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有频道数量多、图像清晰、音质逼真、功能丰富、收看方式多样化等优点。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数字电视发展规划,2015年将在全国完成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2002年9月28日,上海率先进行数字电视试运营,但发展差强人意。按照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视推进时间表,2008年将普及包括上海在内的主要城市的数字电视商用播出。要完成广电总局的任务指标,上海只好整体转换。
今年年初,上海整体转换试点启动。与其他城市一样,上海也以小区为单位,从今年6月起,在虹口、长宁两区采用“分区分片配置机顶盒、关闭模拟信号”的方法进行整体转换,计划今年年底整体转换用户20万。明年开始全市推广,计划三年内基本完成市区240万用户的整体转换。
东方有线(OCN)根据每户在册终端数,免费提供最多两台数字电视机顶盒,其中一台是增强型,具有通过扩展设备实现点播、录制、时移、回看等互动服务的功能。安装机顶盒后,用户可以收看61套转换为数字电视的原有免费公共频道节目、40套标清收费节目和1套高清收费节目。若用户想安装第三台机顶盒,就得自费购买。用户可以与东方有线签署两年协议,付840元即可领一台机顶盒。消费满840元且使用满2年后,机顶盒产权归用户所有。
另外用户也可以选择其他套餐服务,但如果收看40套标清栏目,需另外付费,频道费每月最低消费35元,并不包括原有的有线电视费用。不转换的用户(或不配机顶盒的电视机)只能收看中央一套、新闻综合、新闻娱乐、文艺频道、生活时尚、上海教育电视台等6套模拟信号电视节目(而且有的图像质量很差),每月仍是13元有线电视费。
事实上,“模转数”前的有线电视信号已足够清晰,数字电视不见得更清晰。搞笑的是,赠送给用户的机顶盒没有任何数字信号输出(色差分量、VGA、D端子),只有AV和s端子的模拟信号输出!这还是“数字电视”吗?
再者,屏幕界面做得粗糙,收视感觉很不好。另外,转换成数字电视后,看电视的操作变得相当繁琐,不熟悉现代电器的老人更是一筹莫展。看电视时,先要将电视机调AV状态,再开机顶盒,本来一次开机就能看电视,现在要“三步走”(走三步操作)才能看到画面。
虽然向每户家庭送两台机顶盒,运营商和厂商已经“大出血”,但用户也不满意,因为大部分家庭的电视机不止两台。像我家,一个增强型的机顶盒放在客厅,一个普及型的机顶盒放在餐厅,这样主卧就没有机顶盒了,让喜欢在床上看电视的太太甚为不悦。更奇怪的是,全景(DigiVision)为东方有线定制的机顶盒都有散热不好的毛病,只要一插电,就会发烫,还会影响其他电器的正常使用。我们将一台机顶盒与“歌王”DVD机堆叠在一起,没有想到机顶盒发热,居然导致“歌王”打分偏低!
最近,去杭州参加第十五届国际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与北京歌华有线的罗小布有过交流,这才发现北京和上海的做法有“长痛”和“短痛”的区别。他认为上海的做法是“苏联式”(一步到位),北京则是“中国式”(渐进型)。他们只免费提供每户一个机顶盒,以前的频道60多个,现在翻番成120个,不配机顶盒的电视机可看的频道比E海多40个,但可看频道在动态变化中(暗示后面会不断地有“动作”)。不过,用户反映,电视节目没有什么新变化,有线电视费也没变,但可看的电视机少了。
其实,广电“积极”地搞数字电视,有自己的“小算盘”:想通过收费项目来赚钱。看到电信IPTV在“搅局”,更是极其地不舒服。本来上个双休日,东方有线会派人来小区给机顶盒装“智能卡”,打开收费渠道。但也许是顾忌什么,他们却不来了。
数字电视曾经是我的一大“数字梦”,现在居然搞成这么个“喇叭腔”,想不通!
2002年9月28日,上海率先进行数字电视试运营,但发展差强人意。按照国家广电总局数字电视推进时间表,2008年将普及包括上海在内的主要城市的数字电视商用播出。要完成广电总局的任务指标,上海只好整体转换。
今年年初,上海整体转换试点启动。与其他城市一样,上海也以小区为单位,从今年6月起,在虹口、长宁两区采用“分区分片配置机顶盒、关闭模拟信号”的方法进行整体转换,计划今年年底整体转换用户20万。明年开始全市推广,计划三年内基本完成市区240万用户的整体转换。
东方有线(OCN)根据每户在册终端数,免费提供最多两台数字电视机顶盒,其中一台是增强型,具有通过扩展设备实现点播、录制、时移、回看等互动服务的功能。安装机顶盒后,用户可以收看61套转换为数字电视的原有免费公共频道节目、40套标清收费节目和1套高清收费节目。若用户想安装第三台机顶盒,就得自费购买。用户可以与东方有线签署两年协议,付840元即可领一台机顶盒。消费满840元且使用满2年后,机顶盒产权归用户所有。
另外用户也可以选择其他套餐服务,但如果收看40套标清栏目,需另外付费,频道费每月最低消费35元,并不包括原有的有线电视费用。不转换的用户(或不配机顶盒的电视机)只能收看中央一套、新闻综合、新闻娱乐、文艺频道、生活时尚、上海教育电视台等6套模拟信号电视节目(而且有的图像质量很差),每月仍是13元有线电视费。
事实上,“模转数”前的有线电视信号已足够清晰,数字电视不见得更清晰。搞笑的是,赠送给用户的机顶盒没有任何数字信号输出(色差分量、VGA、D端子),只有AV和s端子的模拟信号输出!这还是“数字电视”吗?
再者,屏幕界面做得粗糙,收视感觉很不好。另外,转换成数字电视后,看电视的操作变得相当繁琐,不熟悉现代电器的老人更是一筹莫展。看电视时,先要将电视机调AV状态,再开机顶盒,本来一次开机就能看电视,现在要“三步走”(走三步操作)才能看到画面。
虽然向每户家庭送两台机顶盒,运营商和厂商已经“大出血”,但用户也不满意,因为大部分家庭的电视机不止两台。像我家,一个增强型的机顶盒放在客厅,一个普及型的机顶盒放在餐厅,这样主卧就没有机顶盒了,让喜欢在床上看电视的太太甚为不悦。更奇怪的是,全景(DigiVision)为东方有线定制的机顶盒都有散热不好的毛病,只要一插电,就会发烫,还会影响其他电器的正常使用。我们将一台机顶盒与“歌王”DVD机堆叠在一起,没有想到机顶盒发热,居然导致“歌王”打分偏低!
最近,去杭州参加第十五届国际有线电视技术研讨会,与北京歌华有线的罗小布有过交流,这才发现北京和上海的做法有“长痛”和“短痛”的区别。他认为上海的做法是“苏联式”(一步到位),北京则是“中国式”(渐进型)。他们只免费提供每户一个机顶盒,以前的频道60多个,现在翻番成120个,不配机顶盒的电视机可看的频道比E海多40个,但可看频道在动态变化中(暗示后面会不断地有“动作”)。不过,用户反映,电视节目没有什么新变化,有线电视费也没变,但可看的电视机少了。
其实,广电“积极”地搞数字电视,有自己的“小算盘”:想通过收费项目来赚钱。看到电信IPTV在“搅局”,更是极其地不舒服。本来上个双休日,东方有线会派人来小区给机顶盒装“智能卡”,打开收费渠道。但也许是顾忌什么,他们却不来了。
数字电视曾经是我的一大“数字梦”,现在居然搞成这么个“喇叭腔”,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