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角色塑造与演员的自我感觉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hh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演员在塑造角色时,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是创造剧中人物成败的关健。演员常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感叹道;“今天找到了角色的自我感觉,这段戏表演得很舒服。”或说“我觉得我就是演的那个人物。”其实,这两种说法牵涉到两个概念;角色的自我感觉和演员的自我感觉。这两种感觉是一个难以分解的综合感觉,因为演员在相信他就是角色之前,首先要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而演员在自身建立起角色的自我感觉的同时,必定会感到自己就是所扮演的角色,于是,有人把这种既属角色又是演员的自我感觉称之为——角色的自我感觉。因此演员能获得塑造角色正确的自我感觉,就犹为重要。
  关健词:演员的自我感觉;角色的自我感觉;生理性;习惯性;阶段性;特定性;心象感
  一、人的自我感觉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经常出现自我感觉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心理和生理的综合表露现象。它可分为生理的、心理的、习惯性的、阶段性的和特定性的。诚然,自我感觉在表露时永远是心理与生理的综合体,只是有时因事因情、因时因地使上述的某项属性呈主要表露形态。
  生理的自我感觉通过肌体表现。譬如;有人病了,就会表露出一种病态;累了有疲劳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他本人必然会觉察到的。心理上自我感觉主要通过精神状态表露,如谚语所说“喜上眉梢。”“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感觉本人是可以觉察到的,但是到了“得意忘形”时,本人就失去了自知之明了。再就是,心理学家把人的年龄分为生理和心理年龄。生理年龄是实际年龄,而心理年龄是通过人的精神状态给别人某种年龄现象。心理年龄恰好是心理自我感觉表露的结果。
  再说阶梯性的自我感觉。如某人在生活上受到了大挫折,其精神状态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都会郁郁寡欢,再如某人职务晋升,自我感觉也将随之喜出望外。这种感觉有时会为本人所意识,甚至在某种场合有意识的加以表露。至于习惯性的自我感觉,则是经常存在而不太为本人所意识。这种自我感觉是长期受环境、出身、职业、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身心状态。其表象以职业和社会地位的影响较为突出。譬如,通过某人的言谈举止,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此人从事的职业、教育和所属阶层。应该说明的是习惯性的自我感觉有些近似人的气质,所不同的是,人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气质,却经常意识到自我的感觉。一位军人他经常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位军人;如做领导工作的人,在很多场合会意识到自己是领导。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最能说明习惯性的自我感觉在特定环境中的自然表露。
  最后说特定性的自我感觉。这是人受某种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具时、具体的精神状态。如某人中了大奖兴奋之情不言而喻;某人闻亲者去世噩耗,不由悲从中来,或听一两句恭维话的喜、被人诽谤时的气,这些大大小小情感波动都属特定习惯性的自我感觉,不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总体感觉,在塑造人物时就会缺乏厚度,其症结也在于此。
  二、演员正确把握角色自我感觉的重要性
  在演员的创造中,能否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是塑造角色成败的关健。演员化身于角色,不可能摇身一变就成了另一个人,而需要有一个质变的过程,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则是质变的飞跃。所谓演员化身为角色,就是要以角色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去对待事物。其中最重要的事把握好角色对人、对事物的态度。而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就能促使演员准确地把握人物关系和态度,要通过具体的分析和具体的体验,并在体验和体现中慢慢建立角色自我感觉,而一旦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就会有机的生活在角色的舞台生活中。甚至可以这样说,演员获得角色自我感觉犹如灵魂附体,为角色赋以神韵。如果说演员创造是十月怀胎,,那么获得角色自我感觉则是一朝分娩。当然,获得角色自我感觉并不等于形象的最后完成,还需要在排演中对一段一段的戏进行匠心处理,使形象逐渐地丰满进来。就像婴儿离开母体是生命的开始,而这个生命的价值还在于后天環境的培育。但无论如何,演员获得角色自我感觉是形象活起来的起点,是走进人物的良好开端。
  三、演员角色感觉的获得
  演员获得角色的感觉需要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起点是从感受理解剧本,分析体验人物入手。演员通过对人物的体验与分析,到逐渐地建立“心象”,最后达到“心象”与演员本体的合二为一(角色形象),这一切不可能是直线完成的,而是在反复排练中,对未来形象不断发现,不断匡正,不断地丰富,直到演员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则形象开始诞生。这里的形象开始诞生,是强调并非最后完成。因为这次排练获得的感觉,也可能下次排练失去,所以有一个逐渐巩固的过程。而形象诞生后,就是在舞台演出阶段,在与观众交流中,演员仍在对角色进行丰满性的再创造。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使创作得心应手,使演员和角色神形兼备,合二为一。演员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有时在排练中,有时在演出中。有时到此戏终止上演仍未获得角色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演员创造不像工厂生产产品,演一个成一个。当然,演员有的一进入创作就获得了角色的自我感觉。究其原因,是演员对角色有特殊感受,或是演员丰富的生活积累在角色身上的发酵的反映,使其“灵魂附体”,感觉到“我就是角色”。
  演员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必须和演员建起创作自信(“我就是角色”的信念)同步。但也有这样的情况,演员对角色创造有自信,导演、同台演员,观众不认可,这是因为主体创作与客观接受有差距,这就需要演员对获得的自我感觉进行全面的审视,结果往往是演员出了问题,他所获得的感觉是一种错觉,必须重新对角色进行分析、理解、匡正,把握正确的角色自我感觉,塑造舞台形象。
  四、在角色塑造中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
  从化妆造型、角色的习惯动作的、或声音语调、对手交流刺激反应中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是塑造角色的有效的途径。笔者曾在《抓状丁》中塑造“潘驼背”一角,便是从化妆中切入角色,产生了“自信”,找到了角色的自我感觉。由于自己对人物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性格特征等理解差异大,导致排练中难以找到角色的自我感觉。然而在化妆彩排时,从镜子中看到了一个背驼无赖、狡诘卑猥的痞子形象。突然看到这就是“潘驼背”,于是,角色好象是灵魂附体活了起来,找到了正确的角色感觉。再譬如;我在大型儿童音乐剧中饰演英雄少年“赖宁”,当接受创作任务时,由于年龄差异太大(近四十的人饰演十一二岁的少年),心理一直产生不了创作的自信。经过几次走排,我在声调音色上,寻找人物的年龄状态。经探索,从台词上得到了同台演员的认可,逐渐找到了角色的自我感觉,成功的完成了创作任务。又如著名演员古月,在塑造毛泽东主席时,从主席的习惯动作上(吸烟姿态,走路步态)切入,从主席的影视资料片中,照片画像中感悟,从主席的手式步态中观察并带着内心体验去摹拟。从而获得了角色的自信。栩栩如生的将一代伟人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亿万观众面前。
  演员获得角色的自我感觉是一种创作享受。既便若干年后,角色的台词可能记不清,但是人物的感觉却不会淡忘。因为一次创造,就是一次灵魂的触动,情感的升华。令演员终身难以忘怀。
  五、结束语
  角色的自我感觉是一种生理的、心理、既有此时此刻的特定表现,又带有长期生活积淀,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身心状态。这种感觉主要通过对角色对人对事的态度来表露。正确的角色自我感觉导致角色对人对事的准确态度,准确的态度可以唤起正确的角色自我感觉,两者是辩证统一。演员获得角色自我感觉与建立创作自信同步,而在表演时还需要自我监督(第二自我)。也就是说,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一方面要相信“我就是角色”,同时还要感觉到自己对角色的把握以及与观众交流的效果。这就是表演艺术的特点,也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令演员乐此不疲。
  (作者简介:赵宜炳(1956.12-),男,重庆梁平人,中共党员、中国戏剧文学会会员、中国儿童歌舞协会会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化厅戏剧创作先进工作者。四川省达县文化馆从事戏剧编、导、演及群文辅导工作,中级,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金奖。)
其他文献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存在能源结构欠佳、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层次较低,工业结构重型化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低与外部环境、教育教学改革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分析创业心理教育的内容与不足,并就完善这些政策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创业心理教育  一、创业心理教育和创业心理教育的产生  提到创业教育大概可以追溯到1983年美国德州大学开办的商业计划书竞赛。由此创业教育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我国创业教育研究来源于1989
在各个学校管理中,小学教师在整个教育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因此要全面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让他们发挥自身应该具有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中,仔细
在长白山保护区进行了三十多年野生动物调查研究的高级工程师朴正吉,自红松种子承包经营伊始,便克服了经费与人手不足的困难,坚持进行“过度采摘红松种子对野生动物影响”这个课题的独立研究。笔者先后组织北京林业大学徐化成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徐凤翔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汪松、沈孝宙、王瑛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郑易生,郑玉歆,胡小伟研究员,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杨世和以及其他学术界,环保界和媒体的人士赴长白山保护区实地
老有所养是每个公民所需要的晚年生活,也是我们社保工作者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让更多的人参加养老保险,让每一位公民能够安享晚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掌握现有知识,更要在知识学习中理解背后的人文精神.通过教学渗透人文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人文精髓,体会人文内涵,感悟人文实质,
种子落在了土里,长成了树苗,就不能随意的地移植,一动就不能成活.而人和植物不同.人是有脑子的,遇到事情是可以灵活处理的,一种方法不行就换另一种,总会有一种适合解决某个问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