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照高职语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分析高职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改变目前学生被动学习、厌倦学习甚至放弃学习现状的根本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从理论角度看,兴趣与热情是学习的心理基础;从实践中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聚精会神,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主动完成学习任务;2.兴趣和热情可以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促进学生努力学习;3.兴趣和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己,培养自主创造能力。只有解决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问题,才有可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其他高层次目的。
语文教学界的历次教学改革,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改观点,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供师生合作的课堂氛围,采取有益有趣的教学形式,多方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尽可能使学生在愉悦情绪的支配下,轻松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情绪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高职学生情绪化特征明显。从生源上看,由于这个层次的学生大多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上较为失败,因此语文学习情绪比较消极,这些消极因素长期给其以不良的心理暗示,进而使其产生畏惧和厌倦学习的心理,把学习看成是苦差事。有的学生表现为上课漫不经心、小动作不断,有的表现为不愿完成作业,更有甚者一听到要上语文课就立刻产生厌烦情绪,上课睡觉甚至逃课,有这样的表现,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究其成因,大多在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遭受的种种失败和打击。他们很少或根本没有尝试到语文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很少或根本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赞许。教材的乏味、教师的不平等对待、同学的轻视、家长的逼迫等,都伤害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绪,导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科之间的情绪对立,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障碍。要克服这种现象,就要从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入手,积极营造师生相互交流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培育成功感,调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从教师角度看,创设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师生的平等交流、对学生的鼓励与宽容、对学生自尊的保护、对课堂有效秩序的维护和对教学内容相关情景的恰当设计等。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在师生地位不平等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一定听得津津有味的教与学游离的现象。它的根本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有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老师的严格控制下。这种忽视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造成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致使学生的接受情绪低落,学生必然会感到单调、沉闷。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知识要点和能力培养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只是在设计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要有准确认识,对课文要有透彻把握,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计要有难度上的梯次区别,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要把课堂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等巧妙的设计到问题中,有时还可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经过师生互动,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师教得得心应手。这样就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有了收获,体验到成功,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三、以多种多样的教法诱发兴趣,提高热情
虽说教无定法,但却有判断优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看它是否适合学生。语文教学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找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皆可为我所用。从目前学生的实际状况看,不拘于一种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才能起到激发学生长期兴趣的作用,提高其学习热情。如讲与练的结合、游戏方式的采用,可以寓教于动,化枯燥为乐趣;一些问题点较多的课文,可以采用讨论式或者点拨式的方法来处理,效果较佳;课堂上还可以开展各种竞赛,如记忆比赛、速读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有些课文还可以分角色朗读,甚至进行课本剧表演。这些做法能够综合调动学生的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运动记忆及情绪记忆能力,全面激活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忘记学习的困难和疲劳,提高学习主动性。
四、更新教学手段,提升兴趣、巩固热情
心理学家认为,使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种播发者和接收者的编码、译码、再编码、再译码的信息加工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视觉感知和视觉记忆能力提高,而听觉感知和听觉记忆能力有所减退,老师的教学就要通过声音和视觉图像的结合,恢复和发展学生有所减退的听觉感知和听觉记忆能力。教学过程是刺激——反应的过程,如果一味应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互联网等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及记忆能力,经过信息刺激的反复作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良性反应。同时,新手段的综合使用还可节省大量的时间,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直观化,改变课堂教学“慢”、“差”、“费”的状况,加快节奏、增长容量,符合青年学生追求高效率的心理需要,巩固其学习热情。
五、尽力拓宽视野,发展兴趣,培育热情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材范围内,不把教学内容与广阔的社会现实、丰富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学生如果觉得所学“无用”,将极大的挫伤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扑灭其学习热情。教师应尽量把语文教学之手伸向课外,利用好课外活动这一发挥学生特长的广阔天地,尽量把学生的眼睛引向课外,鼓励他们在课外多看书、看好书,鼓励他们在课外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力。当学生用在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作文历来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可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学生对作文这个非常个性化的学习环节产生了错误理解。他们认为作文是给别人看的,是假话、套话,时间久了,自然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自然会写出很好的文章,写作的自信和欲望也会大大的提高,由此带动起学习热情。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极大的体现在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习兴趣上。
总之,高职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培养师生合作学习的心理情感基础,尽快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培育学生积极情绪和学习兴趣上的主导作用,营造学生乐于学和教师乐于教的双赢局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终为社会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目的。
(王生雨,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语文教学界的历次教学改革,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改观点,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提供师生合作的课堂氛围,采取有益有趣的教学形式,多方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尽可能使学生在愉悦情绪的支配下,轻松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情绪
情绪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分,高职学生情绪化特征明显。从生源上看,由于这个层次的学生大多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上较为失败,因此语文学习情绪比较消极,这些消极因素长期给其以不良的心理暗示,进而使其产生畏惧和厌倦学习的心理,把学习看成是苦差事。有的学生表现为上课漫不经心、小动作不断,有的表现为不愿完成作业,更有甚者一听到要上语文课就立刻产生厌烦情绪,上课睡觉甚至逃课,有这样的表现,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究其成因,大多在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遭受的种种失败和打击。他们很少或根本没有尝试到语文学习的成功和快乐,很少或根本没有得到过老师的赞许。教材的乏味、教师的不平等对待、同学的轻视、家长的逼迫等,都伤害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绪,导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科之间的情绪对立,造成学生的学习情绪障碍。要克服这种现象,就要从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情绪入手,积极营造师生相互交流的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培育成功感,调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从教师角度看,创设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的主要因素有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师生的平等交流、对学生的鼓励与宽容、对学生自尊的保护、对课堂有效秩序的维护和对教学内容相关情景的恰当设计等。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习兴趣
在师生地位不平等的教学模式下,往往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不一定听得津津有味的教与学游离的现象。它的根本弊端在于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有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老师的严格控制下。这种忽视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造成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致使学生的接受情绪低落,学生必然会感到单调、沉闷。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知识要点和能力培养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只是在设计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要有准确认识,对课文要有透彻把握,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计要有难度上的梯次区别,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悦。要把课堂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等巧妙的设计到问题中,有时还可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经过师生互动,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教师教得得心应手。这样就使大部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有了收获,体验到成功,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三、以多种多样的教法诱发兴趣,提高热情
虽说教无定法,但却有判断优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看它是否适合学生。语文教学界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找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皆可为我所用。从目前学生的实际状况看,不拘于一种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才能起到激发学生长期兴趣的作用,提高其学习热情。如讲与练的结合、游戏方式的采用,可以寓教于动,化枯燥为乐趣;一些问题点较多的课文,可以采用讨论式或者点拨式的方法来处理,效果较佳;课堂上还可以开展各种竞赛,如记忆比赛、速读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有些课文还可以分角色朗读,甚至进行课本剧表演。这些做法能够综合调动学生的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运动记忆及情绪记忆能力,全面激活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忘记学习的困难和疲劳,提高学习主动性。
四、更新教学手段,提升兴趣、巩固热情
心理学家认为,使用语言交际的过程是一种播发者和接收者的编码、译码、再编码、再译码的信息加工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视觉感知和视觉记忆能力提高,而听觉感知和听觉记忆能力有所减退,老师的教学就要通过声音和视觉图像的结合,恢复和发展学生有所减退的听觉感知和听觉记忆能力。教学过程是刺激——反应的过程,如果一味应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互联网等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及记忆能力,经过信息刺激的反复作用,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良性反应。同时,新手段的综合使用还可节省大量的时间,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内容直观化,改变课堂教学“慢”、“差”、“费”的状况,加快节奏、增长容量,符合青年学生追求高效率的心理需要,巩固其学习热情。
五、尽力拓宽视野,发展兴趣,培育热情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教材范围内,不把教学内容与广阔的社会现实、丰富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学生如果觉得所学“无用”,将极大的挫伤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扑灭其学习热情。教师应尽量把语文教学之手伸向课外,利用好课外活动这一发挥学生特长的广阔天地,尽量把学生的眼睛引向课外,鼓励他们在课外多看书、看好书,鼓励他们在课外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理解力。当学生用在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作文历来是学生最头疼的事,可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学生对作文这个非常个性化的学习环节产生了错误理解。他们认为作文是给别人看的,是假话、套话,时间久了,自然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引导他们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自然会写出很好的文章,写作的自信和欲望也会大大的提高,由此带动起学习热情。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极大的体现在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习兴趣上。
总之,高职语文教学迫切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培养师生合作学习的心理情感基础,尽快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培育学生积极情绪和学习兴趣上的主导作用,营造学生乐于学和教师乐于教的双赢局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终为社会输送合格建设人才的目的。
(王生雨,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