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欣赏学习兴趣是指喜爱并主动接近音乐欣赏学习的情绪。这种喜好情绪是“音乐欣赏能力得到发展”,即“音乐审美发展”的前提。因为有了喜好,才可能有热情、动力,才可能兴奋、主动、持久地去探究。因此,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理应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兴趣作为首要任务。
【关键词】高中 课外音乐 音乐欣赏 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学习兴趣是指喜爱并主动接近音乐欣赏学习的情绪。这种喜好情绪是“音乐欣赏能力得到发展”,即“音乐审美发展”的前提。因为有了喜好,才可能有热情、动力,才可能兴奋、主动、持久地去探究。因此,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理应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兴趣作为首要任务。
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教师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学习兴趣呢?
一、活动开始前,教师要顺应学生现有健康的音乐兴趣,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预期让学生释放已有的兴趣。
二、活动伊始,学生很兴奋,兴趣基础得到维护。随着活动的深入,他们会遇到一些障碍,或是理性上的疑点,或是感性上的难点。在兴奋的状态中,在兴趣的驱动下,他们想排除这些障碍。此时,教师要贴近学生,了解哪些“点”是他们最想解决的。这些“点”就是学生在已有兴趣基础上新产生的“学习兴趣点”。教师要爱护、培植这种新的学习兴趣,并设法更新活动方式适应它,与学生一道排除障碍,使其在深入的活动中顺畅起来。这种“顺畅”意味着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音乐审美发展了,审美情趣丰富了,学习兴趣浓厚了。
三、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与学生交流体会,肯定学生的进步,把他们提升了的学习兴趣维持住,并从专业上引导学生认识下一个审美发展目标。
这样一个由兴趣驱动的审美实践过程在一次次活动中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个“兴趣基础——活动激发——新的学习兴趣——活动维持——高一级的兴趣基础——活动激发——更高一级的学习兴趣”的兴趣链。只要这条链不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持久,成为学生音乐欣赏学习持续、强劲的动力。
在组织我校“声乐兴趣活动小组”的活动中,我力求帮学生搭起这样一条“兴趣链”。
通过交流,我知道这些学生最喜欢听流行歌曲,并且对这些歌曲的演唱者有浓厚兴趣,成了他们的“粉丝”。为了让学生释放这种兴趣,我组织了“流行歌王刘欢代表作视频欣赏”的活动:一、集中观赏;二、座谈刘欢演唱特点;三、分别上网,查询刘欢成长简历,了解他、走近他。
学生观赏时,情感投入,轻声跟唱;座谈时,津津乐道,互相补充,兴趣很浓。上网后,有同学发现,最近网友把刘欢根据30多年前一首儿歌翻唱的《喂鸡》热捧为“神曲”。大家兴致勃勃地点击出这段视频欣赏,但看了两遍都不理解,只觉得非常简单、平常,便问我“它神在哪里”。其实,此前我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我知道,这是学生新产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培植,于是坦诚表示,下次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欣赏这首“神曲”。
经过充分准备,我又组织了“《喂鸡》比较欣赏”活动:
一、 教师简介儿歌《喂鸡》:这是一首20世纪70年代的歌曲,当时流行甚广;四段歌词,反映当时生产力的情况;曲调优美,极有童趣(出示歌词歌谱);曲作者是全国著名儿歌作家、萍乡高专教授王健先生(已故)。
二、学生看着歌词歌谱听老师唱儿歌《喂鸡》。
三、教师简介刘欢翻唱《喂鸡》的背景:1963年出生的刘欢早已驰名流行歌坛,成为学者型流行歌王,2003年发行首张翻唱专辑《六十年代生人——给我的同龄人及后代》,其中收录了他的《喂鸡》。
四、学生观赏刘欢的《喂鸡》视频(两遍)。
五、师生座谈交流
1.比较:儿歌《喂鸡》与刘欢的《喂鸡》有何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归结到:相同点是曲调相同,第一段词相同;不同点是前者是童声演唱、非电声乐器伴奏,后者是模仿童声的男声演唱、电声乐队伴奏。
2.理解:刘欢这样“变异”有何妙处?
教师启发学生归结到:刘欢删除了“生产队里喂了鸡,哗啦啦啦抽水机”等后几段歌词,固然有历史的、政治的原因,但更是为了突出第一段词,回忆儿时仍有“奶奶喂了两只鸡呀,什么鸡,什么鸡,大母鸡和大公鸡呀,大母鸡,大公鸡、一只整天忙下蛋呀,哎咳哟、哎咳哟,一只清早喔喔啼呀,一只清早喔喔啼、喔喔啼。”那样一种活泼的童趣,和今天已过不惑之年的同龄人重温儿时那种美好的情感。
音频里多次反复歌词,视频却没有出现一次“公鸡母鸡”的形象,全是“汽车奔驰”、“山水秀美”等画面。很显然,这是刘欢在进行暗喻,在看似简单的歌唱中,表达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我们可以感悟到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可以各自去联想、想象。
刘欢把成人的创新唱法、电声配器与儿歌“嫁接” 起来,新生出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悠长的男声独唱,真是妙不可言。
六、再观赏一次刘欢的《喂鸡》视频。
七、教师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师生共商决定下一次活动走近哪一位歌唱家,欣赏他哪些代表作。
作者简介:孙凌,萍乡中学,邮编:337055
【关键词】高中 课外音乐 音乐欣赏 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学习兴趣是指喜爱并主动接近音乐欣赏学习的情绪。这种喜好情绪是“音乐欣赏能力得到发展”,即“音乐审美发展”的前提。因为有了喜好,才可能有热情、动力,才可能兴奋、主动、持久地去探究。因此,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理应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欣赏的兴趣作为首要任务。
在课外音乐活动中教师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学习兴趣呢?
一、活动开始前,教师要顺应学生现有健康的音乐兴趣,确定活动内容和形式,预期让学生释放已有的兴趣。
二、活动伊始,学生很兴奋,兴趣基础得到维护。随着活动的深入,他们会遇到一些障碍,或是理性上的疑点,或是感性上的难点。在兴奋的状态中,在兴趣的驱动下,他们想排除这些障碍。此时,教师要贴近学生,了解哪些“点”是他们最想解决的。这些“点”就是学生在已有兴趣基础上新产生的“学习兴趣点”。教师要爱护、培植这种新的学习兴趣,并设法更新活动方式适应它,与学生一道排除障碍,使其在深入的活动中顺畅起来。这种“顺畅”意味着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音乐审美发展了,审美情趣丰富了,学习兴趣浓厚了。
三、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与学生交流体会,肯定学生的进步,把他们提升了的学习兴趣维持住,并从专业上引导学生认识下一个审美发展目标。
这样一个由兴趣驱动的审美实践过程在一次次活动中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个“兴趣基础——活动激发——新的学习兴趣——活动维持——高一级的兴趣基础——活动激发——更高一级的学习兴趣”的兴趣链。只要这条链不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持久,成为学生音乐欣赏学习持续、强劲的动力。
在组织我校“声乐兴趣活动小组”的活动中,我力求帮学生搭起这样一条“兴趣链”。
通过交流,我知道这些学生最喜欢听流行歌曲,并且对这些歌曲的演唱者有浓厚兴趣,成了他们的“粉丝”。为了让学生释放这种兴趣,我组织了“流行歌王刘欢代表作视频欣赏”的活动:一、集中观赏;二、座谈刘欢演唱特点;三、分别上网,查询刘欢成长简历,了解他、走近他。
学生观赏时,情感投入,轻声跟唱;座谈时,津津乐道,互相补充,兴趣很浓。上网后,有同学发现,最近网友把刘欢根据30多年前一首儿歌翻唱的《喂鸡》热捧为“神曲”。大家兴致勃勃地点击出这段视频欣赏,但看了两遍都不理解,只觉得非常简单、平常,便问我“它神在哪里”。其实,此前我也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我知道,这是学生新产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培植,于是坦诚表示,下次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欣赏这首“神曲”。
经过充分准备,我又组织了“《喂鸡》比较欣赏”活动:
一、 教师简介儿歌《喂鸡》:这是一首20世纪70年代的歌曲,当时流行甚广;四段歌词,反映当时生产力的情况;曲调优美,极有童趣(出示歌词歌谱);曲作者是全国著名儿歌作家、萍乡高专教授王健先生(已故)。
二、学生看着歌词歌谱听老师唱儿歌《喂鸡》。
三、教师简介刘欢翻唱《喂鸡》的背景:1963年出生的刘欢早已驰名流行歌坛,成为学者型流行歌王,2003年发行首张翻唱专辑《六十年代生人——给我的同龄人及后代》,其中收录了他的《喂鸡》。
四、学生观赏刘欢的《喂鸡》视频(两遍)。
五、师生座谈交流
1.比较:儿歌《喂鸡》与刘欢的《喂鸡》有何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归结到:相同点是曲调相同,第一段词相同;不同点是前者是童声演唱、非电声乐器伴奏,后者是模仿童声的男声演唱、电声乐队伴奏。
2.理解:刘欢这样“变异”有何妙处?
教师启发学生归结到:刘欢删除了“生产队里喂了鸡,哗啦啦啦抽水机”等后几段歌词,固然有历史的、政治的原因,但更是为了突出第一段词,回忆儿时仍有“奶奶喂了两只鸡呀,什么鸡,什么鸡,大母鸡和大公鸡呀,大母鸡,大公鸡、一只整天忙下蛋呀,哎咳哟、哎咳哟,一只清早喔喔啼呀,一只清早喔喔啼、喔喔啼。”那样一种活泼的童趣,和今天已过不惑之年的同龄人重温儿时那种美好的情感。
音频里多次反复歌词,视频却没有出现一次“公鸡母鸡”的形象,全是“汽车奔驰”、“山水秀美”等画面。很显然,这是刘欢在进行暗喻,在看似简单的歌唱中,表达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我们可以感悟到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可以各自去联想、想象。
刘欢把成人的创新唱法、电声配器与儿歌“嫁接” 起来,新生出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悠长的男声独唱,真是妙不可言。
六、再观赏一次刘欢的《喂鸡》视频。
七、教师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师生共商决定下一次活动走近哪一位歌唱家,欣赏他哪些代表作。
作者简介:孙凌,萍乡中学,邮编:33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