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的时候,由于我们家人口多,吃饭问题一直很紧迫。好在父亲有一手套野兔的绝活,可以隔三差五的弥补一下我们缺乏营养的肚子。
我们村东部是连绵不断的丘陵,村西则是一大片草甸,甸中沼泽密布杂草茂盛。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庄稼的生长,却是各种野生动物的天堂,而平常我们见得最多的,莫过于野兔了。但,这种体形小巧性情温顺的小动物却机警的很,莫说让人靠近,就是单单听到一丁点的风吹草动,也会从原地一跃而起,一溜烟儿便不见了踪影。
虽然野兔十分机灵,但却十分的胆小。它们只有相对固定的栖息地,昼伏夜出,喜欢走已经走过多次的固定路径,从不轻易离开熟悉的圈子。
父亲正是利用了野兔的这一习性,采取在野兔经常出没的田间小路下套子的方法来猎获它们。父亲经过多年的摸索,能一眼识破野兔的踪迹,所以,成功率常常在80%以上。但,父亲是个仁慈的人,只是万不得已的时候,才施展他的绝活。平日里,只要老瓮里还有一口粮食,也不会去骚扰野兔平静的生活。即使决定出去下套子,也绝不多得。父亲说:“这是做人的本分。”
我那时正值少年,正是整天乐颠颠跟在父亲屁股后面的年龄。我亲眼见证了父亲怎么在夜色中寻找野兔的踪迹,怎么小心地下套子,又怎么在黎明时分收获到可喜的战果。但,那大概是我8岁以前的事情了,8岁以后,记忆中,我再也没看到父亲捉过一次野兔。有时,出于好奇,我曾央求父亲带我去捉野兔,但父亲总是以生活好了为由搪塞我。我知道,那不是最根本的理由。到现在,我还记得我跟父亲最后一次捉野兔的情景。我想,也许是那一次,刺痛了父亲的心。
那一年的秋天,我们村遭遇了十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这一天,我们家靠喝地瓜粥填肚子已经三天了。姑姑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也在我们家,由于营养不良。姑姑奶水不充足,小表妹整天哇哇地哭个不停,扰得饥肠辘辘的大家更心绪不宁。奶奶对父亲说:“小儿呀,快想想办法吧。”父亲一声没吭,只是默默地做着准备。
快黑天的时候,父亲忽然对我说:“孩子,走,跟爸爸出去一趟。”
等走到半路的时候。父亲才神秘地告诉我要去捉野兔。我立时兴奋地跳了起来,这可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呀。
寻找踪迹,下套子,一切都进行得井然有序。我和父亲像两个神秘的使者,在皎洁的夜色下猫着腰紧张地忙活着。半个小时后,我们就准备好了。父亲搓了搓双手。说:“好了,等明天早上来拿兔子吧!”
那一夜,我几乎没太睡着,老是盼着天快点亮。
鸡叫二遍的时候,父亲轻轻地把我摇醒,说:“孩子,咱们走吧。”我立刻从床上一跃而起。
月亮还没有沉下去,旷野里空荡荡的,风儿夹杂着一阵阵寒意袭来,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但一想到立刻就能捉到垂死的野兔,所有的恐惧和寒冷都荡然无存,我裹紧衣服靠在父亲身边,大踏步地往前走。
可是,当我们来到下套子的地点时,却没看到期望的一切,没有野兔,也没有了套子,甚至连拴套子的四五斤重的石头也不见了。
我有点失望。父亲观察了一番后兴奋起来。“孩子,说不定,这是一个大家伙!”他指着地上的一片血迹说,“你看,分明是套到了东西。”
“可是,是什么东西能把这么大的石头拖得不见踪迹呢?”父亲也感到很疑惑,说这话的时候,父亲把我往身边揽了一下。
“找找吧,顺着这条血迹,应该能找到它,拖着这么重的石头,它肯定走不远。”父亲说。
痕迹很明显,有斑斑血迹,也有石头拖过的痕迹,搜寻并不困难。
走过一片草甸。爬上一个丘陵,又穿过一片庄稼地,很快来到一片桃林。父亲看了看走过的长长的路,神情越来越紧张。他套了多年的野兔,今天的事还是第一次碰到。一般情况下,一只拖着四、五斤重石头的兔子顶多会爬二、三米,可从刚才的地点到这片桃林,少说也有两公里,而且,还有那么多的陡坡、荆棘……
“难道……不是野兔?”父亲说,“会是什么呢?”
但,好奇的心理让我们停不下脚步。只是,父亲把我揽得越来越紧。
穿过这片桃林,往河边去的小路被野草吞没了。锯齿草、香泽兰、野葛藤和黄荆条遍地横生,根本看不出哪里是路。
可是,血迹分明是往那草丛里去了。
父亲按下我的身子,示意我不要出声。既然寻不到踪迹,就用耳朵来听。
父亲的方法果然奏效。不出半分钟的时间,我就听到一阵轻微的(穴悉)(穴悉)(穴卒)(穴卒)的响动。
“一定是它,它不会太远了!”我惊喜地叫着。
“嘘——”
我们循着响声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位置。
父亲小心翼翼地扒开草丛。
瞬时,眼前的一幕把我们惊呆了。没有我们预料中的大型动物,躺在那里的就是一只野兔,它的一条腿被细细的铁丝勒住,白色的骨头露在外面,兔子的身上头上满是血迹。它正仰面躺在那里,四只比手指大不了多少的小兔子正吱吱叫着,吮吸着它早已干瘪了的奶头。
“它一定是挂着自己的孩子,才忍受了剧痛回来!”我说。
“是呀,这几只小兔子好可怜。”父亲说。
我听到父亲的声音有点哽咽,回头看时,我发现他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
我们没有把那只已经死去的母兔带回家,而是就地把它掩埋在桃林里,我则把四只小兔紧紧地揣在了怀里,一刻也不敢放松。
天亮回家的时候,父亲和我都没有说话。
这个故事发生时正值秋天,而就在那一年的春上,母亲刚刚因一场意外事故离开我们。
我们村东部是连绵不断的丘陵,村西则是一大片草甸,甸中沼泽密布杂草茂盛。独特的地理位置不利于庄稼的生长,却是各种野生动物的天堂,而平常我们见得最多的,莫过于野兔了。但,这种体形小巧性情温顺的小动物却机警的很,莫说让人靠近,就是单单听到一丁点的风吹草动,也会从原地一跃而起,一溜烟儿便不见了踪影。
虽然野兔十分机灵,但却十分的胆小。它们只有相对固定的栖息地,昼伏夜出,喜欢走已经走过多次的固定路径,从不轻易离开熟悉的圈子。
父亲正是利用了野兔的这一习性,采取在野兔经常出没的田间小路下套子的方法来猎获它们。父亲经过多年的摸索,能一眼识破野兔的踪迹,所以,成功率常常在80%以上。但,父亲是个仁慈的人,只是万不得已的时候,才施展他的绝活。平日里,只要老瓮里还有一口粮食,也不会去骚扰野兔平静的生活。即使决定出去下套子,也绝不多得。父亲说:“这是做人的本分。”
我那时正值少年,正是整天乐颠颠跟在父亲屁股后面的年龄。我亲眼见证了父亲怎么在夜色中寻找野兔的踪迹,怎么小心地下套子,又怎么在黎明时分收获到可喜的战果。但,那大概是我8岁以前的事情了,8岁以后,记忆中,我再也没看到父亲捉过一次野兔。有时,出于好奇,我曾央求父亲带我去捉野兔,但父亲总是以生活好了为由搪塞我。我知道,那不是最根本的理由。到现在,我还记得我跟父亲最后一次捉野兔的情景。我想,也许是那一次,刺痛了父亲的心。
那一年的秋天,我们村遭遇了十多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在青黄不接的日子里,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这一天,我们家靠喝地瓜粥填肚子已经三天了。姑姑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也在我们家,由于营养不良。姑姑奶水不充足,小表妹整天哇哇地哭个不停,扰得饥肠辘辘的大家更心绪不宁。奶奶对父亲说:“小儿呀,快想想办法吧。”父亲一声没吭,只是默默地做着准备。
快黑天的时候,父亲忽然对我说:“孩子,走,跟爸爸出去一趟。”
等走到半路的时候。父亲才神秘地告诉我要去捉野兔。我立时兴奋地跳了起来,这可是我盼望已久的事情呀。
寻找踪迹,下套子,一切都进行得井然有序。我和父亲像两个神秘的使者,在皎洁的夜色下猫着腰紧张地忙活着。半个小时后,我们就准备好了。父亲搓了搓双手。说:“好了,等明天早上来拿兔子吧!”
那一夜,我几乎没太睡着,老是盼着天快点亮。
鸡叫二遍的时候,父亲轻轻地把我摇醒,说:“孩子,咱们走吧。”我立刻从床上一跃而起。
月亮还没有沉下去,旷野里空荡荡的,风儿夹杂着一阵阵寒意袭来,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但一想到立刻就能捉到垂死的野兔,所有的恐惧和寒冷都荡然无存,我裹紧衣服靠在父亲身边,大踏步地往前走。
可是,当我们来到下套子的地点时,却没看到期望的一切,没有野兔,也没有了套子,甚至连拴套子的四五斤重的石头也不见了。
我有点失望。父亲观察了一番后兴奋起来。“孩子,说不定,这是一个大家伙!”他指着地上的一片血迹说,“你看,分明是套到了东西。”
“可是,是什么东西能把这么大的石头拖得不见踪迹呢?”父亲也感到很疑惑,说这话的时候,父亲把我往身边揽了一下。
“找找吧,顺着这条血迹,应该能找到它,拖着这么重的石头,它肯定走不远。”父亲说。
痕迹很明显,有斑斑血迹,也有石头拖过的痕迹,搜寻并不困难。
走过一片草甸。爬上一个丘陵,又穿过一片庄稼地,很快来到一片桃林。父亲看了看走过的长长的路,神情越来越紧张。他套了多年的野兔,今天的事还是第一次碰到。一般情况下,一只拖着四、五斤重石头的兔子顶多会爬二、三米,可从刚才的地点到这片桃林,少说也有两公里,而且,还有那么多的陡坡、荆棘……
“难道……不是野兔?”父亲说,“会是什么呢?”
但,好奇的心理让我们停不下脚步。只是,父亲把我揽得越来越紧。
穿过这片桃林,往河边去的小路被野草吞没了。锯齿草、香泽兰、野葛藤和黄荆条遍地横生,根本看不出哪里是路。
可是,血迹分明是往那草丛里去了。
父亲按下我的身子,示意我不要出声。既然寻不到踪迹,就用耳朵来听。
父亲的方法果然奏效。不出半分钟的时间,我就听到一阵轻微的(穴悉)(穴悉)(穴卒)(穴卒)的响动。
“一定是它,它不会太远了!”我惊喜地叫着。
“嘘——”
我们循着响声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位置。
父亲小心翼翼地扒开草丛。
瞬时,眼前的一幕把我们惊呆了。没有我们预料中的大型动物,躺在那里的就是一只野兔,它的一条腿被细细的铁丝勒住,白色的骨头露在外面,兔子的身上头上满是血迹。它正仰面躺在那里,四只比手指大不了多少的小兔子正吱吱叫着,吮吸着它早已干瘪了的奶头。
“它一定是挂着自己的孩子,才忍受了剧痛回来!”我说。
“是呀,这几只小兔子好可怜。”父亲说。
我听到父亲的声音有点哽咽,回头看时,我发现他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
我们没有把那只已经死去的母兔带回家,而是就地把它掩埋在桃林里,我则把四只小兔紧紧地揣在了怀里,一刻也不敢放松。
天亮回家的时候,父亲和我都没有说话。
这个故事发生时正值秋天,而就在那一年的春上,母亲刚刚因一场意外事故离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