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生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本文从数学的角度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或许能够我们广大教师一些借鉴,不妨一读。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57-01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 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要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二 适当地挖掘学生的主动性
笔者研究发现,许多学生即使在进入高中生活以后,仍然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检查和鞭挞。首先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的。预防课前不预习和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它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 并且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 兴趣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 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 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 记忆的效率也较高。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数学教师在应对高考的前提下,适当地花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适当地挖掘课题的深度。与初中数学相比, 高中数学在某些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等方面, 都有很大的提高。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加大了, 分析能力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例如: 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极值问题, 三角公式的变形, 排列组合的应用题和实际应用问题等。
三 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
要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四 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加大感情投入
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而高素质、时代感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正逐渐成为学生欣赏崇拜的对象。现在,学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教师正从“讲”师变为“导师”,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形成。总而言之,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五 用爱浇灌心灵之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每一位教师,都会不计回报地对学生付出自己的关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一切教师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来说,教师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优异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都比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我认为“后进生”更需要爱,更需要关心,更需要老师爱的滋润。
后进生缺点、毛病较多,心理特殊,不那么可爱,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爱的春雨去浇灌他们的心灵之花,让他们在爱中自尊,在爱中自信,在爱中自强,创作出人生自励自强的奋进之歌!因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方法。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我们高中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提高课堂效率,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迅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57-01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怎样才能较好地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做法。
一 创设生活化情境,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要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的功效之一就是能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份,无疑,数学课堂教学应积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二 适当地挖掘学生的主动性
笔者研究发现,许多学生即使在进入高中生活以后,仍然有严重的依赖心理,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检查和鞭挞。首先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起明确的学习目的。预防课前不预习和课后抄袭作业的现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它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 并且力求参与相应的活动。“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 兴趣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 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 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 记忆的效率也较高。因此,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数学教师在应对高考的前提下,适当地花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值得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适当地挖掘课题的深度。与初中数学相比, 高中数学在某些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等方面, 都有很大的提高。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加大了, 分析能力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例如: 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极值问题, 三角公式的变形, 排列组合的应用题和实际应用问题等。
三 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境
要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
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问题或困难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学习显得更为必要,每节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提纲预习本节内容,要求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的主要区域,课前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课堂中解决,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然他们归纳基本步骤和要点遇到困难时,教师应施以援手。
四 构筑新型师生关系,加大感情投入
学校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善待每一名学生,做他们关怀体贴、博学多才的朋友,做他们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亲其师而信其道”“厌其师而弃其道”,平等、尊重、倾听、感染、善待理解每一名学生,这是为师的底线和基本原则,而高素质、时代感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正逐渐成为学生欣赏崇拜的对象。现在,学生正从“学会”变为“会学”,教师正从“讲”师变为“导师”,课堂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形成。总而言之,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
五 用爱浇灌心灵之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每一位教师,都会不计回报地对学生付出自己的关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一切教师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来说,教师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优异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都比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我认为“后进生”更需要爱,更需要关心,更需要老师爱的滋润。
后进生缺点、毛病较多,心理特殊,不那么可爱,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爱的春雨去浇灌他们的心灵之花,让他们在爱中自尊,在爱中自信,在爱中自强,创作出人生自励自强的奋进之歌!因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方法。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 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原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我们高中数学教学要改变教学方法与策略,优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提高课堂效率,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迅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