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课堂听讲效率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我们领会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否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率的关键。本文从兴趣———专注的开始;激励———专注的深入;充实———专注的拓展三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听讲、自主探索。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课堂效率兴趣激励充实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核心环节,课堂是我们领会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否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率的关键。课上能认真听讲,基本上理解或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课后及时复习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不但作业能顺利完成,而且对所学知识也能及时掌握。如果课上不认真听讲,没有理解或掌握老师讲的知识或技能,那课下起码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这是得不偿失的。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也如沐绿色的春风,开放而活力起来呢?如何让我们的学生的在课堂上饱饮知识的甘露呢?我们应该向课堂要质量,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讲效率。
  一、兴趣———专注的开始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活泼可爱,更有着自己的喜好和对事物的感知,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作为老师,就应该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立场,想想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随机切入课文内容,相机创设情境,他们的兴趣就如被点燃的火把,激情四射。如在《海伦·凯勒》这一课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夏天来临时,海伦在盲哑学校的课程正好告一段落,她说话的能力也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就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饱含了海伦重新说话后的那种喜悦和兴奋,如何让孩子能读出来呢?于是我让孩子们开始思考海伦为什么要学说话?他学说话和正常人有什么不一样?此时,孩子们开始回答他学说话仅仅是想和别人交流,但是就是这样的说话还要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一个词语或者句子都要读上几个小时,可见她学习的艰辛。当他们此时已经体会到海伦学习说话和正常人的区别后,我相机转换语调,此时,经过海伦的练习,她终于会说话了,她喊出了,随机出示:“爸爸,妈妈,我回来了!”,想着自己那么多天的努力,终于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了,她兴奋地跑回家中,喊出了:“爸爸,妈妈,我回来了!”经过我的渲染,学生即刻进入情境之中,海伦的激动与兴奋也一呼百应。听讲效率自然提高。
  二、激励———专注的深入
  教师在小学生的心目中通常是敬畏的,敬而畏,畏而远,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做,但不敢发表意见,不敢指出老师的错误,不敢与别人争论。显然这不利于培养良好个性品质。今天我们提倡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融洽的,学生对教师的感觉是敬而亲、亲而近,只有心理距离近了,才能达到师生互学,平等民主的境界。而激励则是较好的办法。把激励带进课堂,就是教师运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不吝惜我们的赞美,多鼓励和赞美学生,这样他们会更加兴致高昂的学下去。在学习《只拣儿童多处行》时,有这样一段话,“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一个学生读过后,我评价到:“你读的很流利,但我好像看见孩子是“走”出来的,能挤出来么?”下面的学生注意到这样的评价,开始思考,怎样是“挤”呢?又一个学生站起来朗读,我评价到“这是几个孩子跑出来了!”这时一个学生说到,“老师,我会‘挤’出来!”这个孩子有板有眼的读了起来,而且特别在“闹嚷嚷”和“挤”的地方加重读音,而且加快速度。顿时,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也会!”“老师,我也想来!”好的,那大家都试一试吧!读书声顿时此起彼伏。就是这样贴近的评价,在指导他们朗读技巧的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评价看似简单,但却无形中给了他们动力。
  三、充实———专注的拓展
  课堂上,只有知识的充实,才能吸引学生,只有让他们觉得有东西可学,踮起脚尖就能摘到属于自己的苹果,他们才会愿意去采撷,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求我们只有真正走进文本,深入的拓展我们的知识,找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寻找给学生一碗水的源泉。我们常说,一段文字,就是一个故事,那么如何让我们静下心来,去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去读出故事背后的意境呢?这就要求我们去对文本进行拓展,加入一些辅助资料,来加深孩子的理解。如在讲《黄山奇松》一课时,在讲“饱经风霜”一词时,我加上这样的一段资料“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那里泥土稀少,只能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或者在贫瘠的岩缝中存活、成长,因此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尺八高的黄山松,往往树龄都是几十年,而这棵迎客松,据记载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在讲迎客松时有这样的一句话“如今,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我加入了这样的一段话,“它的画像还被挂入人民大会堂,作为国家领导人接待中外贵宾的背景而永留青史,它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真实写照。那我们在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时,除了要读出他的奇和美之外,还应该读出什么呢?”请你们读出自己的感受吧!相信有了这些资料,对于课文中的句子我们不用去逐一解读,就能在孩子的朗读声中感受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迎客松的饱经风霜,理解了人们对迎客松的尊敬和迎客松的地位。也正是这些拓展资料,帮孩子走进了文本,让文字与朗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
  课堂因为拓展而有了活力,学生因为充实而收获更多,来不及分神,只是在知识的殿堂翱翔。课堂也因此有了魅力。
  总之,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听讲、自主探索,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只有我们更新观念,努力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只有给他们一个自己的天空,他们才能飞的更高更远!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针对低年级儿童好奇心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爱玩、爱动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方法教学生识字:  1、直观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的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而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迷上"动画片"。针对这一现象,我用多媒体声像系统为先导,通过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
【摘要】针对目前高三英语教学中利用教材的现状,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指导阅读策略并形成阅读技能、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能力,借助教材中的wordpower、grammarandusage板块、workbook等内容,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知识和能力的转换奠定基础。  【关键词】知能转换阅读策略阅读技能语言知识语言能力  目前,许多学校在学生一进入高三时,就将教材
多少年来,令语文教师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作文教学,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是也是作文。因此本人就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何培养写作兴趣,粗浅谈几点看法:  一、多观察,力求写实。  无论是写日记还是写作都离不开观察,只有用心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的作文都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废话连篇。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现在我们先看看,著名作家丰子恺的
叶圣陶曾发表一篇题为《思想-语言-文字》的短文,对于我们如何进行写作训练,有指导意义。他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一个思想在我们脑里通过,先想到某一层,次想到某一层,最后终结在某一层,这一层层如果用口说出,就是一串的语言。”他还说“文字的依据既是语言,语言和思想又是二而一的东西,所以文字该和语言思想一贯训练: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写,分不开来。”可见,作文的过程,事实上是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