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情境相结合的方法,以“境”促“情”,以“情”促“境”,情境交融,提高学生学习效能。
一、 创设情境目标
语文情境教学目标设立应注意基础训练,以单元教学要求和语文学习重点为主;能力培养的内容,以课文思考题和写作特点为主,并以讲带读,在自读课的阅读及写作训练等上面加以深化。主要创设情境有:以读感知情境,遵循作者思路进入情境,体味语言以理解进入情境,触发感情以深化情境。通过对部分教材细致分析再进入对某个类型情境的整合。例如:老师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贴词标音释义。备课时,用毛笔把“预习提示”要求掌握的8个词写在卡片上。课前贴在黑板上,并按多音字、生字、通假字三类分贴,词与词之间留着空格;分别由三名学生上板标音后,要求他们读音、释义,并说明理由。凡答对的该卡片归该生所有。这样既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抓住关键词进入情境中,在释义同时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达到“一设三得”之效。
二、 多种情境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片再现情境,借助音乐渲染情境,通过生动的朗读语言描绘情境,引述故事材料诱发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情境。力求把单词文字符号化为鲜明的形象“视觉经验化”的场景,水到渠成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提高学习效能。例如开讲激趣调动学生兴趣情境;提问思考,设置疑难而求解的情境;板书图示创设直观动态情境;评价鉴赏创设想象联想情境;归纳小结,创设分析综合推理情境;作业练习创设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情境;指导作文,创设启迪心智,启发想象作文情境。使情境贯彻语文教学的始终,创设情境在于促使学生置身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于一体。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情况、教师特长等运用各种情境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老师教《扁鹊见蔡桓公》时,通过读、译、析学习,学生对文章已有较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力求读出文气来,对前几次朗读加以巩固和提高。要想读出文气,教师要入情,要示范指导。本文关键读出两个人物的口气,如蔡桓公的“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等句,可读得坚决,稍带怒意,再加一个有力的拂袖动作,其刚愎自用、讳疾忌医之象便跃出纸面。而扁鹊的最后一番话应读得有变化、有深情、表现神医的无可奈何和痛惜之情。总之,师生共读,要声情并茂的读,入文入境,入口入心。同时力求课结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以达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效果。
教《扁鹊与蔡桓公》第二课时,设计以“演、评、说”为训练点的课型,目的是为了把握人物特点和文章寓意,训练学生想和说的能力。1.“演”课前,要求学生把本文编成课本剧,推出主持人和两组8名演员,扮演角色,分文言组和白话组。教师事先做些指导,但要尊重学生的设计和理解。“演”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利于本节课的展开。2. 评。先请表演者自评,演扁鹊和蔡桓公各一个。后请同学们评议表演的优劣。评时要有依据,可依据课文,也可依据合理的想象。自评和互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若有必要,教师应略加点拨,以达到“点睛”的效果。3. 说。说寓意。抓住重点词:扁鹊、神医“逃”;蔡桓公,小病“死”。让学生讨论,同时把词写在黑板上,学生通过看“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得出“讳病忌医”的寓意并不难。说感受。教师设一问题让学生回答:“读了本文,除了书上讲的道理外,你还有什么想法?”这是本课的关键,是课型由定式转为活式的转折点。开放性的句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的思想火花被点燃。课堂上出现了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见解,这样课的容量大大增加。如果就此结束,显然有点乱。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标题是“假如我是扁鹊”、“假如我是蔡桓公”。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情境,任选一题说话。在说话中,有赞扬扁鹊优点,也有批评其不足的;有替蔡桓公惋惜,也有肯定蔡桓公一“问”一“索”的转变。依境说话使学生把发散的思维收回,他们结合课文谈出了个性东西,这是“收”的环节。不仅如此,学生从训练中还领悟到:读书除了读出与别人一样的东西,更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这样才有收获,才会有乐趣。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 创设情境目标
语文情境教学目标设立应注意基础训练,以单元教学要求和语文学习重点为主;能力培养的内容,以课文思考题和写作特点为主,并以讲带读,在自读课的阅读及写作训练等上面加以深化。主要创设情境有:以读感知情境,遵循作者思路进入情境,体味语言以理解进入情境,触发感情以深化情境。通过对部分教材细致分析再进入对某个类型情境的整合。例如:老师在教《扁鹊见蔡桓公》时,贴词标音释义。备课时,用毛笔把“预习提示”要求掌握的8个词写在卡片上。课前贴在黑板上,并按多音字、生字、通假字三类分贴,词与词之间留着空格;分别由三名学生上板标音后,要求他们读音、释义,并说明理由。凡答对的该卡片归该生所有。这样既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抓住关键词进入情境中,在释义同时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达到“一设三得”之效。
二、 多种情境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片再现情境,借助音乐渲染情境,通过生动的朗读语言描绘情境,引述故事材料诱发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情境。力求把单词文字符号化为鲜明的形象“视觉经验化”的场景,水到渠成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提高学习效能。例如开讲激趣调动学生兴趣情境;提问思考,设置疑难而求解的情境;板书图示创设直观动态情境;评价鉴赏创设想象联想情境;归纳小结,创设分析综合推理情境;作业练习创设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情境;指导作文,创设启迪心智,启发想象作文情境。使情境贯彻语文教学的始终,创设情境在于促使学生置身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于一体。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情况、教师特长等运用各种情境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老师教《扁鹊见蔡桓公》时,通过读、译、析学习,学生对文章已有较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力求读出文气来,对前几次朗读加以巩固和提高。要想读出文气,教师要入情,要示范指导。本文关键读出两个人物的口气,如蔡桓公的“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等句,可读得坚决,稍带怒意,再加一个有力的拂袖动作,其刚愎自用、讳疾忌医之象便跃出纸面。而扁鹊的最后一番话应读得有变化、有深情、表现神医的无可奈何和痛惜之情。总之,师生共读,要声情并茂的读,入文入境,入口入心。同时力求课结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以达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效果。
教《扁鹊与蔡桓公》第二课时,设计以“演、评、说”为训练点的课型,目的是为了把握人物特点和文章寓意,训练学生想和说的能力。1.“演”课前,要求学生把本文编成课本剧,推出主持人和两组8名演员,扮演角色,分文言组和白话组。教师事先做些指导,但要尊重学生的设计和理解。“演”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又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利于本节课的展开。2. 评。先请表演者自评,演扁鹊和蔡桓公各一个。后请同学们评议表演的优劣。评时要有依据,可依据课文,也可依据合理的想象。自评和互评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若有必要,教师应略加点拨,以达到“点睛”的效果。3. 说。说寓意。抓住重点词:扁鹊、神医“逃”;蔡桓公,小病“死”。让学生讨论,同时把词写在黑板上,学生通过看“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得出“讳病忌医”的寓意并不难。说感受。教师设一问题让学生回答:“读了本文,除了书上讲的道理外,你还有什么想法?”这是本课的关键,是课型由定式转为活式的转折点。开放性的句题,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的思想火花被点燃。课堂上出现了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见解,这样课的容量大大增加。如果就此结束,显然有点乱。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标题是“假如我是扁鹊”、“假如我是蔡桓公”。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情境,任选一题说话。在说话中,有赞扬扁鹊优点,也有批评其不足的;有替蔡桓公惋惜,也有肯定蔡桓公一“问”一“索”的转变。依境说话使学生把发散的思维收回,他们结合课文谈出了个性东西,这是“收”的环节。不仅如此,学生从训练中还领悟到:读书除了读出与别人一样的东西,更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这样才有收获,才会有乐趣。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