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经皮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患儿情况,分析介入治疗失败原因。
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1 280例行VSD介入治疗的患儿(年龄13~141个月)资料,其中封堵成功1 237例,失败43例(3.36%)。研究失败病例的心脏彩超、造影资料、介入操作方法及外科手术所见,分析介入失败原因。
结果43例介入治疗失败患儿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3~141 (43.0±31.9)个月;体质量10~35(16.30±5.59) kg。失败原因:6例介入治疗前B超将干下型VSD误诊为膜周型或嵴内型VSD;13例选择封堵器过小,比较3种测量VSD大小的方法显示不同测量方法对VSD大小有影响(F=19.134,P=0.001),B超所测VSD大小[(6.48±1.43) mm]与外科所见VSD大小[(7.02±1.08)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P=0.168),B超所测VSD大小与左心室造影所见[(4.78±1.11)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P=0.001),左心室造影所见与外科所见VSD大小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5.92,P=0.001)。14例封堵器左盘伞影响主动脉瓣出现主动脉瓣反流;3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左束支阻滞;2例出现三尖瓣狭窄;5例为膜部瘤样VSD伴多股分流,封堵器植入后出现残余分流。
结论B超诊断应避免将干下型VSD误诊为膜周型或嵴内型VSD。伴主动脉瓣脱垂的病例应参考彩色超声所测VSD大小来选择封堵器。毗邻主动脉瓣的VSD,应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及改进操作手法避免影响主动脉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