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由于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关键词:中专体育健康素质创新模式
一、促进健康素质发展的中专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体育作出了如下要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作为职业中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后,掌握一门或几门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以及培养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机能等身体素质,从而培养其具有良好的身体形态、吃苦耐劳的品格以及高尚的情操,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当前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学应以培养职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进行改革,并体现“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作为最终目的推进职业中专的体育教育改革。
我国中专体育事业长久以来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体育教学上创新模式将受到一定的制约。第一,《大纲》对教学内容的统一规定,实际上是忽略了我国竞技、文化水平和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训练设施不同,区域竞技文化背景不同,自然环境也存在相当差异。最终导致了《大纲》指导性和权威性的降低。第二,教学方式方法固定化。长久以来,我们教师根据教材的程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紧扣教材教学,这就导致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下降。
在新历史背景下,我们亟待解决中专体育教育教学中各种长期固有的弊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完成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促进健康素质发展的中专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的几点建议
根据中专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目标归纳为:层次目标和总体目标。第一,教学层次目标是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教育背景,设计具有专门教育方法和方式。因材施教,中专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结构,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第二,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运动的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学会并运用科学锻炼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从实践层面而讲,中专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那么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提高锻炼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注意解决学生在心理上的障碍,引导学生发展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疏导个别学生在体育项目上的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其次,教会学生紧急处理一些突发性体育伤害。在这方面要引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注意。积极的培养学生应对各种突发性问题的能力。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师重点关注是如何教育一个体育项目,忽视了体育项目本身所带来一些突发性问题。由于缺乏及时处理伤痛的知识,不懂得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造成伤痛加重,甚至留下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方面的知识应引起体育老师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一点就是,传统的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评价机制存在不满而把误解发泄在教师身上,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产生对体育的厌恶情绪。所以我们应当坚持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方法,这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弱化学生对体育的不满情绪。最终朝向培养学生健康而向上的人格,体验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向努力。
三、结语
促进健康素质发展的中专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是我们中专体育教学适应未来教学趋势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参与者要适应各自的变化,体育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实现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涉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内容和办法长期等方面的重大转变,也是我过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确立新的教育目标与方向重新找出“教”与“学”的关键,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培养更多德、智、体人们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中等专业人才。虽然我国中专的体育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完善、使之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袁立勇)
关键词:中专体育健康素质创新模式
一、促进健康素质发展的中专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体育作出了如下要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作为职业中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后,掌握一门或几门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以及培养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机能等身体素质,从而培养其具有良好的身体形态、吃苦耐劳的品格以及高尚的情操,以适应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当前职业中专的体育教学应以培养职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依据进行改革,并体现“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作为最终目的推进职业中专的体育教育改革。
我国中专体育事业长久以来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体育教学上创新模式将受到一定的制约。第一,《大纲》对教学内容的统一规定,实际上是忽略了我国竞技、文化水平和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训练设施不同,区域竞技文化背景不同,自然环境也存在相当差异。最终导致了《大纲》指导性和权威性的降低。第二,教学方式方法固定化。长久以来,我们教师根据教材的程式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紧扣教材教学,这就导致体育教学的趣味性下降。
在新历史背景下,我们亟待解决中专体育教育教学中各种长期固有的弊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从而更好地完成我们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促进健康素质发展的中专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的几点建议
根据中专体育课教学模式的特点,教学目标归纳为:层次目标和总体目标。第一,教学层次目标是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教育背景,设计具有专门教育方法和方式。因材施教,中专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高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结构,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定的基础。第二,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掌握运动的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学会并运用科学锻炼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从实践层面而讲,中专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那么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提高锻炼意识,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注意解决学生在心理上的障碍,引导学生发展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疏导个别学生在体育项目上的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其次,教会学生紧急处理一些突发性体育伤害。在这方面要引起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注意。积极的培养学生应对各种突发性问题的能力。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师重点关注是如何教育一个体育项目,忽视了体育项目本身所带来一些突发性问题。由于缺乏及时处理伤痛的知识,不懂得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造成伤痛加重,甚至留下不可避免的后遗症。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方面的知识应引起体育老师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一点就是,传统的评价机制的滞后和操作性问题,大部分学生因为对评价机制存在不满而把误解发泄在教师身上,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从而产生对体育的厌恶情绪。所以我们应当坚持多元、合理、公平、公开的评价方法,这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对学生的“优劣”的评价标准,弱化学生对体育的不满情绪。最终朝向培养学生健康而向上的人格,体验自己的进步,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方向努力。
三、结语
促进健康素质发展的中专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是我们中专体育教学适应未来教学趋势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参与者要适应各自的变化,体育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实现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涉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内容和办法长期等方面的重大转变,也是我过社会主义教育的要求,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尽快转变教育思想,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确立新的教育目标与方向重新找出“教”与“学”的关键,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培养更多德、智、体人们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中等专业人才。虽然我国中专的体育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完善、使之朝着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袁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