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介入治疗失败患儿原因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经皮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失败患儿情况,分析介入治疗失败原因。

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3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1 280例行VSD介入治疗的患儿(年龄13~141个月)资料,其中封堵成功1 237例,失败43例(3.36%)。研究失败病例的心脏彩超、造影资料、介入操作方法及外科手术所见,分析介入失败原因。

结果

43例介入治疗失败患儿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3~141 (43.0±31.9)个月;体质量10~35(16.30±5.59) kg。失败原因:6例介入治疗前B超将干下型VSD误诊为膜周型或嵴内型VSD;13例选择封堵器过小,比较3种测量VSD大小的方法显示不同测量方法对VSD大小有影响(F=19.134,P=0.001),B超所测VSD大小[(6.48±1.43) mm]与外科所见VSD大小[(7.02±1.08)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P=0.168),B超所测VSD大小与左心室造影所见[(4.78±1.11)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0,P=0.001),左心室造影所见与外科所见VSD大小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5.92,P=0.001)。14例封堵器左盘伞影响主动脉瓣出现主动脉瓣反流;3例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左束支阻滞;2例出现三尖瓣狭窄;5例为膜部瘤样VSD伴多股分流,封堵器植入后出现残余分流。

结论

B超诊断应避免将干下型VSD误诊为膜周型或嵴内型VSD。伴主动脉瓣脱垂的病例应参考彩色超声所测VSD大小来选择封堵器。毗邻主动脉瓣的VSD,应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及改进操作手法避免影响主动脉瓣。

其他文献
如今,冠心病、心肌梗塞、脑梗、脑溢血之类的心脑血管疾病,许多人都已经耳熟能详。据统计,此类疾病占我国人口死因的41%,实在是我国民众健康的最大威胁。  心脏在胸腔之中,管血液循环;大脑在头颅之内,管思考记忆,心脏与大脑本来没有多少关联,“心脑血管病”的病名却将这两个器官的病联在了一起。原来,这两个器官的病的源头是在血管,所以称为“心脑血管病”。  血管的问题是发生了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其实是一组
目的通过沉默microRNA(miRNA)-30c研究miRNA-30c对P19细胞增殖及分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成功构建的miRNA-30c沉默质粒(miRNA-30c沉默组)与空载质粒(阴性对照组)通过lipo2000法分别转染P19细胞,荧光表达观察质粒转染效率;通过杀稻瘟菌素Blasticidin筛选出miRNA-30c沉默稳定表达的P19细胞株;使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间接验证成功沉默稳定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针对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成绩比较差、学习自主性不强等现状来分析一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去引导和培养学生自觉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