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简介:
北京市第六十三中学注重内涵发展,走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科技、体育、艺术特色突出。1998年就被评为北京市百所科技示范校,2004年学校再次通过市教委验收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手球、垒球、游泳是学校的传统运动项目,学校的男、女手球队在参加全国中学生业余体校手球联赛中连续几年名列前茅。学校将继续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以课程建设为学校工作的突破口,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尽快走上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7年秋季,北京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特制订新课程实验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1.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教学主任、德育主任、科研室主任组成。
2.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小组。
(1)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管理小组。
由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学主任、科研室主任、教研组长、高一备课组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
(2)学生组织管理和社会实践课程工作小组。
由德育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德育主任、高一年级组长、高一班主任组成。
二、前期准备
1.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要求所有参加新课程实验的干部、教师都要经过岗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除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外,学校更应着眼于教师的校本培训。
2.做好制度重建。
新课程的推进要以制度作为保障,学校结合自身情况,重新审查和修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与新课程实验的课程管理相适应,从而完成制度重建工作。
3.优化资源配置。
(1)人力资源。
每位教师都要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收集、积累和更新,通过分类、归档,建立个人的课程资源档案库,尤其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整理、提炼与加工。
(2)物力资源。
学校要增添数字化实验室、机器人教室、金工教室、陶艺教室、服装设计教室等教学设施,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课程的需要,同时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3)社会课程资源。
要实施新课程,必须挖掘和调用社会课程资源,并将社会课程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要继续坚持与66中学的跨校联系,加强职普融通,建立与周边学校师资及其他教学资源共享关系;聘任一支稳定的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设立教学实践或综合实践基地。
4.寻求外部支持。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及时让家长了解课程功能的转变、学习内容的变革、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让家长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真正支持者和促进者。同时,要与社区建立良好互助关系,为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
三、课程结构和管理办法
1.课程管理。
(1)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1周。
每学期分两学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如每周安排2学时,则在两学段完成;如每周安排1学时,则在四学段(一学年)完成。每周按5天计算,原则上每周按35学时安排教学(包括班会、团队活动、教研活动以及学校其他集体活动)。
(2)每个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经过规定的学时、规定的方式学习,并达到质量要求,可获得2学分。必修课全部开设,选修Ⅰ开出率不低于60%,并积极创造条件逐年提高开设率。
(3)研究性学习:每周1~2课时,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共安排10个学段。第一学段,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知识学习,其余学段进行专题研究,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3~5个课题的研究,至少获得15学分。
(4)社会实践:每学年安排一周。高一安排一周军训,高二、高三各安排一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生产劳动等,共获得6学分。
(5)社区服务:高一高二学年各安排5天,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性义务劳动,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参与社区服务,共得2学分。
(6)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开设科技、艺术类的校本课程,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每门校本课程安排18学时,认定1学分。
2.选课管理。
对于学校开出的课程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课,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作出调整,定出课程表。学生再根据学校课程表调整个人的修习计划,派生出学生个人课表以及教学班课表、教室课表、教师课表等。
(1)成立学生选课指导小组,由教学副校长负责,成员由教务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
(2)学生选课指导小组负责对学生选课工作进行领导、组织和协调,制定学校课程设置说明,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等资料,并对每位学生的选课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检查。
(3)学生选课指导小组应为每位学生配备选课导师。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制订课程修习计划,建立选课档案,并在学生提出改变和调整课程修习计划时提供咨询。
(4)原则上学生应按学年选择课程,按学期进行必要的调整。学校在每学期末向学生和家长公布课程设置的变更情况,利于学生及时调整修习计划。
(5)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依托校园网,开发和利用选课软件等数字化的课程管理与评价系统,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查询和互动的平台,科学有效地组织和落实选课、排课、编班等工作。
(6)要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选课管理,班主任负责组织和协调有关导师做好本班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
3.毕业要求与学分认定。
(1)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达到14分。
(2)学分由学校认定。学科类课程由学校或教师根据考试成绩或考核结果,结合学生成长记录来认定。综合实践活动和通用技术由教师依据学校制定的有关标准或规定来认定。
(3)学校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的学分。
(4)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允许补考、重修或另选其他模块,但必修模块的修习未达到要求时必须重修。
(5)转学学生在原校修习获得的学分,经审查核实,可转为学校的累计学分。
北京市第六十三中学注重内涵发展,走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学校科技、体育、艺术特色突出。1998年就被评为北京市百所科技示范校,2004年学校再次通过市教委验收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手球、垒球、游泳是学校的传统运动项目,学校的男、女手球队在参加全国中学生业余体校手球联赛中连续几年名列前茅。学校将继续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以课程建设为学校工作的突破口,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尽快走上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7年秋季,北京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特制订新课程实验方案如下。
一、组织机构
1.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教学主任、德育主任、科研室主任组成。
2.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小组。
(1)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管理小组。
由教学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教学主任、科研室主任、教研组长、高一备课组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
(2)学生组织管理和社会实践课程工作小组。
由德育副校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德育主任、高一年级组长、高一班主任组成。
二、前期准备
1.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要求所有参加新课程实验的干部、教师都要经过岗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除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外,学校更应着眼于教师的校本培训。
2.做好制度重建。
新课程的推进要以制度作为保障,学校结合自身情况,重新审查和修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使之与新课程实验的课程管理相适应,从而完成制度重建工作。
3.优化资源配置。
(1)人力资源。
每位教师都要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收集、积累和更新,通过分类、归档,建立个人的课程资源档案库,尤其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的整理、提炼与加工。
(2)物力资源。
学校要增添数字化实验室、机器人教室、金工教室、陶艺教室、服装设计教室等教学设施,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课程的需要,同时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3)社会课程资源。
要实施新课程,必须挖掘和调用社会课程资源,并将社会课程资源与学校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要继续坚持与66中学的跨校联系,加强职普融通,建立与周边学校师资及其他教学资源共享关系;聘任一支稳定的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设立教学实践或综合实践基地。
4.寻求外部支持。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及时让家长了解课程功能的转变、学习内容的变革、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让家长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真正支持者和促进者。同时,要与社区建立良好互助关系,为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创造条件。
三、课程结构和管理办法
1.课程管理。
(1)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11周。
每学期分两学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如每周安排2学时,则在两学段完成;如每周安排1学时,则在四学段(一学年)完成。每周按5天计算,原则上每周按35学时安排教学(包括班会、团队活动、教研活动以及学校其他集体活动)。
(2)每个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经过规定的学时、规定的方式学习,并达到质量要求,可获得2学分。必修课全部开设,选修Ⅰ开出率不低于60%,并积极创造条件逐年提高开设率。
(3)研究性学习:每周1~2课时,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共安排10个学段。第一学段,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知识学习,其余学段进行专题研究,要求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3~5个课题的研究,至少获得15学分。
(4)社会实践:每学年安排一周。高一安排一周军训,高二、高三各安排一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生产劳动等,共获得6学分。
(5)社区服务:高一高二学年各安排5天,组织学生开展公益性义务劳动,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参与社区服务,共得2学分。
(6)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开设科技、艺术类的校本课程,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每门校本课程安排18学时,认定1学分。
2.选课管理。
对于学校开出的课程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自主选课,学校根据学生选课情况、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作出调整,定出课程表。学生再根据学校课程表调整个人的修习计划,派生出学生个人课表以及教学班课表、教室课表、教师课表等。
(1)成立学生选课指导小组,由教学副校长负责,成员由教务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组成。
(2)学生选课指导小组负责对学生选课工作进行领导、组织和协调,制定学校课程设置说明,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等资料,并对每位学生的选课过程及结果进行监督、检查。
(3)学生选课指导小组应为每位学生配备选课导师。导师的职责主要是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制订课程修习计划,建立选课档案,并在学生提出改变和调整课程修习计划时提供咨询。
(4)原则上学生应按学年选择课程,按学期进行必要的调整。学校在每学期末向学生和家长公布课程设置的变更情况,利于学生及时调整修习计划。
(5)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依托校园网,开发和利用选课软件等数字化的课程管理与评价系统,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查询和互动的平台,科学有效地组织和落实选课、排课、编班等工作。
(6)要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选课管理,班主任负责组织和协调有关导师做好本班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
3.毕业要求与学分认定。
(1)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Ⅰ中至少获得22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分达到14分。
(2)学分由学校认定。学科类课程由学校或教师根据考试成绩或考核结果,结合学生成长记录来认定。综合实践活动和通用技术由教师依据学校制定的有关标准或规定来认定。
(3)学校鼓励学有余力或希望多方面发展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获得更多的学分。
(4)对于未能在某些学科、模块学习中获得最低毕业学分的学生,允许补考、重修或另选其他模块,但必修模块的修习未达到要求时必须重修。
(5)转学学生在原校修习获得的学分,经审查核实,可转为学校的累计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