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shiz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油松的主要分布范围及形态特征进行概述,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有针对性地探讨,对科学认识、扩繁及积极推广该树种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油松;分布范围;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 S791.2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03-01
  1 分布范围
  油松在我国自然分布范围很广,东至山东蒙山;西至青海大通河、祁连山、湟水流域,宁夏贺兰山一带;南至川甘接壤地区,向东到达山西太行山、吕梁山,河南伏牛山,陕西秦岭、黄龙山,河北燕山;北至内蒙古德阴山。油松的垂直分布因地而异,油松在黑龙江、辽宁、青海的海拔分布分别为500 m以下、500 m以下、2 700 m左右。常与油松混交的树种有白桦、辽东栎、蒙古栎、山杨、花楸、栓皮栎、小叶椴等[1-3]。目前,我国油松造林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向低海拔(1 200 m以下)的荒山丘陵和西北黄土地区发展。
  2 形态特征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Garr.)为松科(Pinaceae)常绿乔木,又称黑松(东北)、短叶松(《中国树木志略》),高达30 m,直径1.8 m;树冠塔形或卵圆形,孤立老树冠平顶,扁圆形或伞形。一年生枝淡灰黄色或淡褐红色;冬芽褐色。叶二针一束,长6.5~15.0 cm,粗硬。一年生小球果的鳞顶部有刺,球果卵圆形,长4~9 cm,鳞盾肥厚,横脊显著,鳞脐有刺,熟时暗褐色,常宿存树上数年不落;种子卵形,长6~8 cm,翅长约1 cm,有褐色皮厚,呈纵裂,或皮薄,呈龟纹状浅裂[4-5]。
  3 生物学特性
  (1)油松属温带树种。抗寒能力较强,可耐-25 ℃的低温。分布区以北的黑龙江省,引种的油松在个别年份有枝条冻死现象。油松适应大陆性气候,在年降水量仅有300 mm左右的地方(如大青山)也能正常生长,在年降水量较多的地方生长良好。
  (2)油松是喜光树种。在全光条件下能天然更新,为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一至二年生幼苗梢耐荫蔽,在郁闭度0.3~0.4的林冠下天然更新幼苗较多,但四至五年生以上的幼树则要求充足的光照。过度荫蔽常生长不良,甚至枯死。在混交林中,油松由于喜光,常处于第一林层。在低海拔地带,大多分布在阴坡,这主要是由于阴坡的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但在一些“死阴坡”(日照时间极短的阴向陡坡)上,即使有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由于光照不足,油松生长极为不良。
  (3)油松为深根性树种,根系发达。油松根系的生长规律:土壤解冻时开始生长,4—5月为生长旺盛期,初夏干旱期生长停顿,8月又加速生长,11月以后停止生长。油松的吸收根上有菌根菌共生,分布于地表30~40 cm的土层。其主根明显,侧根伸展范围较广,在深厚的砂土及多裂隙母岩的山地主根可深达3 m以下;但在少裂隙母岩的薄土层上则形成浅层系,主根在母质层遇阻后迅速变细[1-3]。
  未经移植的苗木,根的生长以原有根系延伸为主,分生新根很少。苗木经移植后,原有根多数被切断,分生组织活动加强,以分生新根为主。新根主要从较细的须根腋间分生,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造林后5 d就能长出新根[1-3]。因此,在造林时就要保护好细小的须根,对提高造林成活率是十分重要的。
  (4)油松在森林棕壤、褐色土及黑垆土上均能生长,但尤以棕壤及淋溶褐土为佳。油松较耐干旱,可以生长于山顶陡崖上,但过于干旱则不利于幼树成活,严重的可导致油松幼林成片旱死。油松要求土壤通气状况良好,故在轻质土上生长较好;如土壤黏结或水分过多,通气不良,生长不好,表现在早期就干梢;在地下水位过高的平地或有季节性积水的地方则不能生长。
  (5)油松的生长速度中等。栽植后第4、5年高生长开始加快,可达40~70 cm/a,30年后高生长减缓。油松的径向生长高峰一般出现在15~20年后,在良好条件下旺盛生长期可维持到50年生左右,胸径连年生长量最大可达1.0~1.5 cm[1]。人工栽植的油松林,一般在造林后5~7年都开始进入郁闭,15年生后林木分化显著,开始自然稀疏,需要及时抚育间伐。在合理经营的情况下,20年能长成椽材,30~40年能长成檩材及中等的矿柱,50~60年能长成大径级用材,可以进行主伐。
  (6)油松栽植后6~7年即可开花结实,但球果小,瘪籽多,发芽率低。15~20年后结实增多,种子质量也显著提高。30~60年为结实盛期,100年后仍有大量结实,但种子质量很差。结实丰、欠年间隔期为2~3年。阳坡、半阳坡母树结实量多,种子质量也较高。油松在4月末5月上旬开花,当年授粉,翌年春受精后球果开始发育,到9—10月球果可成熟[4-5]。
  4 参考文献
  [1] 白静.油松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与林分结构关系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2] 韩国忠,李霞.土石山区阳坡油松造林技术[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8(2):45-47.
  [3] 姚庆智.内蒙古大青山地区油松菌根生物应用技术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
  [4] 李东升,李凯峰,陈霞,等.试述兴安落叶松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及木材应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3):40-41.
  [5] 方有海.油松造林技术[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4):42-43.
其他文献
摘要 水分在葡萄栽培中有重要作用。按物候期的需要,合理调控水分供应是保证葡萄正常生长、开花、结果、优质、丰产的重要技术措施。综述了水分对葡萄营养生长、病害发生、品质等影响,介绍不同水分调节方式对葡萄的影响,阐述葡萄水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 葡萄;水分;调控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123-03  Discussi
摘要 主要介绍了兴宁市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了该市生物农药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该市进行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的对策。  关键词 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现状;问题;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S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67-02  1 兴宁市生物农药推广应用现状  兴宁市是农业大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其农业生产优势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和雷达资料,对2000—2012年5—9月辽西地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型讨论,按照地面有无冷空气影响将冰雹类型分为锋后冰雹型、高压后部偏南气流冰雹型和锋前暖区冰雹型,并重点对锋前暖区冰雹型进行中小尺度和雷达资料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低值系统东移南压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是此类冰雹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流层中低层大范围上冷下暖结构为此类冰雹提供不
摘要 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对实验动物繁殖实践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对提高实验动物繁殖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了实践和探讨,并提出了改革对策,以为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实验动物繁殖实践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 实验动物繁殖;实践技能;现状;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44-02  《
摘要 针对固原市原州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及林木保存率,结合多年的造林实践,探索总结出适宜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治理模式,包括集水坑整地造林、带状集流沟整地造林、鱼鳞坑整地造林,以期为其在今后的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林业;生态治理;造林模式;干旱半干旱地区;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S7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 介绍了旱黄瓜生育特点及特征特性,对其在京津一带的秋冬季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施肥、培育适龄秧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保鲜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京津冀的黄瓜种植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旱黄瓜;秋冬茬;品种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2.2.04 .7;S6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119-01  旱黄瓜又称秋黄瓜,是华南系
摘要 调研绍兴鸭在里下河地区的实际养殖状况、饲养技术水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为进一步发展生态养殖打下基础。  关键词 绍兴鸭;养殖状况;改进措施;江苏里下河地区  中图分类号 S8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58-02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江苏里下河地区绍兴鸭养殖初具规模,年存栏量100万只。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和扬州大学相关专家跟踪调研发现,当地绍兴
摘要 介绍四川省紫色马铃薯高产优质规范化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等方面内容,以为四川省紫色马铃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关键词 紫色马铃薯;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四川省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87-01  紫色马铃薯是一种新型保健食品,营养丰富,含有4%左右的蛋白质,还含有VC、
摘要 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药剂对机栽稻田杂草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BHFO 10SC除草剂单用防效低于其他除草剂混用的效果,但混用效果都比较好,且对稻苗无明显的药害,表现安全,水稻增产明显。  关键词 BHFO 10SC除草剂;杂草;防效;机栽秧田;秸秆全量还田  中图分类号 S435.111.3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3-0149-02  麦秸秆还田对
摘要 总结银杏的一系列丰产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苗、科学造林、培育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银杏栽培获得“一优二高”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银杏;丰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792.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76-02  “植物界的熊猫”——银杏(Ginkgo biloba Linn),又名白果,稀珍名贵,用途广泛,是一种重要的干果和木本药材树种。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