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r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文练笔,顾名思义就是以课文的内容作为写作的素材,把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去体察文本、自我解构文本,实现知、情、意的和谐“共振”。它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又巧妙地建构了习作的训练场,成为读写结合最有效的载体。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随文练笔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练笔的随意性过大,教师往往随笔选材,并没有进行深思熟虑,缺少练笔的系统化,从而导致练笔有效性的缺失,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走出随文练笔的误区?下面我就谈谈一些有效的做法。
  一、着眼细微点,由此及彼
  叶谰教授曾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地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所以,教师要把目光着眼于文本的细微之处,潜心会文,体悟出别样的风味。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抓住 “饱经风霜”一词让学生据词造段,给黄包车夫画像,成为该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于老师教学艺术的启迪,我也尝试从细微处着眼精心设计课堂练笔。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我抓住“龟裂”一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根据图片用上几句话来描述母亲那双“龟裂”的手,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情感纷纷被调动起来了。请看其中的一个片段:
  “母亲的手是如此粗糙,手掌上长满了厚厚的老茧,一道道深深的口子在掌心纵横交错,就像干旱的农田,一条缠着一条。长年累月的操劳让母亲的手变得更加苍老,好像干枯的树皮。”
  片段描写选择的点虽不大,但挖掘的内容却深而广泛,“龟裂”这个词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异客,它将一个用羸弱的肩膀负担起生活重担的母亲形象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二、聚焦喷薄点,直抒胸臆
  教材中的课文无不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作者“为情而造文”,学生“循情而读文”,因此聚焦情感的喷薄点让孩子们直抒胸臆,让他们在情感的氛围中潜心会文,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精彩。
  《再见了,亲人》一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在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一番感悟后,学生纷纷被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所震撼。我适时抓住契机,让学生任选“大娘、小金花、大嫂”中的一个人物,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学生听完后,既惊诧又兴奋,纷纷奋笔疾书,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流露的却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一个学生模仿“大娘”这样写道:
  “再见了,亲爱的孩子们!别再挥手了,列车已经开动了。为了帮我修建房屋,你们已经几夜没合眼了,快回车厢休息吧!八年来,你们为我已经付出得够多的了。记得第五次战役的时候,我送打糕回来时晕倒在路旁,你们不顾自己身体虚弱,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我背下了阵地,还留在家里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谁说我没有亲人?你们就是我最亲的人!孩子们,再见了!我会永远记挂你们的!”
  小小的练笔是学生内心深处最本真的流露,它如花丛中翩翩而舞的蝴蝶,又如林间婉转低吟的鸟儿,如此弥足珍贵。它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美妙的人生体验。
  三、感悟意境美, 潜文涵咏
  新课标提出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而古典诗词意蕴深刻,是一种“摆脱现实情况的诗性世界”。它为学生自由想象,挥洒才情提供了驰骋的空间。因此,指导学生改写古诗词,让他们在感悟中想象诗词的意境,品味力透纸背的情愫,将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潜在资源。
  比如,学习了清朝第一才子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后,学生被他的那种“身在征程,心系故园”的羁旅胸怀所感染,我就让学生紧紧围绕“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意境,潜文涵咏勾勒征人的内心世界,从更高层面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学生的笔尖流淌出这样的语句:
  “夜深了,帐篷外风雪交加,我的思乡梦被嘈杂的风雪声打断。我再也睡不着了,浓浓的乡愁又涌上心头。为了远征,我告别家乡的父母已经整整一年了,不知道现在他们的身体好吗?……我披着衣服走出帐篷,放眼望去:沙如雪,月似钩。人未寐,几多愁。”
  诗化的语言,诗意的流淌,既存留了诗的语言美、形象美,又再现了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贯起来听”的凄美意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对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大有裨益。
  四、抓住留白处,想象补白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虚实相生达到 “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理想效果。文章中不少地方写得或含蓄委婉,或言简意赅,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延伸、拓展的空间。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用心捕捉有价值的留白点,引领学生入境体验,把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意犹未尽的地方表露出来。
  《小英雄雨来》一课结尾出人意料,又皆大欢喜,我们的小英雄雨来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鬼子的子弹。当乡亲们得知雨来没有死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又将如何?课文把这个遐想的空间留给了广大的读者。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借鉴课文的写法,运用以景衬情来表述乡亲们的内心澎湃。其中一个学生写道:
  “蓝天上的浮云倒映在还乡河里,像一张张绽开的笑脸,河水唱着欢快的歌儿‘哗哗’地向前流去,芦苇在微风中轻轻地摇曳,仿佛在相互传递着‘雨来没有死’的喜讯……”
  这是从个体的丰富情思中生成的充满生机的语言!好的文章就像绘画,时而密不透风,时而又疏可走马。语文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疏可走马”处,激发文本的“空白”召唤力,引导学生抓住留白点,去揣摩补白,对文本进行有效的诠释。
  五、描摹图中意,激活表象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它融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体,对提高学生阅读的情趣,体会课文的优美意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插图的作用,为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提供“源头活水”。
  在学习《桂花雨》时,我发现作者满文皆“盼摇桂花”,但是真正工笔细描摇花乐的只有寥寥数笔,稍显不足。于是,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把桂花飘落的情景和摇桂花的经过写具体。15分钟后学生交上习作,让人不由拍案叫绝。
  “每当台风来临前,我们全家就拎着大筐、提着竹篮来到桂花树下。我紧紧抱住粗壮的树干,使劲一摇,一朵朵桂花顿时从头顶上飘落下来。我越摇越起劲,那黄黄的、小小的桂花,像柳絮一样飘落到我们的头发上、身上……”
  原本静止的画面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之下,刹那间变得熠熠生彩。本来静止的插图,在插上想象的翅膀后,变得鲜活而富有质感。在看似不经意间,孩子们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实现了读与写的双赢。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改品质,是西乡塘城区课改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城区摸索出了一些能夯实课堂基础切实可行的教学科研方法。    1、学生开展课前5分钟口语交际的形式  自由说一主题说一创作说。  “自由说”主要是针对没有口语交际基础的实验班级,每节课均由学生自由发言,内容不限,发言人不限。肯说、敢说即可。  “主题说”,在大部分学生都敢当众大胆发言的基础上,每周由语文老师与各科任教
言语智慧的习得和生成,必须经由主体内部的构建过程。感悟是这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所以。古诗词的教学,必须对其中的言语智慧细细感悟,用心吸收。    一、“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在品析词句中,汲取言语智慧    古诗词往往只一字而境界全出,甚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马空《诗品·含蓄》)这就需要我们细细地品析。一般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以下几类词语。一是修饰词,它们往
将作文教学与训练学生写“行走日记”相结合的作文之路,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行走日记”是日记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几个学生组成合作小组轮流写作,互相批改,互相借鉴,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具体操作的过程如下。    一、确定合作小组成员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以5名学生为宜。分组的方法多种多样:自由组合、随机分组、按座位分组、按成绩分组、按男女生分组、按居住地分组等。每
一、德育剪影    镜头一新世纪花园河畔郭老师在一尊铜塑前面的讲述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他是魏晋时代的奇才,是一位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是集作曲、音乐理论、古琴演奏家于一身的音乐全才。有一首古老的琴曲——《广陵散》就是他所奏,伴随着《广陵散》有那么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镜头二班主任老师边走边指着楼房  “大家看,这里本是一片田地,只有几间低矮的楼房。自从市政
教学目标:  1 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  2 知道常用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通工具。  3 感受从古到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  1 学生调查:A、生活中外地生产物品的产地,如何到达本地?B、近年来,家乡在交通运输方面有了哪些变化?  2 教师搜集资料及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智趣”课堂是我校在彰显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打造的一种高效课堂模式。这种课堂模式以激发“智趣”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和教师引领指导相结合,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快乐中得到必要的发展。  但在构建“智趣”课堂的过程之中,我们部分教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些误区之中,下面就这些误区的主要表现及对策阐述如下。  一、过分强调“授之以渔”,忽视“授之以鱼”  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信息技术学科提倡课程整合,应结合其他学科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技术来学习方法与策略,让信息技术课的技术性和文化性相结合,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    一、善用“打比方”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真正经常接触电脑的并不多,学生的基础操作能力并不十分乐观,且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我们不能一开始就让学生看或学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看似枯燥抽象的知识与
素质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条件。“一个好的校长就有一所好的学校”,此话一点不错。可见,校长素质的优劣决定一所学校的成败。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的新世纪。小学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更为重要,新时期教育呼唤着高素质的校长,更呼唤高素质的小学校长,对校长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社会初级阶段,校长首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但因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生活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往往写作时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再加上教学时,作文题目由教师出。主题由教师定,“写什么”不能逾越教师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导的几种模式……,结果导致学生写作时内容不丰富,谎话大话连篇,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甚至出现“套文”、“抄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歉、唯、悠”,能用多种方法正确理解“沮丧、无法割舍、羞愧、洋溢、首席”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学文设疑。引出课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这则故事的开头与结尾。  1.学习开头与结尾。  (1)学习文章开头。(课件出示文章的开头)  ①自由朗读,想一想从中你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