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五则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ai0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棚
  位于半山腰处的石棚,是从山体内向外延伸出一块微上翘的平石形成的,厚度像一棵长足了个儿的白菜。石棚两面靠山,其余洞开,石面随山势微倾,可容十几个人站立。连云港界内,有此景象的只有石棚山,山也因石棚得名。坐石棚下,可听松涛,可观溪流,遗憾的是不能远眺。石棚的对面,凹一条峡谷又起一座高山。满目都是翠色。
  宋代石曼卿做海州知府时,常从海州镇远楼东城门出城,读书于石棚中。石棚标注曰石曼卿读书处,鼓励读书人发奋努力,是为佳话。
  石棚山周围坐落着孔子攜子路和颜回望海的孔望山和有远古摩崖石刻的锦屏山。宋时,登山顶可观东海波涛,听浪激水岸。出城门便有世外桃源,石曼卿读书带着诗意。明朝时海水退远,听不见波涛起伏的轰响,也看不见海潮掀起的巨浪了。石棚山怪石嶙峋,仔细观看,飞马,雄鹰,奔兔,各逞姿态。自山门一段石铺小路蜿蜒进入,过溪水桥,右拐,一巨佛手般的大石耸立山旁,令人不由不生虔诚之心。
  河豚
  常听说“拼死吃河豚”,想来河豚鱼的滋味是鲜美无比的了!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似乎是古来就有的明证。
  小时候,听说过有一家人捡破烂的时候捡到了一堆河豚鱼的卵,吃了,然后这一家人都死了,当时感觉很悲哀。又听到捡鱼卵的地方离我家不远,担心起来,默念千万不要再有,再被人捡去吃了!
  其实,我们这里根本就不产河豚。只是大人们担心我们感到饥饿,捡到了吃的就往嘴里塞,编个谎,吓我们罢了。那个谎言让我畏惧河豚好多年。
  第一次吃河豚是在一家小店里。红烧,厨师说他有证,可以放心食用。吃了果然没事。什么滋味,已经一点也记不起来了。
  之后又吃过几次,也都忘了。
  前一段日子,朋友请我吃饭,鱼又是河豚,比我以前吃的都大,也是红烧,只嚼了一点鱼皮,毛拉拉的,就停了箸。没有觉得河豚有什么上好的滋味。
  我觉得河鲜最美美不过鲫鱼。至于长江鲥鱼、珠江鲥鱼就是不同地域的刀鱼,肥厚有余,鲜美不足,比通常刀鱼价高,不能尽兴不说,鲜味也逊色很多。
  河豚既不鲜美,肉质也不紧密,汪曾祺先生说他在江阴上学知道河豚而没有去尝是一件憾事。不尝也罢,没有什么滋味的。
  我现在理解了什么叫拼死吃河豚,在于它的毒,平常人家不会拾掇,弄不好会出人命,只能求助于厨师,就显得奇了。
  对于吃食,适口乃贵,稀饭馒头就萝卜干吃得舒服。猎奇的心理实际上是对食物的一种浪费和对奢望心好奇心的过度求全。费了周折,花大价钱买的,再不好吃也得食罄啖尽,于脾胃没好处的。
  家乡的豆腐
  昨天日照岚山的表妹春林来看我,带来了老家的豆腐。中午做白水煮豆腐,想起了朱自清笔下冬天的豆腐:“外面寒风凛冽,室内的炉火上一个白锅里煮着白嫩嫩的豆腐,热气腾腾的弥漫着,孩子们的眼睛看着我的筷子从锅里夹起来的豆腐,盯着我的筷子把豆腐放在酱油碟子里蘸一下,盯着我的筷子把豆腐放进他们的小嘴里……”那大概是汪曾祺先生所写《豆腐》里的江南嫩豆腐,水分比较大。老家的豆腐是地地道道的北方豆腐,水分少,显得结实。
  老家的豆腐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不知道。只知道这豆腐除了豆腐味,纯净得没有夹杂一点其他的味道。父亲曾经对我说过:“千滚的豆腐,万滚的鱼。”老家的豆腐是经得起炭火的百般熬煮的,越煮越嫩。
  我们家做豆腐好像只有两种最简单也最被喜欢的方法。一个是酱油豆腐,也只有用老家的豆腐做起来才可口,才鲜美。别的地方的豆腐就不是那个味儿。把豆腐切成半指厚的方块,洗好的虾仁连同切好的葱花在油锅里焌一下,倒入一大锅白水,加盐和酱油,豆腐放进去,盖上盖子,尽情地煮。一直煮到豆腐变得柔软弹性十足。堪比蒸鸡蛋羹。
  另一种吃法更简单。豆腐大块切了,入水煮软就可以。蘸料的配制——大葱鲜虾皮一两个红辣椒,都斩得细碎,酱油浸泡一会儿,就可以吃。如何配,我父亲是高手,咸鲜味厚。这几天吃中药,需要忌口辛辣,我还是没忍住,朵颐了一顿,大快我心。
  也喜欢吃四川豆腐脑,麻婆豆腐。但是一说起让我唾液涌起的,还是家里的酱油豆腐和白水豆腐,制作方法简单,吃的都是豆腐的本味,也是家的味儿。
  油痴子
  我很喜欢吃油痴子。过节时,好像是在春节前后,母亲就会做。
  我们把两种食品都叫做油痴子。一种是肥猪肉炼油剩下的渣子,另一种是用糯米面包馅的小饼放油锅里炸出的金黄小吃。
  馅料一般都是芝麻糖的,也有人家用的是红豆泥。炸好的油痴子放在碗里,母亲就会反复说,小心热,把嘴烫了。我们家都用芝麻糖做馅料,没有用过其他的馅料。热的油痴子里面流淌的是汁液状的芝麻糖。
  糯米面生用,冷水和面香糯味美。南方,饭店里所用均是烫面,口感就不如冷水的好。一咬,拉出长长的丝来。
  中秋刚过,不知怎地就想起了这个!
  九纹龙史进
  我对史进的好印象是来自于他的一句话。
  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为了避高俅的陷害,带着母亲离开汴梁去延安府讨生活,向晚来到史家庄。母亲因劳累犯心疼病,承史太公之情住下。
  第二天,王进“见空地上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七八岁,拿条棒在那里使。”王进看了他使棒,失口道:“这棒也使得好了。只是有破绽,赢不得真好汉。”这一句话把毛头小子惹火了,非要和王进比试比试……王进只用了一棒,史进就棒也丢了,人也倒了。
  史进立马拜倒曰:“我枉自经了许多师家,原来不值半分。师傅,没奈何,只得请教。”
  真是好一个“没奈何”。大凡具有英雄气概的人都是有点傲气的,真正使他们成为英雄的也正是他们自己,那就是意识到自家不足,马上就去向更高的人学习——“师傅,没奈何,只得请教”,把真本领掌握住,那也是做得起英雄豪杰起码的资本和素质。
  把不如人讲出一万条理由的人,不是勇者,也难英雄豪杰得起来。
  编辑:刘亚荣
其他文献
目前厚皮甜瓜推广的品种大多数只适合春季栽培,少数品种可春秋季兼用,但秋季的表现较差,主要表现在抗病性差,不易结果,品质变差,不耐贮运等方面。为此,本所开始注重秋延后栽培专用甜瓜品种的选育,2001年秋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新组合,通过几年的试验,2004年10月通过国家级鉴定,定名为“海蜜4号”。开发推广秋延后栽培专用甜瓜品种,可促进厚皮甜瓜秋季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填补深秋初冬季节商品甜瓜市场供应的
摘 要: 近些年,植物基因组学研究发展迅速,已进入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新阶段,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西瓜、甜瓜和黄瓜是葫芦科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初步成果。综述了近几年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方法如表达序列标签(EST)、TILLING技术、DNA芯片和RNA干涉(RNAi)等在西瓜、甜瓜和黄瓜上的应用概况,并展望了未来葫芦科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发展趋势。  
为了推动全国西瓜甜瓜产业绿色发展,全面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以西瓜甜瓜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并纪念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会活动开展60周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专业委员会发起主办并与有关单位协商,以“产业绿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科研生产协作,提升质量效益。”为主题,兹定于2019年8月在新疆昌吉召开“全国西瓜甜瓜产业绿色发展观摩研讨会暨全国西瓜甜瓜科研生产协作活动60
我要三把锄头、五把镰刀、一只筢子  其中一把锄头是陶潜戴着月亮扛过的  要水牛一头,羊一群,五六十只  牛是杜牧在清明雨中看到的牧童骑的那头  要庄稼地三亩,可种玉米、豌豆和高粱  三千豌豆里要有一位清纯的豌豆公主  要有茅庐三间、瓜棚一处、菜园一畦  菜园里长着茂盛的后庭花  屋里要有蟋蟀,十月时到我床下  田里要有蚱蜢,冬天跳进济慈的炉火里  这些都没有,就讓我借孟郊的驴子骑上  至少,有路可
齐白石老人一身中式打扮,拄着根很漂亮的杖,胸前戴一枚小葫蘆,葫芦也常在白石老人的画里出现。葫芦发音接近“福禄”,其意义便在这里,如果再画几只小蜜蜂,那便齐全了,是福禄甜蜜。人生在世,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中国画重境界,也重寓意,一幅画,挂在家里让人有美好的想象,这便是画家们的某种追求。这让我想到欧亨利的那篇短篇小说《最后一片绿叶》,艺术家应该向这篇小说中的那位“画家”学习,为了人间的美好,多用自己的
从红尘滚滚的城市一头来到陕北的某一个村落,倘若是冬天,你会觉得荒凉并不可怕。路过一个村口,一片只剩秸秆和枯藤的田间,没有什么可以遮住阳光,大地在繁华落尽后,原貌在阳光下坦坦荡荡。这时的天地,是没有欲求的世界,是灵魂回归到肉体的出发地。这是本能的回归。一个季节在色衰之后,这个状态就是必然的归宿。  冬村,阳光和北风不停地汲取欲求的颜色,不停地琢磨叶子的锐角。这样,冬村的轮廓在两个节气过后,逐渐成形了
摘 要: 西瓜是开封市的传统特产,种植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近年也常遭受价低滞销的困扰,2013年开封西瓜再次出现了价低卖难现象,影响了农民收入。西瓜滞销虽然存在天气影响等一些客观原因,但也暴露出开封市西瓜产业发展存在的瓶颈和问题。本文通过对西瓜价低滞销的原因分析、各地成功经验的借鉴来探讨重振开封西瓜的措施,使“汴梁西瓜”品牌更加响亮,瓜农收益更高。  关键词: 西瓜;
唐立梅,保定蠡县人,1981年出生,浙江大学地质学专业博士后,现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我国首位乘“蛟龙”号潜入大洋深处的女科学家。先后荣获“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联合国妇女署与网易举办的“女性传媒大奖”、“首届浙江最美科技人”等荣誉或称号,入展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新中国百位女性第一与中国梦”展览。  2017年11月8日,一艘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轮船“雪龙”号从
王毓洪,男,1968年7月出生,硕士,高级农艺师。现任宁波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中国园艺学会长江蔬菜协会理事,浙江省园艺学会理事,宁波大学科技学院兼职教授,浙江万里学院创业导师,宁波市新农村建设顾问团专家,《宁波农业科技》编委,宁波市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08年任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浙江宁波综合试验站站长。  一直从事瓜菜育种、引种、栽培技术研究与科技成果推广工作,重点开展甜瓜、瓜类砧
我们大多数人都曾经、或正在为瓜菜色彩和瓜菜色彩搭配问题所困扰:爱生活的绘画,如何画出色彩明艳的瓜菜的画?怎样通过瓜菜色彩打造自己高雅的生活品味?  为此,很多人都在问:“有没有能迅速掌握瓜菜色彩诀窍的工具书卖?”不得不遗憾的说,瓜菜色彩是一种个人化的生命体验,尽管有诀窍,但并非时时处处都应验;人们苦苦研究瓜菜色彩规律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时至今日,人们仍然为瓜菜色彩是什么以及瓜菜色彩怎么搭配才好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