训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邀请业内专家作各种讲座、报告,定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等,大大拓宽了人才培养方式。
为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塑造与培养具有专业精神的人才的目标,实现“宽基础、高能力针对性”的教育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力度,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去学活知识,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使内在素质转化为外现技能。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较强的动手能力,只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中,才能内化为较为稳定的内在素质,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道德素质、业务专业素质、心理身体素质等。只有具备这些方面的优良素质,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因此强调以“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任教,注重教学实习,有组织地开展酒店、旅行社服务实践。职业岗位专门化训练,实现零距离就业。
4 结束语
从宏观层面来看,加强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有助于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岗位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
参考文献:
[1] 花菊香 -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旅游纵览》 - 2010
[2] 郝迎成 -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 2014
[3] 霍艳梅 -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