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城镇规模与新型城镇化质量——基于空间分解效应的经验考察

来源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u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规模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作用机理,利用2003—2016年我国30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首先,运用偏微分效应分解的方法将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结果显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不明显,更多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城镇规模的直接效应较小,负向间接效应较大;同时发现在忽略空间溢出作用的情况下,模型对研究对象的估计存在系数高估的现象.其次,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规模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系数高于中西部地区,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较强的直接促进效应;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系数为负,这种直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东部地区城镇规模的直接效应不明显,规模经济处于边际效应递减阶段,同时伴随着较高程度的拥挤效应,从而更易受中部地区城镇化的空间冲击性交互作用;中西部地区处于边际效应递增阶段,城镇化规模化发展向中西部地区延展的迹象已然出现.
其他文献
数字普惠金融本质上是利用数字化方式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其兴起和发展为中国创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而创新发展将新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拓宽了金融服务边界,降低了金融风险,促进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因此,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及其驱动因素可以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加速中国创新发展.基于我国201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
随着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愈发重要.以2015—2019年我国1620家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与高管激励均对企业绩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管激励机制中薪酬激励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股权激励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
以商业模式理论、顾客价值理论、“认知—情感”理论等为基础,借助“场景刺激—内在感知—情感反应—结果选择”的整合机制,探讨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信任在企业商业模式场景化创新驱动顾客消费行为整个过程中的中介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企业商业模式场景化创新正向驱动顾客消费行为,而不同的场景化创新对顾客消费行为的驱动影响是有差异的,产品场景化创新对顾客消费行为的正向影响最强,其次是用户场景化创新,而运营场景化创新相对较弱;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信任在企业商业模式场景化创新与顾客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产业,对区域经济有较强的拉动作用.构建国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混合所有制寡头模型,考察当一个具有较高政策性负担的国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引入负外部性私人生产资本时对生产效率、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博弈分析发现,国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前提是企业混改后的生产成本低于该行业某一相关的特定值.此外,企业自身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与产品差异化程度会对混改的成本控制产生一定影响,且混改后企业国有资本的比重会对均衡产出、行业负外部性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东北地区国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股权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