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研论文创作的思维起点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每天都有一闪念的地方,艺术家把这个一闪念叫做灵感。比如在备课时想到的新思路,比如学生解题时的典型错误的处理,比如反常的实验,对于这些灵感,我们要马上记录下来,否则一会儿就忘了,或者感觉到这也没有什么,不值得积累,就错失了一个积累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教研论文创作的思维的起点就在于自己平时那一闪念的灵感,我们的论文就是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放大,对自己进行总结。那么教研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灵感及时的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成一句话,这一句话就是论文的主题。
2、教研论文创作的材料收集
确定了主题以后,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对于这个话题研究的人多不多,研究的深度怎样。我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报刊、杂志和书籍资料。我建议使用互联网,它基本上可以涵盖后三种,就以我们的主题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看看是否存在"英雄所见略同"的文章。如果搜索的结果是网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并且细读起来好像都比自己的想法高明,那么,恭喜,你发大财了,尽管你的灵感可能不能写成论文发表了,但你可以把这些资料整理一下,粘贴在自己灵感的旁边,作为佐证,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胸有成竹的使用你的这个灵感、这个发现了。如果网上搜索到的相似文章很多,但看问题的角度都和你不尽相同,或者在细节上有出入,那我们就可以从这些不同上入手展开写了,我们刚才搜索到的所有的文章都可以作为佐证和材料。注意搜索的目的,不在于抄袭,在于避免重复劳动,在于借鉴。
3、教研论文创作的构思成文
在做完上述工作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自己论文的书写了。在书写时,先写出自己的写作提纲,这一过程就是把自己灵感放大的过程,其实一篇论文就是一篇教案,这一阶段主要想明白自己要说明什么事情,为什么想说明,从那些角度去说,怎么样去说明, 我们可以使用大标题、小标题的形式,用几句话把文章的层次、角度、论点概括出来,把每一层次的中心思想都罗列在小标题的下面。就是论文写作时,先写轮廓,这样在论文构思好了以后再写,其他人读起来才会感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构思好论文的骨架以后,我们就可以向提纲框架中填充我们准备的材料了,然后把提纲和材料串写在一起,在这个时候,要把自己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的想法都写出来,宁多宁滥,最好一气呵成以后再进行多次补充。在这个过程写成的东西,可能在以后的修改中我们还要去掉一部分,但都是自己都这个事情的看法,即使有些观点再这个论文中不能用,我们可以在以后的论文中使用。这是论文写作最艰苦最关键的阶段,最需要毅力和坚持。
文章不厌百回改,成文以后,还需要再经过艰难的取舍,进行多次修改,才能百炼成钢,这个先賢们给我们做出了很多的表率。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据记载,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改过七遍,《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五年,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我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地方却达160多处。
论文修改要注意时机。最好在成文以后,"冷却"一段时间,再去修改,也就是在头脑一热的感性的冲动下写成初稿,再用冷静的理性的大脑进行梳理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严守自己的观点、论文的主旨,一定要压缩精简,舍得去删,使我们文章的重点突出。要特别注意文章的逻辑性,从引题、段落、结语等多角度入手分析,看是否都在为中心思想服务。还要检查是否存在错别字、标点符号有无错漏、引文是否做了标注等。
我们每天的灵感正如大脑里的飘浮的云朵,如果我们不及时去整理的话,随便一阵风吹来,就会消散的无影无踪,只有及时的整理,这些灵感才会变成甘霖降在我们的心田,才能积水成渊,成为我们丰富人生的重要篇章,才能增加我们自己生命的深广度。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每天都有一闪念的地方,艺术家把这个一闪念叫做灵感。比如在备课时想到的新思路,比如学生解题时的典型错误的处理,比如反常的实验,对于这些灵感,我们要马上记录下来,否则一会儿就忘了,或者感觉到这也没有什么,不值得积累,就错失了一个积累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教研论文创作的思维的起点就在于自己平时那一闪念的灵感,我们的论文就是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放大,对自己进行总结。那么教研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的灵感及时的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成一句话,这一句话就是论文的主题。
2、教研论文创作的材料收集
确定了主题以后,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对于这个话题研究的人多不多,研究的深度怎样。我们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报刊、杂志和书籍资料。我建议使用互联网,它基本上可以涵盖后三种,就以我们的主题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看看是否存在"英雄所见略同"的文章。如果搜索的结果是网上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并且细读起来好像都比自己的想法高明,那么,恭喜,你发大财了,尽管你的灵感可能不能写成论文发表了,但你可以把这些资料整理一下,粘贴在自己灵感的旁边,作为佐证,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可以胸有成竹的使用你的这个灵感、这个发现了。如果网上搜索到的相似文章很多,但看问题的角度都和你不尽相同,或者在细节上有出入,那我们就可以从这些不同上入手展开写了,我们刚才搜索到的所有的文章都可以作为佐证和材料。注意搜索的目的,不在于抄袭,在于避免重复劳动,在于借鉴。
3、教研论文创作的构思成文
在做完上述工作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自己论文的书写了。在书写时,先写出自己的写作提纲,这一过程就是把自己灵感放大的过程,其实一篇论文就是一篇教案,这一阶段主要想明白自己要说明什么事情,为什么想说明,从那些角度去说,怎么样去说明, 我们可以使用大标题、小标题的形式,用几句话把文章的层次、角度、论点概括出来,把每一层次的中心思想都罗列在小标题的下面。就是论文写作时,先写轮廓,这样在论文构思好了以后再写,其他人读起来才会感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构思好论文的骨架以后,我们就可以向提纲框架中填充我们准备的材料了,然后把提纲和材料串写在一起,在这个时候,要把自己关于这个主题的所有的想法都写出来,宁多宁滥,最好一气呵成以后再进行多次补充。在这个过程写成的东西,可能在以后的修改中我们还要去掉一部分,但都是自己都这个事情的看法,即使有些观点再这个论文中不能用,我们可以在以后的论文中使用。这是论文写作最艰苦最关键的阶段,最需要毅力和坚持。
文章不厌百回改,成文以后,还需要再经过艰难的取舍,进行多次修改,才能百炼成钢,这个先賢们给我们做出了很多的表率。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在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一个"绿"字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先后从"到"、"吹"、"过"、"来"、"驻"……一直改到"绿"字方满意为止,于是才有了这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据记载,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改过七遍,《安娜?卡列尼娜》写了五年,仅开头部分就修改了20次。我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全文不足四千字,改动地方却达160多处。
论文修改要注意时机。最好在成文以后,"冷却"一段时间,再去修改,也就是在头脑一热的感性的冲动下写成初稿,再用冷静的理性的大脑进行梳理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严守自己的观点、论文的主旨,一定要压缩精简,舍得去删,使我们文章的重点突出。要特别注意文章的逻辑性,从引题、段落、结语等多角度入手分析,看是否都在为中心思想服务。还要检查是否存在错别字、标点符号有无错漏、引文是否做了标注等。
我们每天的灵感正如大脑里的飘浮的云朵,如果我们不及时去整理的话,随便一阵风吹来,就会消散的无影无踪,只有及时的整理,这些灵感才会变成甘霖降在我们的心田,才能积水成渊,成为我们丰富人生的重要篇章,才能增加我们自己生命的深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