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上海市三级和二级医院婴幼儿喘息急性发作期的门诊治疗情况。
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5月在上海地区2家三级医院(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2家二级医院(普陀区人民医院、仁和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喘息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家长及主治医师进行标准化的问卷调查,调查婴幼儿喘息急性发作期的门诊治疗情况。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主要描述频数分布、构成比、百分率,不同组别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64例,其中男166例,女98例。抗生素治疗病例占调查病例总数的94.7%(250/264例),经静脉抗生素治疗病例占67.0%(177/264例);雾化吸入治疗病例占62.1%(164/264例),吸入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短效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占52.3%(138/264例),其中经静脉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占43.2%(114/264例);全身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抗白三烯药物及抗组胺药物治疗患儿分别占83.0%(219/264例)、30.3%(80/264例)及41.3%(109/264例)。伴呼吸道感染的206例患儿中,抗生素治疗患儿占98.5%(203/206例);不伴呼吸道感染的58例患儿中,抗生素治疗患儿占84.5%(49/58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P<0.01)。有特应性体质背景的患儿共200例,其中抗组胺药物治疗患儿占42.5%(85/200例),抗白三烯药物治疗患儿占34.0%(68/200例);无特应性体质背景的患儿共64例,其中抗组胺药物治疗患儿占37.5%(24/64例),抗白三烯药物治疗患儿占18.8%(12/64例)。有特应性体质背景患儿抗白三烯药物使用比例显著高于无特应性体质背景患儿,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P<0.05)。除抗组胺药物外,上述各治疗药物使用率(即某药物治疗病例数与调查病例总数之比)在不同级别医院(三级、二级)或不同类别门诊(专家、普通)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糖皮质激素及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的雾化吸入疗法已成为上海市三级和二级医院门诊治疗婴幼儿喘息的常规手段之一;而过高的抗生素、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及静脉药物使用比例提示婴幼儿喘息急性期治疗方案各级医院均亟待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