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翻译实践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因为中医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语翻译往往采用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关键词: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55-03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特征和价值趋向。如何使这种文化在全世界更好地传播和推广,翻译无疑担当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医英语翻译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医英语翻译在学术界还远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英语翻译的学科发展,阻碍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不利于这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由于中医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思想等。中医英语翻译难就难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常常晦涩难懂。因此,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不只是汉英两种语言的转化问题,不仅要求译者有较深厚的古文功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较系统深刻的了解,而且要求译者熟知先进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深谙适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策略和方法。
一、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性质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到底属于科技术语翻译还是文学翻译,这直接影响了其采用的原则和策略。根据文体特征和结构特征,翻译的文本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文学文本,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新闻等,与之对应的就是文学翻译;第二类是科技文本,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医学等,也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以及广告、合同、备忘录等。那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是属于科技文本还是文学文本呢?这个问题其实和中医翻译的性质归属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学界普遍认为,西医翻译属于科技英语翻译。以此类推,中医英语翻译就是科技文本翻译吗?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学界正在形成一种共识:中医英语翻译具有科技文本翻译和文学文本翻译的双重特征。何红斌指出:“我们习惯于既成思维和做法,把中医看作是一门技术学科,而忽视它还是一门关于生命和存在的哲学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具有‘形而上’价值理性和‘形而下’工具理性的双重属性”[1]。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泰斗陈可冀院士曾经指出:“中医译事之难在形神俱合,信达雅兼备;而译者之难在融合东西文化精髓,通晓古今知识流变。”中医英语翻译界颇具影响力的李照国教授认为,中医英语翻译既要考虑其医学性,又要考虑其哲学性。正因为如此,在中医英语翻译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兼顾两方面的要求[2]。李永安教授也指出:“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困扰翻译界多年的问题。”[3]由此看来,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不仅要注意术语翻译的专业性,更要重视翻译的文化性和审美感。把中医蕴含的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并且使得翻译出来的语言对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有广泛的“可接受性”,从而促进中医药国际化事业的发展,使中医药为世界上更多人的健康服务。
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策略选择
所谓翻译策略,是指区别于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各种具体的操作方法(如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拆离、重构、移植等),并将多种具体方法综合在一起的方法集合。翻译方法是微观层面的,而翻译策略则是宏观层面的。常用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法、意译法、语义翻译法、交际翻译法、归化翻译法、异化翻译法。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就是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过程中常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诞生以来,关于它们孰优孰劣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最远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上世纪30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文坛大战把归化和异化之间的矛盾推向了高潮”[4]。在西方,归化异化之争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兼翻译家施奈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81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他在文章中指出:“概括起来,翻译中有且只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惊动作者,让读者向译者靠近;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惊动读者,让译者向读者靠近。”[5]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总结施奈尔马赫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翻译的历史》中提提炼出了翻译的归化(domestication/adapt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策略[6]。韦努蒂认为:“归化是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通过采用准确、清楚而流利的并且为目标语所熟知的语言文化而对源语文本进行翻译,使目标语读者的陌生感降到最低程度。”归化翻译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减少了文化冲突,但是往往会造成文化信息的丢失,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异化是指以源语言文化为中心,尊重原文的语言、文化及文体风格等,故意采用违反目标语语言规范的语言对源语文本进行翻译,最大化地保留异族文化的异质性和异国情调,从而丰富目标语的表达形式。异化翻译为读者提供了一次“难以忘却的阅读体验”,但是读者也往往因此在阅读中碰到很多障碍。
归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他认为译者应该帮助目标语读者将一些难以理解的信息加以简化和本土化,使读者享受一次轻松自如的阅读之旅。采用归化策略往往是为了使译文更通顺流畅,增强译本的可读性,缩小读者与作者的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更顺利地进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往往孕育于中医独特的医学理论当中,又直接反应了其理论的独特性和深邃性。因此,“只有从这些概念术语发生、发展的文化源流、文化背景入手,才能真正把握中医概念以及学说的内涵和本质”[7]。鉴于此,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采用归化的策略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外国人更容易理解接受中医知识,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采用归化策略也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中医虽然理论博大精深,但作为一种医学体系,它毕竟不能和西医完全分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融合的,其中就表现在语言表达层面。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策略的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
首先,部分人体解剖部位、疾病及症候相关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如耳、目、口、舌、手、足等,这些人体部位对中西医是普遍适用的,可以借鉴西医的名称。如果一切都另起炉灶,反而会阻碍中西文化交流。当然,中医学里的很多人体部位和西医是不尽相同的,如西医里的heart和中医的“心”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对于这样一些的翻译,最好在借用西医术语的时候,加以适当的注解。另外,像一些疾病及症候,如肺癌(lung cancer)、瘤(tumor)、湿疹(eczema)、咳嗽(cough)、溃疡(ulcer)等,翻译时几乎可以照搬西医已有的词汇。
其次,具有浓厚中国哲学色彩的一些术语,翻译时要采用归化策略,以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比如,“金破不鸣”、“土不制水”是用五行理论阐述五脏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术语的真正意思是“肺气肺阴虚损,津亏失润而使声音嘶哑,甚至是失声”,“脾土制约水液,使其正常运化,不使泛滥成病”。因此,最好应将他们归化翻译成“hoarseness or aphonia due to defficiency of the lung qi”(或者简化为damaged lung not functioning normally),“fluid metabolism disorder due to 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再次,将中医里一些带有强烈文学隐喻色彩的术语翻译成规范的医学用语,需采用归化策略,例如,“地道不通”。中医里的“地道不通”是生理学名词。《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王冰注:“经水绝止,是为地道不通。”故可以简洁译为“cessation of menstruation”或“menopause”[8]。又如,“五崩”指的是女性生殖器流出五种不同颜色分泌物的五种病。《脉经》卷九:“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血丕)血也。”这里的“崩”不能理解为“崩溃、倒塌”,故不能直译为“five breakdowns/collapses”,而应译成five types of fulminant vaginal discharge[9]。
采用异化策略往往是为了完整地保留异域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和新鲜性,使读者真正可以原滋原味地感受到异国情调,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语翻译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言简义丰的术语,但在西医中很难找到等值的英语词汇,故要考虑异化的策略[10]。
1.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法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它往往是相对意译法而言的。如“提壶揭盖”,这个术语蕴藏着浓厚的中医文化特色,非常形象生动。此术语为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所创,是“以升为降”之意。常用于气虚升降失司,小便不通之症。对这样的术语,如果直译为“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则形神俱在,让人过目难忘。
2.音译法(transliteration)。音译法指的是直接借用汉语拼音的方式翻译一些最基本的中医名词术语的方法。“阴阳”是中医中特有的理论和概念,若一味地用直译来处理,很可能就会因辞害意,让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云,因此,可直接音译成yin yang。刚开始目标语读者可能会觉得很别扭,但久而久之,他们就接受这种翻译。中医学里的“气”借用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该如何翻译呢?在中医走向世界的最初阶段,很多学者将其翻译成“vital energy”,显然比breath或air更近一步,但还是缺乏中国古代哲学的那种意境。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音译为“qi”。同样的道理,“五脏”可以直接音译为“five zangs”,“六腑”为“six fus”。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医翻译家李照国教授早就指出:“要使中医的特有概念在译语中既保持其特有意义又不为外国读者误解,音译恐怕是惟一可行之路。”[11]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和许多西医术语有很强的渊源关系,所以“西学东用”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中医是独特的医学体系,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东方气息,所以翻译时照搬西医词汇往往会酿成笑话。关于中医英语翻译采用的策略,我们认为,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语翻译是采用归化策略好还是异化策略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地作非此即彼的选择,归化和异化只是常用的两种翻译策略而已。
——————————
参考文献:
〔1〕何红斌.中医翻译的原则与策略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60-163.
〔2〕李照国.定静安虑,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J].上海翻译,2006,(1):63-66.
〔3〕李永安.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6):468-469.
〔4〕陈海峰.全球化局势下的文化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之争及其辩证统一[J].时代报告,2011,(9):12.
〔5〕Andre Lefavere,夏平.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dedge, 1995.
〔7〕罗枫.中医术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264.
〔8〕欧明.汉英中医词汇手册[K].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46.
〔9〕欧明.汉英中医词汇手册[K].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321.
〔10〕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47.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关键词:中医基本名词术语;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55-03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特征和价值趋向。如何使这种文化在全世界更好地传播和推广,翻译无疑担当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医英语翻译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医英语翻译在学术界还远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英语翻译的学科发展,阻碍了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不利于这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由于中医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如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思想等。中医英语翻译难就难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常常晦涩难懂。因此,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不只是汉英两种语言的转化问题,不仅要求译者有较深厚的古文功底,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较系统深刻的了解,而且要求译者熟知先进的翻译理论和策略,深谙适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策略和方法。
一、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性质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到底属于科技术语翻译还是文学翻译,这直接影响了其采用的原则和策略。根据文体特征和结构特征,翻译的文本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文学文本,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新闻等,与之对应的就是文学翻译;第二类是科技文本,包括医学、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机械、医学等,也包括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以及广告、合同、备忘录等。那么,中医基本名词术语是属于科技文本还是文学文本呢?这个问题其实和中医翻译的性质归属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学界普遍认为,西医翻译属于科技英语翻译。以此类推,中医英语翻译就是科技文本翻译吗?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学界正在形成一种共识:中医英语翻译具有科技文本翻译和文学文本翻译的双重特征。何红斌指出:“我们习惯于既成思维和做法,把中医看作是一门技术学科,而忽视它还是一门关于生命和存在的哲学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具有‘形而上’价值理性和‘形而下’工具理性的双重属性”[1]。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泰斗陈可冀院士曾经指出:“中医译事之难在形神俱合,信达雅兼备;而译者之难在融合东西文化精髓,通晓古今知识流变。”中医英语翻译界颇具影响力的李照国教授认为,中医英语翻译既要考虑其医学性,又要考虑其哲学性。正因为如此,在中医英语翻译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兼顾两方面的要求[2]。李永安教授也指出:“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是困扰翻译界多年的问题。”[3]由此看来,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不仅要注意术语翻译的专业性,更要重视翻译的文化性和审美感。把中医蕴含的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并且使得翻译出来的语言对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有广泛的“可接受性”,从而促进中医药国际化事业的发展,使中医药为世界上更多人的健康服务。
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的策略选择
所谓翻译策略,是指区别于翻译过程中采用的各种具体的操作方法(如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拆离、重构、移植等),并将多种具体方法综合在一起的方法集合。翻译方法是微观层面的,而翻译策略则是宏观层面的。常用的翻译策略包括直译法、意译法、语义翻译法、交际翻译法、归化翻译法、异化翻译法。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就是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过程中常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诞生以来,关于它们孰优孰劣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最远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上世纪30年代“鲁迅与梁实秋之间的那场旷日持久的文坛大战把归化和异化之间的矛盾推向了高潮”[4]。在西方,归化异化之争可以追溯到德国哲学家兼翻译家施奈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81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他在文章中指出:“概括起来,翻译中有且只有两种策略: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惊动作者,让读者向译者靠近;一种是译者尽量不惊动读者,让译者向读者靠近。”[5]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总结施奈尔马赫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在其著作《译者的隐形—翻译的历史》中提提炼出了翻译的归化(domestication/adapt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策略[6]。韦努蒂认为:“归化是遵守目标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通过采用准确、清楚而流利的并且为目标语所熟知的语言文化而对源语文本进行翻译,使目标语读者的陌生感降到最低程度。”归化翻译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减少了文化冲突,但是往往会造成文化信息的丢失,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异化是指以源语言文化为中心,尊重原文的语言、文化及文体风格等,故意采用违反目标语语言规范的语言对源语文本进行翻译,最大化地保留异族文化的异质性和异国情调,从而丰富目标语的表达形式。异化翻译为读者提供了一次“难以忘却的阅读体验”,但是读者也往往因此在阅读中碰到很多障碍。
归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他认为译者应该帮助目标语读者将一些难以理解的信息加以简化和本土化,使读者享受一次轻松自如的阅读之旅。采用归化策略往往是为了使译文更通顺流畅,增强译本的可读性,缩小读者与作者的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更顺利地进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往往孕育于中医独特的医学理论当中,又直接反应了其理论的独特性和深邃性。因此,“只有从这些概念术语发生、发展的文化源流、文化背景入手,才能真正把握中医概念以及学说的内涵和本质”[7]。鉴于此,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采用归化的策略是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外国人更容易理解接受中医知识,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采用归化策略也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中医虽然理论博大精深,但作为一种医学体系,它毕竟不能和西医完全分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融合的,其中就表现在语言表达层面。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策略的主要情况有以下几种:
首先,部分人体解剖部位、疾病及症候相关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如耳、目、口、舌、手、足等,这些人体部位对中西医是普遍适用的,可以借鉴西医的名称。如果一切都另起炉灶,反而会阻碍中西文化交流。当然,中医学里的很多人体部位和西医是不尽相同的,如西医里的heart和中医的“心”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对于这样一些的翻译,最好在借用西医术语的时候,加以适当的注解。另外,像一些疾病及症候,如肺癌(lung cancer)、瘤(tumor)、湿疹(eczema)、咳嗽(cough)、溃疡(ulcer)等,翻译时几乎可以照搬西医已有的词汇。
其次,具有浓厚中国哲学色彩的一些术语,翻译时要采用归化策略,以降低读者理解的难度。比如,“金破不鸣”、“土不制水”是用五行理论阐述五脏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术语的真正意思是“肺气肺阴虚损,津亏失润而使声音嘶哑,甚至是失声”,“脾土制约水液,使其正常运化,不使泛滥成病”。因此,最好应将他们归化翻译成“hoarseness or aphonia due to defficiency of the lung qi”(或者简化为damaged lung not functioning normally),“fluid metabolism disorder due to 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再次,将中医里一些带有强烈文学隐喻色彩的术语翻译成规范的医学用语,需采用归化策略,例如,“地道不通”。中医里的“地道不通”是生理学名词。《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王冰注:“经水绝止,是为地道不通。”故可以简洁译为“cessation of menstruation”或“menopause”[8]。又如,“五崩”指的是女性生殖器流出五种不同颜色分泌物的五种病。《脉经》卷九:“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血丕)血也。”这里的“崩”不能理解为“崩溃、倒塌”,故不能直译为“five breakdowns/collapses”,而应译成five types of fulminant vaginal discharge[9]。
采用异化策略往往是为了完整地保留异域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和新鲜性,使读者真正可以原滋原味地感受到异国情调,在阅读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语翻译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言简义丰的术语,但在西医中很难找到等值的英语词汇,故要考虑异化的策略[10]。
1.直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法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它往往是相对意译法而言的。如“提壶揭盖”,这个术语蕴藏着浓厚的中医文化特色,非常形象生动。此术语为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所创,是“以升为降”之意。常用于气虚升降失司,小便不通之症。对这样的术语,如果直译为“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则形神俱在,让人过目难忘。
2.音译法(transliteration)。音译法指的是直接借用汉语拼音的方式翻译一些最基本的中医名词术语的方法。“阴阳”是中医中特有的理论和概念,若一味地用直译来处理,很可能就会因辞害意,让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云,因此,可直接音译成yin yang。刚开始目标语读者可能会觉得很别扭,但久而久之,他们就接受这种翻译。中医学里的“气”借用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该如何翻译呢?在中医走向世界的最初阶段,很多学者将其翻译成“vital energy”,显然比breath或air更近一步,但还是缺乏中国古代哲学的那种意境。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音译为“qi”。同样的道理,“五脏”可以直接音译为“five zangs”,“六腑”为“six fus”。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中医翻译家李照国教授早就指出:“要使中医的特有概念在译语中既保持其特有意义又不为外国读者误解,音译恐怕是惟一可行之路。”[11]
中医基本名词术语和许多西医术语有很强的渊源关系,所以“西学东用”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中医是独特的医学体系,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强的东方气息,所以翻译时照搬西医词汇往往会酿成笑话。关于中医英语翻译采用的策略,我们认为,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语翻译是采用归化策略好还是异化策略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地作非此即彼的选择,归化和异化只是常用的两种翻译策略而已。
——————————
参考文献:
〔1〕何红斌.中医翻译的原则与策略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60-163.
〔2〕李照国.定静安虑,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J].上海翻译,2006,(1):63-66.
〔3〕李永安.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6):468-469.
〔4〕陈海峰.全球化局势下的文化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之争及其辩证统一[J].时代报告,2011,(9):12.
〔5〕Andre Lefavere,夏平.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dedge, 1995.
〔7〕罗枫.中医术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6264.
〔8〕欧明.汉英中医词汇手册[K].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46.
〔9〕欧明.汉英中医词汇手册[K].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321.
〔10〕李照国.中医翻译导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47.
(责任编辑 王文江)