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入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工作职责模糊、课时无法保证、胜任力不足等困惑,若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面对困惑,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尝试改变观念,脚踏实地工作;认识多重角色,做好角色转换;业余时间多充电,培养专业素养;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关键词】初入职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2-0053-02
【作者简介】曾惠娜,福建省漳州第三中学新城分校(福建漳州,363000)教师,二级教师。
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在成长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困惑,这些困惑若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会引起负面的情绪反应,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初入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困惑
1.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职责模糊。
当前,全国一些地区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和心理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还有一部分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机构尚未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及职能认识不清晰,不知道如何安排其工作。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初入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从事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在办公室、德育处、卫生室等学校其他部门工作,心理健康教师也因此成了“全能人才”,什么工作都可以“胜任”。这势必会影响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长此以往不利于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2.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保证。
许多学校虽然已经聘请了心理健康教师,但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心理健康教师入职之后彻底改行,从事其他文化科目的教学工作。有的学校虽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经常被其他科任教师“霸占”。特别是临近考试期间,“霸占”课时的现象经常发生。掌握一门学科的教学规律需要大量的教学时数的积累,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无法保证,必然会影响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不足。
近几年招聘的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程度较高,多数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或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但是专业教师学历的提升,并没有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本质的改变。有研究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还不能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普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工作难以胜任”等问题。另外,目前很多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一名,缺乏教研机构和专业督导,工作遇到问题后无处交流,这势必会导致心理健康教师的成长迟缓或滞后。
二、给初入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建议
初入职心理健康教师之所以存在上述困惑,跟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也跟教师本身有关。从教师本身来看,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在“助人”时,要先学会“自助”。
1.转变观念,脚踏实地工作。
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常有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如“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我什么也做不成”“我都彻底转行了,没时间做专业的事情”等。这些观念若持续存在,会影响心理健康教师对本专业的投入热情。
当前,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与整个社会大背景有关,相信随着社会发展会得到改善并解决;同时,也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做得不足有关。心理健康教师在从事其他教学工作时,可以尽量让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在工作中尽可能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常识。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心理健康教师都应该学会如何与行政人员及其他教师协调,让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基本的认识,以期日后有良好的合作。例如,教授其他科目时可以思考如何将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德育处工作,可以构思如何帮助班主任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脚踏实地地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每个角落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认识多重角色,做好角色转换。
初入職心理健康教师容易混淆“教师”与“心理咨询师”这两种角色。很多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工作时都容易出现完美倾向,他们往往希望自己在工作中如同一个仁慈的心理咨询师,保持一个完美形象,希望各项工作都能够做得尽善尽美。然而,这种期待本身就是“绝对化要求”,如果心理健康教师把在心理咨询室中对待来访者的态度带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无疑会出现咨询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冲突,引起课堂纪律混乱。此时的心理健康教师误解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有条件的,它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下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若以心理咨询师的状态组织课堂,必将导致课堂纪律混乱,一旦课堂纪律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辅导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多重角色,及时做好角色转换。
3.业余时间多充电,培养职业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得好,需要一定的课时量保证;心理辅导做得好,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还需积累一定的个案经验。目前,心理健康教师遇到挫败体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学科经验积累较少。
持续学习、反思、成长,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或咨询中,针对每一节课或每一个个案,可以多进行自我反思。若所在地方没有教研机制,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主动和各个兄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联系,自发地组织教研活动。可以针对某一课,组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专门找一些相关的咨询师训练的书籍,组织心理咨询训练活动,进行同辈督导;多与高校的心理学教师联系,有问题及时找专家咨询。若没有这些资源,教师们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专业书籍、报刊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论坛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学习基地,多和不同地区的心理健康教师探讨经验。相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够很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胜任力。
4.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辅导专家林孟平认为,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学位、资历、理论和技巧,而是心理辅导员本身的修养。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辅导技巧固然有助于达到心理辅导的效果,但论起重要性却远远不及个人修养和素质。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师具有更高的威望和权威,更容易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因此心理健康教师保持自身心理健康显得相当重要。然而,心理健康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遇到挫折,也有消极沮丧的时候,若连自身情绪问题都无法调适,那么就很难帮助来访者,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会让来访者受到伤害。所以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切忌太焦虑,过度焦虑的情绪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阻碍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师的个人成长也相当重要。教师应该清楚了解自身的个人成长经历如何对当前性格产生影响,对自身的情绪变化要有敏锐觉察力,这方面需要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分析及专业督导。只有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态变得更加成熟和健康,才能更好地帮助来访者。
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好助力,心理健康教师要先学会自助。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在平常点滴工作中,积累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初入职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2-0053-02
【作者简介】曾惠娜,福建省漳州第三中学新城分校(福建漳州,363000)教师,二级教师。
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在成长道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困惑,这些困惑若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会引起负面的情绪反应,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初入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困惑
1.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职责模糊。
当前,全国一些地区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和心理辅导室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还有一部分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机构尚未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及职能认识不清晰,不知道如何安排其工作。因此,我们经常会发现初入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从事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在办公室、德育处、卫生室等学校其他部门工作,心理健康教师也因此成了“全能人才”,什么工作都可以“胜任”。这势必会影响心理健康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长此以往不利于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2.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无法保证。
许多学校虽然已经聘请了心理健康教师,但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部分心理健康教师入职之后彻底改行,从事其他文化科目的教学工作。有的学校虽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经常被其他科任教师“霸占”。特别是临近考试期间,“霸占”课时的现象经常发生。掌握一门学科的教学规律需要大量的教学时数的积累,心理健康教育课课时无法保证,必然会影响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3.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不足。
近几年招聘的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程度较高,多数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或心理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但是专业教师学历的提升,并没有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本质的改变。有研究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还不能适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普遍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工作难以胜任”等问题。另外,目前很多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一名,缺乏教研机构和专业督导,工作遇到问题后无处交流,这势必会导致心理健康教师的成长迟缓或滞后。
二、给初入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建议
初入职心理健康教师之所以存在上述困惑,跟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关,也跟教师本身有关。从教师本身来看,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师在“助人”时,要先学会“自助”。
1.转变观念,脚踏实地工作。
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常有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如“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我什么也做不成”“我都彻底转行了,没时间做专业的事情”等。这些观念若持续存在,会影响心理健康教师对本专业的投入热情。
当前,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足,与整个社会大背景有关,相信随着社会发展会得到改善并解决;同时,也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做得不足有关。心理健康教师在从事其他教学工作时,可以尽量让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在工作中尽可能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常识。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心理健康教师都应该学会如何与行政人员及其他教师协调,让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基本的认识,以期日后有良好的合作。例如,教授其他科目时可以思考如何将心理学的知识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在德育处工作,可以构思如何帮助班主任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师需要转变观念、脚踏实地地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每个角落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认识多重角色,做好角色转换。
初入職心理健康教师容易混淆“教师”与“心理咨询师”这两种角色。很多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工作时都容易出现完美倾向,他们往往希望自己在工作中如同一个仁慈的心理咨询师,保持一个完美形象,希望各项工作都能够做得尽善尽美。然而,这种期待本身就是“绝对化要求”,如果心理健康教师把在心理咨询室中对待来访者的态度带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无疑会出现咨询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冲突,引起课堂纪律混乱。此时的心理健康教师误解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有条件的,它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下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若以心理咨询师的状态组织课堂,必将导致课堂纪律混乱,一旦课堂纪律无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辅导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多重角色,及时做好角色转换。
3.业余时间多充电,培养职业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得好,需要一定的课时量保证;心理辅导做得好,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还需积累一定的个案经验。目前,心理健康教师遇到挫败体验,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学科经验积累较少。
持续学习、反思、成长,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或咨询中,针对每一节课或每一个个案,可以多进行自我反思。若所在地方没有教研机制,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主动和各个兄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联系,自发地组织教研活动。可以针对某一课,组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专门找一些相关的咨询师训练的书籍,组织心理咨询训练活动,进行同辈督导;多与高校的心理学教师联系,有问题及时找专家咨询。若没有这些资源,教师们也可以通过广泛阅读专业书籍、报刊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论坛也可以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学习基地,多和不同地区的心理健康教师探讨经验。相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够很好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胜任力。
4.调整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辅导专家林孟平认为,在整个辅导过程中,最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人的学位、资历、理论和技巧,而是心理辅导员本身的修养。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辅导技巧固然有助于达到心理辅导的效果,但论起重要性却远远不及个人修养和素质。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师具有更高的威望和权威,更容易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因此心理健康教师保持自身心理健康显得相当重要。然而,心理健康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遇到挫折,也有消极沮丧的时候,若连自身情绪问题都无法调适,那么就很难帮助来访者,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会让来访者受到伤害。所以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切忌太焦虑,过度焦虑的情绪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阻碍工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师的个人成长也相当重要。教师应该清楚了解自身的个人成长经历如何对当前性格产生影响,对自身的情绪变化要有敏锐觉察力,这方面需要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分析及专业督导。只有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态变得更加成熟和健康,才能更好地帮助来访者。
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好助力,心理健康教师要先学会自助。初入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在平常点滴工作中,积累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