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数字服务化:数字赋能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研究

来源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服务化成为制造企业服务化和数字化转型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数字服务化是解释数字化与服务化双重变革的重要概念,而数字技术如何在其中赋能价值创造存在理论缺口和实践必要性.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究了数字服务化的数字赋能价值创造内在机理,结果发现:第一,数字服务化的数字赋能价值创造遵循“生产要素数字化—数字服务能力形成—数字服务价值创造”的三阶段路径.数字服务价值创造所依赖的3种数字服务能力由赋能机制驱动形成.第二,在基于平台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平台后端、中部和前端的数字赋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包括生产要素数字化的相互依赖及数字服务能力的相互依赖.第三,产品—服务—软件系统在数字化与服务化之间发挥桥接功能,促进数字化与服务化的价值创造协同.
其他文献
工业应用中长线传输、多节点工作系统常用的RS485通信模式,通过读取开关量状态及控制继电器输出的方式实现远程控制、监测设备工作状态.硬件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使用光电耦合器将外部开关量的输入输出与控制电路隔离,保证控制电路能够安全稳定工作;采用驱动器件,将信号放大,增加带载能力、驱动能力,以控制多路继电器输出;通过控制继电器的开关,达到远程控制设备工作状态的目的.
当前示范性职教集团的建设中存在着利益分配、资源共享与信息交互三方面的短板.基于这一角度提出了“形成职教集团品牌化,优化利益分配体系;形成集团内人才交互模式,达成资源共享目的;实现集团内部信息交互,全面释放效能”的路径,并指出政府主导型的职教集团建设模式的必要性,明确校企联盟建设的重要性.
基于创业者对创业政策的认知和利用现状,从供需匹配和感知价值两个角度入手,构建了“认知-利用”落差情境下的创业政策效果评估模型,并选取浙江杭州、宁波和台州地区236家新创企业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供需匹配”和感知价值失调既是现阶段中国创业政策“认知-利用”落差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影响中国创业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2)“供-需”匹配度除了对创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形成直接的调节作用外,还通过感知价值对其产生间接的调节作用:高供需匹配度比低供需匹配度、高感知价值比低感知价值更能推动创业绩效的提升;(3)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