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支架练语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zhongyu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用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但我们不能生硬地练、机械地练,而需要结合课文内容选择适切的支架,让学生练有抓手,练有梯度,练有根基。结合《枫树上的喜鹊》一文,教师分别从选择支架、搭建支架、扣准支架、筑牢支架四个维度出发,为学生创设扎实的语言实践平台,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整体把握;扣准支架;训练语言;练有梯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68-02
  最有效的語文课堂,是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获得言语智能的生长,形成全新的体验。教师需要利用言语支架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高效发展。很多时候,语文课堂对言语的关注并不少见,但学生言语能力还是停滞不前,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教师对支架的运用还不到位。笔者就以统编教材《枫树上的喜鹊》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一、整体把握,在细读中选择言语训练的支架
  所谓言语支架,就是文本语言中最具有典型价值的语言范式和结构,有的贯穿于文本的内在框架之中,有的散落在文本表达的细节之中。要想精准而快速地提炼出言语训练的支架,就需要引领学生在文本细读中整体把握、甄别对比。
  就以这篇《枫树上的喜鹊》为例,课文中就蕴藏着两处较为经典的言语范式:第一处是运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话,第二处是喜鹊阿姨与喜鹊弟弟的两次对话。之所以选择这两处典型句式作为这篇课文语言训练的重点语段,主要在于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在正式文本阅读时首次接触的,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强烈的陌生感。其中,第一个句式采用了并列关系,且是三个“一会儿”的连续运用,对二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训练价值;第二个句式主要是人物对话,也是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时能力缺失之处。
  教师紧扣课文自身所裹挟的言语训练价值资源,并融合学生原始的语言经验,开掘出适切的言语训练支架,引领学生从教材文本扩展到实际生活,逐步学会独立表达,从而构建出以文本典型句式为支架的语用训练课堂,为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拓展转移,在模仿中搭建言语训练的支架
  言语训练本身就是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操练。如果说言语训练的终极目标是铸造学生的语言大厦,那么引领学生一步步去完成的方法和路径就是建筑这座大厦的施T图纸。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独立表达具有较大难度,教师要从典型的言语形式人手,搭建支架,让学生借助言语支架不断攀登。
  教学《枫树上的喜鹊》时,教师就进行了这样的支架搭建:对于第一处训练点,首先指导学生先锁定语段,然后在多次朗读中聚焦核心语句,并圈画出三个“一会儿”,提炼出语段的句式框架;随后,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省略号,拓展梳理出“搭窝、飞行和捉虫”等活动,并相机组织学生围绕着“喜鹊弟弟还会学些什么”这个问题,进行拓展性说话练习。对于第二处训练点,教师先进行过渡:“小喜鹊学得很认真,时间匆匆而过,月亮婆婆来到了夜空,此时它会怎么认识月亮呢?”再引领学生紧扣课文中的语段进行拓展性训练:“喜鹊阿姨一开始‘鹊!鹊鹊鹊!’是什么意思?喜鹊弟弟快乐回答‘鹊!鹊鹊!鹊鹊鹊!’代表了怎样的意思呢?”利用课文中的语境和格式,让学生进行拓展性想象说话。
  从这一板块的教学来看,言语支架的搭建和运用,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感知品味语言、内化悦纳语言、表达倾吐语言的过程。当教材中文本语言的内在形式被不断强化的时候,学生个体的表达习惯、表达意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从而生发出全新的语言范式。
  三、角色置换,在体验中扣准言语训练的支架
  言语支架是根据作者的表达意图搭建起来的方法支架,能够给学生提供精准的写作知识和实用的方法,让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建构联系。言语支架的训练指向一旦不同,就会使得学生的语言学习的方向也完全不同。
  如教学课文中喜鹊阿姨教喜鹊弟弟学习拼音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6~8自然段;然后师生对演朗读,并相机邀请两名学生模仿喜鹊弟弟,模仿“鹊!鹊!鹊!”的声音;之后,教师追问拓展:“除了课文中的a、o、e之外,他们还可能会学到什么呢?”学生尝试以发散性思维的方式进行想象:如果喜鹊阿姨是在教学数学,这声音可能是_________;如果喜鹊阿姨是在教英语,这声音可能是___________;如果喜鹊阿姨是在教音乐,这声音可能是____。这样搭建支架,内容好像是拓展了,学生的内在思维好像也被激活了,但文本语言内在节奏和主体性意蕴却被完全破坏了,言语支架也完全成了一种摆设。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的修改。
  自主找找:看看喜鹊阿姨是怎么教喜鹊弟弟学拼音的。学生自由朗读,自主寻找相关语段。
  角色对对:邀请学生来做喜鹊弟弟,再现课文中的内容,将角色所传递的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再现出来。
  巧妙变变:改变喜鹊阿姨教的方法,比如:“鹊!鹊!鹊!鹊!鹊!鹊!”教师先读得极富节奏感,铿锵有力。“如果你是喜鹊弟弟,你会怎样来学习呢?”教师再让学生轻轻地、柔柔地朗读。
  这样的修改,不仅借助于课文中的内容进行了语言范式的感知与训练,同时为学生自主性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可见,言语支架的创设必须要充分落实文本载体的价值意蕴,以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学情调整,在转化中筑牢言语训练的支架
  言语训练支架的构建不仅仅需要紧扣文本的内容和主题,同时还需要聚力在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积极协调语言运用和表达思维之间的共性发展,真正为提升学生内在的表达素养奠基。如课后思考练习题中的想象写话“喂虫子”,也是借助支架推动学生言语训练的版块,旨在激发学生大胆想象的空间,并学会与感叹号合用来表达情感。
  教师可进行语言渲染:“小喜鹊美美地睡了一觉之后,第二天发生了什么呢?原来喜鹊阿姨找到一条虫子并带了回来。站立在窝边上,喜鹊弟弟一直‘鹊,鹊,鹊鹊鹊鹊!”地叫个不停,这是在表达什么呢?当喜鹊阿姨将虫子放在喜鹊弟弟的嘴巴里时,它叫起来‘鹊,鹊,鹊……’义是在表达什么意思呢?”这一部分的教学,笔者采取了尊重文本、尊重学生、适度引导的方式。首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三个惊叹句,在文本朗读的过程中,猜测喜鹊弟弟在看到虫子时的心情,并组织学生尝试以自己猜测到的着急、兴奋之情来朗读文本。紧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探究喜鹊弟弟内心的想法,即着急的内心活动、兴奋之情具体是怎样的。教师先不让学生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将这些想法所包含的意思再次通过朗读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层次的朗读就不仅仅是展现内心的一种符号或者方向,而是由具体的认知体验来具化角色的内心世界。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将内心的体验撰写在横线的空档处,进行交流反馈,并从想象合理、书写工整、标点正确的角度进行评价。
  在这段文字中,惊叹号的使用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的难点。在这篇课文语境的感知下,学生认识到文中的惊叹号表达的是着急的心情,这就给中下水平学生的写话指引了方向。但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也有着迥异的思维方式。经历上述板块的教学,学生获取的不再仅仅是言语形式和结构轮廓,更获得了自主性认知体验的广阔天空。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要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但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枯燥生硬的训练上,而需要合理地运用言语训练支架,促进学生言语智能在表达实践中快速生长,从而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这是高效阅读教学的体现。管建刚老师执教《滴水穿石的启示》时,从启示入手,以“欲言”收尾,随篇而变,创新分层,回旋往复,重中取重,紧扣主旨,质疑文本,使阅读教学指向了写作,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瞻前顾后;随篇而变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70-01  
[摘 要]对比式阅读策略已然成为群文阅读和主题阅读的重要方法,是引领学生阅读思维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推手。但基于文本内的,对素材内容、语段结构、写作方法进行对比的策略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关注。事实上,践行文内对比法更能深化文本细读,能更好地揣摩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表达匠心。提出要整体把握,在一度对比中明晰作者选材艺术;层次递进,在二度对比中感受表达侧重智慧;深入细节,在三度对比中积累人物刻画方法,真正促进学生
[摘要]神话故事具有神奇的想象的特点。借助想象,引领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是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大胆想象,进行语言表达训练,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神话故事;想象;言语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2-0070-02  《女娲
[摘要]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阅读怎么会是创作呢?当阅读中产生了问题,解决了,并把它写出来了,阅读就是创作。教学人类第一首诗《弹歌》,教师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逐步认识这首诗歌,并朗读诵读、理解诗意、探索创作,使学生明白诗人有独特的创造力。这样的教学,不是读读背背古诗所获得的枯燥的词句、抽象的意义,而是体会到诗歌是情感的流淌、表达的灵动,从而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要具有鲜明的文体意识。教学小说《冰项链》一文,教师根据单元语文要素确定教学目标,依照文体特点选择教學内容,遵循阅读心理规律课内外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沉入文本,领悟这一类文本的写作特点,而且让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策略,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说类文本;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片段教学”是一扇探看教师综合素养的小窗,也是一种特别的对话。让片段教学出彩离不开教学实践的主阵地,更离不开“三重对话”:与理论的对话——提升理念,与文本的对话——解读文本、设计方案,与现场的对话——展示风采。落实好这三重对话,便能让片段教学出彩。  [关键词]片段教学;技能大赛;对话;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摘 要]进入中高年级之后,语文教材中借助人物阐述道理的文本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一类文本在借人物言行就事阐理的过程中所蕴藏的材料选择、材料处理、语言运用等表达智慧,都值得学生深入探究。提出要紧扣挫折,在一波三折中梳理情节发展;依托中心,在搜寻排列中感知选材智慧;洞察写法,在画面补充中再现言行细节;前后对比,在数据罗列中感知精神品质,以助推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生长。  [关键词]梳理情节;感知选择;再
[摘要]汉字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教学汉字,不仅要教给技能,更要从中渗透文化。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贝”的故事》一课为例,浅析借助拓展学习,推促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具体策略为察汉字之形,勾勒汉字画面;析汉字之理,演绎汉字故事;拓汉字之蕴,丰富汉字文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汉字教学;文化传承;拓展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在语文课上,“写”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这里也包含随堂写话。但翻阅高年级学生的随堂写话练习本时,我竟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作品。究其根源,问题在于一个“随”字。随文写话,绝不是随便写写。高年级学生的写话,若流于一个“随”字,则无法达到加深理解、提升写作水平的效果。若无效果,不如不写。  针对这一问题,我通过探索,找到了一些方法,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整理成
[摘 要]古诗《元日》是一首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的好诗。对这首诗的教学,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这首诗特有的意蕴展开教学。在教学中,要把握学段目标,定基点;要探寻学生能力的生长点,确定内容取舍;要以生为本,重诗意的建构。这样才能让学生感悟诗韵,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诗韵 研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