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习生动具体的数学知识。由此可见,在教学时,创设情境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好的教学情境可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应用和情感的陶冶起到一举多得的好效果。下面是本人就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谈几点看法。
一、教学情境创设,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也就是数学思维,它是指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思考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数学活动本身,确切的说,应当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也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实现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能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教学情境创设要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是保持兴奋状态
我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上课,由于情境驱使,学生兴奋不已,真到课展开时,学生情绪低落,反而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因此,情境教学创设要利于学生激发兴趣,能让学生时刻保持兴奋状态。例如“乘法分配律”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把学生分男、女两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计算。
男生算:65×17 35×17 女生算:(65 17)×17
得数一样,自然是女生快,男生不满,提出题目不公平。
师:再赛一次。
男生算:38×79 38×21 女生算:38×(79 21)
男生:(老师将题一展示,几位男生立即举手)我们已经算好了,是3800。
师:再等等,让他们做完行吗?
师:(待大部分男生完成后):刚才有几个男生算得特快,说说看,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我们算的是女生的题,反正这两题得数的一样。
师:还真的是这样的,其他的同学,注意了吗?我们最后赛一次,你们任选一题。
师出示(1)37×42 63×42 (2)(37 63)×42
全班同学们都选了(2)算。
师:你们怎么算得那么快?
生:我们都选了(2)计算。
师:你们为什么要选择(2)计算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这几组特征,再引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学习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三、创设悬念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引入新课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想揭秘的问题意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老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教材要求学生学会分类统计。有的老师设计成:将例题情境调整为小猴子背水果组织教学,情境中有一只马虎小猴,背着一袋水果(袋里有一个洞),里边有梨子、苹果、桃子各若干个,到了目的地,所有东西都丢光了,问学生这只小猴子背的有哪几种水果?各有几个?学生一时无法说出结果,一致认为教师的课件放得太快,要求再看一次,可是等教师再放一次后,结果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为什么课件放慢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呢?学生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学生去小组合作商量。此时,教师组织学生研究怎样才能解决问题时,学生思想集中、讨论热烈。经过大家的努力,方法终于找到了:一个人统计一种水果,或者一个人用分类做记号的方法进行统计。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的。
四、创设教学情境应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唯物辨证法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指导与帮助正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下,才可能较好地创设情境并把握课堂。所以在创设情境教学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数学知识结构,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情境的创设,不能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同样的情境,因学生的不同,情境的创设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尽可能利用突发的、即席的、真实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最能引起学生注意。
“创设教学情境”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但必须避免形式化倾向,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杨埠中心小学335100)
一、教学情境创设,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促进学生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也就是数学思维,它是指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思考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数学活动本身,确切的说,应当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也就是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特别是非实现问题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能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教学情境创设要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学习是保持兴奋状态
我经常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上课,由于情境驱使,学生兴奋不已,真到课展开时,学生情绪低落,反而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活跃。因此,情境教学创设要利于学生激发兴趣,能让学生时刻保持兴奋状态。例如“乘法分配律”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把学生分男、女两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计算。
男生算:65×17 35×17 女生算:(65 17)×17
得数一样,自然是女生快,男生不满,提出题目不公平。
师:再赛一次。
男生算:38×79 38×21 女生算:38×(79 21)
男生:(老师将题一展示,几位男生立即举手)我们已经算好了,是3800。
师:再等等,让他们做完行吗?
师:(待大部分男生完成后):刚才有几个男生算得特快,说说看,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我们算的是女生的题,反正这两题得数的一样。
师:还真的是这样的,其他的同学,注意了吗?我们最后赛一次,你们任选一题。
师出示(1)37×42 63×42 (2)(37 63)×42
全班同学们都选了(2)算。
师:你们怎么算得那么快?
生:我们都选了(2)计算。
师:你们为什么要选择(2)计算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这几组特征,再引出乘法分配律。整个过程中,学习情绪非常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三、创设悬念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引入新课
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想揭秘的问题意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老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教材要求学生学会分类统计。有的老师设计成:将例题情境调整为小猴子背水果组织教学,情境中有一只马虎小猴,背着一袋水果(袋里有一个洞),里边有梨子、苹果、桃子各若干个,到了目的地,所有东西都丢光了,问学生这只小猴子背的有哪几种水果?各有几个?学生一时无法说出结果,一致认为教师的课件放得太快,要求再看一次,可是等教师再放一次后,结果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为什么课件放慢了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呢?学生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学生去小组合作商量。此时,教师组织学生研究怎样才能解决问题时,学生思想集中、讨论热烈。经过大家的努力,方法终于找到了:一个人统计一种水果,或者一个人用分类做记号的方法进行统计。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的。
四、创设教学情境应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唯物辨证法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指导与帮助正是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下,才可能较好地创设情境并把握课堂。所以在创设情境教学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数学知识结构,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情境的创设,不能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同样的情境,因学生的不同,情境的创设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尽可能利用突发的、即席的、真实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最能引起学生注意。
“创设教学情境”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但必须避免形式化倾向,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自身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杨埠中心小学3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