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好处 自得神韵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成为了老师们关注的一大焦点。不少老师认为:新课程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但不好教。很多选文的篇幅都比老教材中的长,个性也更为鲜明,阅读教学不好把握,教学时间明显不够;一些长文只能“匆匆而过”,难以引领学生品读“神韵”……
  确实,新课程的选文篇幅明显增长,加大了阅读教学的“负担”。但这正是语文新教材的“亮点”——“读”应该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得到更多重视。“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进程。”《语文课程标准》正是以此为基点,力图弥补老教材中阅读及阅读教学明显不足的弊端。所以,新课程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切不可“匆匆”,而应更多“着力”,真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那么,如何解决“大阅读量”“高阅读要求”的矛盾呢?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必须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入手,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才可能让学生“读到好处,自得神韵”。
  
  一、教法改革是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阅读教学,重视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让自己的指导科学而有针对性。
  (1)备课要更加深入。不管是集体备课还是个体备课,都应摒弃备课的任务化、形式化。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彻底改变“只注重备教材,不注重备学生;注重备内容,不注重备过程”的积习,在备课上下更深的工夫。特别是不能单纯抄录教参,而要深入文本,反复朗读文本,与作者对话;要根据学生特点,把握深文浅教的目标。只有这样,老师才可能让阅读教学“量”“质”兼顾。
  (2)少析多读。教学中多分析可能对某些应试有利,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却未必。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我们应想方设法引导他们研读、琢磨课文,通过阅读和讨论,突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与积累的训练,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做到读书有自己的见解与感受,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
  (3)因文定读。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出于应试的需要,很多老师“自读课文当讲读课文教”“朗读齐读堂堂搞”,这种教法对新教材当然“不灵”,所以一些老师对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不太适应。其实,新教材的选文虽然长了,有个性了,但注重语言美、人性美和亲情美,更适合学生的阅读“口味”,关键是教学中应该“因文定法”。讲读、仿读、自读应明确,朗读、默读,速读、精读相结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学会享受阅读。
  (4)比较阅读。根据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和选文篇幅,我认为新课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使用比较教学法。或在单元导向课中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比较;或在课文教学中进行逐课比较;或对同一文体或不同文体就写作方法、选材组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或结合比较阅读的资料进行比较。这样可以让阅读更有效,也能让学生自然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
  (5)用好多媒体。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读”,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活化阅读的呈现方式,还可以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提升阅读教学的品质。用多媒体呈现阅读材料,不仅可以通过“新”来吸引学生,量也可以明显增加;更重要的是,新课程语文教材注重语言美、人性美和亲情美,多媒体的背景衬托和氛围营造更容易让学生在阅读中入境、入意、入情。
  
  二、学法培养是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持续提高,才能让阅读教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可发展性。
  (1)注重基本方法的指导。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主要不是靠参考书,而是靠读,那么,可以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通过多读少讲,在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是完全可以逐步做到的。所以,在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过程和方法,如精读和略读的把握、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训练朗读能力等。
  (2)鼓励自主阅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处,鼓励他们自主阅读,在教学中注重价值取向,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3)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读“大部头”。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经之路。
  (4)注重阅读“卫生”教育。现在学生面临的阅读环境是比较复杂的,不仅有影视等俗文化的冲击,应试教育的阴霾也让学生“读”得不堪重负。我在教学中感觉到,只有让学生养成“卫生”的阅读习惯,语文阅读教学才会有可持续性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读卫生书,卫生读书”,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书是值得阅读的,应该带着什么样的心理去阅读,应该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阅读时间。
  
  三、师生和谐互动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
  
  教与学是互动的,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要让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互动起来,必须创造和谐的教学关系。以下几点值得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引起重视:
  (1)以身示范。阅读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范读、带读,还要求教师自己真正爱好阅读、坚持阅读。“近朱者赤”,新教材承担着熏陶于无形的重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少一些“你们要……”,多一些“和我一起……”,这样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亲和力,更好地实现教学中的互动。
  (2)注重激励。在阅读教学中,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提倡积极评价,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通过多读,使读书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自觉需要,感受阅读的乐趣。即使学生读的书或方法“另类”,也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同时,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体现。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阅读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反映学生阅读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注重从多个角度激励。
  (3)不要总是“定目标”,应“少做题,多读书”。我认为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应注重真实的阅读。真实的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其实,教学一篇课文,究竟采用怎样的程序去教,先解决什么,以什么为突破口,不是单凭教师用过于烦琐的提问去完成的,有的老师认为新课程倡导“互动”,设计出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潜心领会文本”。但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不管是怎样的“提问”,都不是为了甩出一条缰绳拴住学生的情感、思维之野马,让一切“皆入我彀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读书”与“提问”的关系,提倡多读书,少提问。
  (4)正视现代传媒对阅读教学的影响。影视传媒不仅大量挤占了阅读的时间,也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影视快餐对文化阅读带来了挑战,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也应看到其中的机遇。如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教学比较材料,丰富和扩大了学生阅读视野等。所以,阅读教学中不应把所有的传媒排斥在外,而应“取我所需,为我所用”。
  读文本,学生才有机会真正地走进语文。老师的分析,或许精美,但呈现给学生的,是支离破碎的文本碎片,那算不上真正的语文。
  读文本,学生才有机会深入地品味语言。教材的文本,都是精选的语言的大餐,是语文学习中的“精粮”,老师反复消化之后喂给学生,可能就已成为半吸收后的垃圾,剥夺了本应属于学生的“消化锻炼”的机会,人为地淡化了深入品味的过程,即使再有营养,也食味索然。
  读文本,学生才有机会接受情感的熏陶。我们有些老师,总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难以操作,殊不知,有时是自己浪费了。一篇《春》,讲得再多,那种新、美、力也只能写在纸上。读着文本,学生才可能身心俱动,在新、美、力中飞扬……
  为了自由的课堂,为了学生的语文,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读读文本。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何敏芬.注重比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J].中国轻工教育,2004(3).
  [3] 郑玉群.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J].湖南教育,2005(11).
  [4] 胡金明,李林凤.少提问 多读书[DB/ OL].htttp://www.vastman.com/Articxue/
  yuedu/6975.html,2005-09-14.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梅田中学)
其他文献
在日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完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把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克服依赖思想,真正落实 “三变五让”,是实现当前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措施。为此,江苏省淮州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提出“问题引导、先思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指明了教改方向。笔者在此谈谈自
新课程改革实施业已多年,本人大大小小听了不少种类型、级别的语文课,有市级的,有县级的,校级的最多了。不要说用新课程标准来衡量,就是用老课程标准来衡量,能称得上好课的真是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教师素养普遍不高。  举例来说,有的老师没处理好知识呈现的层次,教学结构相当混乱;有的老师抓不住研讨的重点,游离课文,处处蜻蜓点水;有的老师是抓住重点了,可只擅长机械问答;有的老师口语表达能
现今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从词义解释到未知地点,到未知领域的知识,只要键入关键词,轻敲回车键,网络就会呈现出从几条到几百万条的相关链接,检索十分便捷。于是,身处网络时代的人们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有了百度、谷歌,还需要背诵吗?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语文教师必然给予肯定的回答。  诚然,如今需要检索相关资料信息的人,不再需要像以前纸质媒体时代那样皓首穷经地在故纸堆里,翻来检去。但是,网络搜索绝对替代不了背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性,越来越多地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朗读教学,特别是反复诵读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反复诵读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当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回旋着学生充满激情的诵读声时,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也就生成了。    关键词:诵读;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在各
儿子五岁,每天从幼儿园回家我都要习惯性地问一句:“你今天快乐吗?”他总是脆生生地回答:“很快乐!”很快乐,真好,如果问问自己,今天你快乐吗?也许我会有些迟疑,我不能确定是否快乐,因为单纯的快乐的感觉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家庭、社会责任的增加而渐行渐远……是谁,悄悄地拿走了我的快乐?  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责任感与使命感、自信与自卑感、压力与困惑感交织在一起。这些心理感受会依据每个人的经历、
摘要:本文就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悟性作了比较深刻的思考,即在科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在科学探究中,让学生领悟;在合作讨论中,帮助学生醒悟。笔者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悟性”的重要性,力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发掘学习潜能,增强实践能力,抓住学生心灵的闪光,达到心智的飞跃。  关键词:感悟;领悟;醒悟    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是人们对于自然奥秘、事物联系、语言内涵、生命价值等
课改以来的小语教材,往往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那就是按“主题”组织教学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制教学单元,构成一个在人文主题方面具有共同特色的相对统一的教学单元。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烦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指导思想。  那么在教材的这样一种呈现方式下,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符合教材编排特点的教学策略与
摘要:本文结合L大学实际情况,对2017—2019年“双一流”建设省级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展开分析,探究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促使学校用好管好“双一流”资金,服务好“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关键词:高校;“双一流”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对策  引言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
摘要:小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旨在教师通过一系列探索与研究,教学生学会倾听。通过创设情境,激活儿童思维,使学生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打造科学、高效的课堂,矫正学生不良的听课习惯,锻炼学生倾听的本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关键词:倾听;习惯;养成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学生要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首先要学会倾听。有关语言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
我到一所小学听了几节公开课,为其中两位教师精彩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而叫好。  案例一:某教师教学《向往奥运》(人教版)这一课,让学生朗读“我亲身体味到,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段话时,部分学生将“体味”一词读成了“体会”。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但有部分同学稍不留神读错了一个字……  生1:刚才有同学将“体味”读成了“体会”。  师:你听得可真仔细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