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浅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k12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独特体验,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创造性地对书面符号进行感知和理解并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预期阅读目的的真正有效的阅读活动。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却总是习惯于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我们每天的讲话内容记录下来,然后翻来覆去地背得滚瓜烂熟,以期在历次考试中取得高分。我们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推理和交流,我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并得到提高和进步。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没有尊重学生的意见,更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我们没有给学生公平、严格而诚恳的评价。这就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严重弊端,它所造成的后果是长期而严重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效率低下,效果不显著。
  2、课堂教学的枯燥与呆板,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思想性与审美性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有效地体现。
  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蛰伏状态,有相当多的学生错误地认为他们缺乏自主阅读并学好语文的能力,甚至以为自己将永远无法获得这种能力,因此,有许多人就会停止努力,直到最后完全放弃。而个性化阅读却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高度情绪化的氛围,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地、高度热情地去阅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等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头脑中的“第二文本”。个性化阅读的关键是学生独立自主地感悟。感悟是学生独立研究文本的学习行为。由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不同,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尤其表现在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上。
  比如: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对小小说进行个性化专题阅读时,做了这样一个游戏,他说:“《德军剩下的东西》这篇小小说的结尾被我删掉了,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给它加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结尾呢?”接着,学生就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答案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的学生甚至说要杀回柏林去报仇。最后答案集中到两点上进行辩论,有的学生从情节入手,认为:他们彼此认出了对方,但他们却假装不认识,女人离开男人后就自杀了;或者直接模仿电影《魂断蓝桥》的结尾也不错:女人自杀了,那男子便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与思念之中,每天晚上都来到他们见面的路灯下,徘徊不肯离去。而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则认为这样的结尾太肤浅,充其量只能作普通言情小说的结尾,却不能反映这篇小小说所要揭示的深刻的社会内涵,他们认为这篇小小说反映的是“战争留给人们的不光是被毁坏的家园,更重要的是它给战后的人们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在经历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之后,男人的心胸应该是豁达的,他应该原谅女人,把对德军的仇恨化作一种动力,并与女人一起重建家园,重塑人的精神灵魂。”
  应该说,这一堂公开课是比较成功的,因为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把传统教学中原本由老师包办代替的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
  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观点,面对文本,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与作者相当,二者均为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任何阅读都必然加进读者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因此,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所谓“一千个读者的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个性化阅读尤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教师在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来一次“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改造运动,让阅读教学回到本来正确的轨道上去,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为了让语文教育走出困境,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努力寻找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因为“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时代赋予广大语文教师以重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从而克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寻求一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施教之路。
  
  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
其他文献
《伤逝》作为鲁迅小说中惟一的爱情小说,自发表以来备受关注,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集中落脚在“女性经济独立”和“鲁迅对生命中的两个女人(许广平和朱安)的心灵感观”这两个方面上。而在本文中,笔者拟从分析文本的“爱情形态”来寻找文本新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部爱情小说,其主线自然是爱情故事。小的时候,我们从童话中看到的是“王子/公主”式的爱情:王子英俊潇洒,有勇有谋,坚毅而多情;公主则是美丽动人,
在现行中学英语教学下,我们应当逐渐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加强语言使用能力的培养,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有效互动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课堂焕发
期刊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被人们誉为“浑身是静穆”的田园诗人,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不过他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经历了“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后,而来“守拙归田园”的(《归园田居》第一首)。他自称“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远”(《拟古》);又说他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可见他是曾有用世之心的。我们知道,当文人自身与外界的冲突长时期无法调和时,这种冲突就极易转向成为自我内部的一种对抗
随着数字传媒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及汽车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广播电台也展现出新的发展活力,而对于广播新闻而言,其带来的影响更是巨大。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探讨了汽车时代广
一千多年来,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的传统出版制度,都是把作者、编者、读者这三者之间的社会文化关系割裂并任其各自随意活动,缺乏系统调控的体制、机制和功能。列宁在一百年前
“对话”伴随着课改的深入,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教学目标、策略方法、师生关系等发生嬗变,并渐生出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对话能促进师生信息的分享,产生情感的碰撞
期刊
一、《屈原》的思想成就1.成功地让历史剧发挥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作品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作品突出表现了楚国内部面对秦国的侵略所展开的“合纵”与“连横”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其中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方便。网络媒体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
新时代不仅带给广播节目以新的技术,也从根本上转变着其经营战略。本文从数字化创新模式及模仿创新模式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广播节目如何从技术与战略两个层面来做好自身的创
小学英语学习阶段是学生英语的启蒙阶段,万事开头难,要想学生对英语学科感兴趣、让学生学好英语,需要一个有趣的开头.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心里特点,充分凝聚小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